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邓小平批示精简方案

1980年3月,中央军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军队精简整编问题。

在这次会上,邓小平再一次强调,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

这次会议提出,要在1977年军队精简的基础上,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

根据这次军委会议精神,总参谋部有关业务部门组织力量,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拟制全军精简整编方案。

7月,中央军委通过了这一方案,并提出要求:

从1980年第四季度开始全军进行精简整编,力争至1981年基本完成,1982年扫尾。

当时,军委的决心很大,邓小平同志严肃地指出:

谁不执行,就把头头调开。

总参谋部也向各大单位打了招呼,要求保证完成精简任务,不能有丝毫折扣。

这次精简吸取以往减了又增的教训,总参特别作了规定:

加强对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全军总定额要稳定在精简的规定数额内,不能突破,为下一步把体制编制搞得更科学、更精干打好基础。

精简整编全面展开后,为督促检查全军进展情况,总参组织了大批人员到军区、舰队、军区空军、二炮基地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

意见被整理之后,总参谋部在此基础上,拟制了集团军编制方案,将部分野战师由满员师改为简编师。

将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

撤销了基建工程兵,其所属部队,按系统对口集体转业到地方。

同时,还研究了总部机关体制改革问题。

这次精简虽然裁减了一些人员,但因为涉及军队体制编制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而且执行者由于缺乏经验,加上各方面的条件不够成熟,认识上没有完全统一起来,所以,这次精简整编主要是减人,对体制编制未作大的变动。

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最终认为:

军队精简整编一定要用革命的办法,用改良的办法根本不行。

1981年10月,党中央针对我国当时党政军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的问题,作出重大决定:

机关体制必须改革,要采取革命的办法,不能采取改良的办法。

根据这个决定,中央军委决定在上次精简整编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部机关的体制改革,并提出,“要拆庙,要搬菩萨,要减人”。

于是决定从军委、总部机关开始,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缩编、降格,合并到总参谋部,作为一个直属业务部门,分别称为总参炮兵部、总参装甲兵部、总参工程兵部。

10月20日,在总参党委会议上,总参谋部主要领导传达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改革体制、精简机关的指示精神,其中包括对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的一些设想。

会议特别传达了邓小平关于“军队精简整编一定要用革命的办法,用改良的办法根本行不通”的重要指示精神。

为此,中央军委交代了一个原则,三总部机关要精简15%至20%。

为了搞好总参的精简整编,成立了总参机关精简整编领导小组,何正文任组长,迟浩田任副组长。

这样,军队体制编制改革拉开了大幕。

1981年11月,总参党委召开专门会议,遵照邓小平关于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由兵种改为总参业务部的指示,研究了具体调整方案。

这个举措使全军上下都感到了改革的震动。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震后来回忆说:

我感到,这次精简整编不同以往,突出了体制改革,动作要大得多,改革的力度也大得多。

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经军委批准,成立了军委体制改革、精简整编领导小组,杨得志任组长,杨勇、梁必业、洪学智为副组长,组员有何正文、陈彬、傅继泽、何廷一、刘震等。

1982年2月,三总部成立了兵种整编小组,并派出工作组,帮助炮兵、装甲兵、工程兵进行整编。

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炮兵、装甲兵和工程兵3个兵种成立30多年来,为我军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摊子大,干部多,特别是老同志多。现在要降格、合并,有大量的思想和组织工作要做。

张震与参加三总部工作组的总政朱云谦副主任、总后胥光义副部长一起,研究整编工作的具体部署。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牵涉面宽,又是全军大单位改革的先行,对全军体制改革影响甚大,必须坚决执行军委指示,但具体工作要做细,步子要稳妥,使编外的愉快,编内的安心。

他们同时建议,在军委办公会议领导下,由张震和朱云谦、何正文、胥光义、陈彬组成一个小组,负责研究3个兵种整编中的具体问题。这一意见,得到了军委的批准。

为了把工作做细,他们多次同炮兵司令员宋承志、政治委员金如柏,装甲兵司令员黄新廷、政治委员莫文晔,工程兵司令员谭善和、政治委员王六生等同志谈心,有的还不止谈一次,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他们也专门听取3个兵种一些副职领导的意见,召开机关干部座谈会,共商改为总参业务部后的任务、体制、编制和机构设置等问题,一起研究领导班子配备和超编干部管理的意见。

按照最初的设想,3个兵种部定为兵团级。下一步将实行军衔制,准备取消兵团这一级,为了与之相协调,最后确定3个兵种都为正军级。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各方面的意见取得了一致后,具体方案呈报军委。

制定军委、总部的精简整编方案,虽然总参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也经过反复讨论,实现了一个精简18.2%的目标,但方案上送后,几个总参领导感到与邓小平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1982年3月22日,邓小平亲笔批示:

这个方案不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方案,但可作为第一步,立即进行。这一步完成后,再研究进一步方案。

总参党委又进行了反复研究,最后确定军委、总部机关精简21.7%。这一调整意见上报后,邓小平即表示同意按这个意见办。

为了使这个方案得到贯彻,1982年7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说:

军队目前的体制、领导方法、制度,不是那么好的,很繁琐。领导太繁杂,都是些麻烦事情。

过去打仗的时候,负领导责任的,一个野战军几个人,一个兵团几个人,一个军几个人,一个师几个人,有的师还是师长兼政委,有个副政委,搞得蛮好。

一野、三野的司令员和政委都是一个人,彭老总、陈老总,其他野战军都是两个,方便得很嘛!

现在是一大堆人。体制搞好了,更容易解决问题。

经过上下将近一年的努力,完成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方案。

1982年9月报请军委批准,正式颁发实行。

按照军委的要求,这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任务于1983年上半年基本完成。

1982年的这次精简,虽然总参谋部在军队总定额以外留了机动数,但在整编完成后不到一个月,就出现反复,有的单位要求增加的人数,比原减的人数还多。

这样的结果使军委领导们深深感到,军队精简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从根本上转变。一次更大的裁军行动开始酝酿。 hSLMzxR55tqChpvvYiyC6X4igVJTuZwok+XeS/m0a4bOw7u300P/E+y+jaO+/m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