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三丰历尽艰辛拜真师

那是明洪武初年,即公元1368年,有一个仙风道骨、龟形鹤背、形貌奇特的道人来到道教名山武当山。此时的武当道观因遭受多年的战争摧残,四处都是残垣断壁,山上著名的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已被战火焚毁了。

■ 张三丰画像

看着眼前的荒凉景象,道人长叹了一口气,他攀到天柱峰拜过真武大帝,又来到展旗峰北陲盖了一座草庐,到山上拔了一些干草,就坐到草庵练起功来。这位道人名叫张三丰。

张三丰,俗名叫张子冲,又名全一、君宝,字君实,祖籍江西龙虎山,于南宋淳祐丁未年,即1247年出生于辽宁辽阳懿州。

张三丰自幼聪敏颖悟,骨器非凡。但是,他在5岁那年突然双目失明,经多方求医都没有治好。当时,全真龙门派碧落宫主持云庵道长知道此事,特意上门要求收他为徒,并保证治好他的眼睛。

家人没有办法,为了孩子的前程,只好同意道长的请求。云庵道长携其出家后,一面给幼年的张三丰医治眼疾,一面以道学相授。

■ 张三丰雕像

半年之后,张三丰的眼疾就被云庵道长医好。在道学方面,张三丰聪颖灵慧,过目便晓,尤其一读起太极方面的著作,更是废寝忘食。他有空时,还兼读儒释两家之书。七八年后,他通读了道教十三经,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和诸多佛学经典。

张三丰得到云庵道长真传后,便奉师命回家了。1261年,他参加乡试夺魁,人们皆视其为神童,认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张三丰自幼便深结道缘,不慕名利,立志不于宦海中沉浮。不久,他便继续出家修道,云游寻访名师高人。

张三丰30岁这年,他来到崂山明霞洞后山的洞中潜心修行了十余年,参悟了一些道学之法后,又继续西行和南游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名师为他指点迷津。

儒学 儒家学说,或称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学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我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学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 云庵道长和张三丰

在若干年后,张三丰已经年过甲子,仍然没有寻找到心目中的高师。他抑郁地回到碧落宫拜见云庵道长,云庵道长此时已经90高龄,须眉皆白了。

即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云庵道长见高徒的到来,微笑着点点头说:“为师就知道你会来的。你先在这里住几天,然后我再为你推荐一个去处。”

看着高徒渴望的目光,云庵道长接着说:“我有一个师弟在宝鸡金台观当住持,你可以到那里去继续修行。”

张三丰在云庵道长处住了几天,便动身前去金台观了。在临别时,云庵从头上取下竹簪,为弟子挽好头发并别上,然后洒泪而别。走过燕赵大地,越过天堑黄河,穿过八百里秦川,张三丰来到了陕西宝鸡金台观。

在元末时期,金台观的住持叫王云鹤,号玄清,是全真道派祖师王重阳之后。他白须盈尺,道骨仙风,学识渊博,特别精通周易八卦。

张三丰向玄清住持学道,深得教益。张三丰自幼年就拜云庵为师曾学静功,这时他结合静功又糅合易经八卦,演创新的功法进行修炼。然而创新并非易事,几年下来,静功和八卦始终糅合不到一块儿。

有一天,张三丰正在演练这套功法时,忽然一个穿戴肮脏的道人来到面前,哈哈笑着说:“万物生于机缘,万事成于机缘,机缘到事半功倍,机缘未到事倍功半。”

住持 佛教僧职,又称“方丈”“住职”。原是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是负责掌管一个寺院的僧人。据说佛教传入我国后的几百年间只有师徒之间以佛法相授受,并无住持一职,直到唐代,禅宗兴盛,门徒众多,百丈怀海禅师即开始设立住持,以维持寺院秩序。

张三丰一惊,见这个道人黄发黄须,尖嘴猴腮,其貌不扬,说出话来却蕴含玄机。他连忙收功迎上去施礼说道:“请仙长明示。”

■ 张三丰讲道图

那道人却一手环抱胸前,一手甩向身后,便飞快地走了。

张三丰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于是,他征得师叔王云鹤的同意,外出访问名师了。

■ 张三丰石刻像

张三丰来到陕西终南山,这里山高林密,在树木掩映处有座庙观。张三丰细看庙门口的匾额上写着“火龙观”三字,里面飘出香烟,传出阵阵仙音。他大步向火龙观走去,一位黄头发黄胡须的老道迎了出来,见了张三丰哈哈大笑。张三丰细看正是上次说“机缘”的那位道人。

原来这位道人就是火龙真人。火龙真人在这火龙观修炼了90余年,很想收一个关门弟子,他遍游天下,寻访高足,终于上个月在金台观访到了张三丰。火龙真人见他相貌清奇,颇有道缘,便决意收张三丰为徒。

火龙真人为麻衣道人希夷的弟子。希夷是麻衣的传人,麻衣道者,姓李,名和,生于北宋年代,河南南阳内乡人,是麻衣派的始祖。

麻衣派为道教的宿土、麻衣、众阁、全真、茅山五个分支之一,张三丰想要学习的正是麻衣道教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和“老子五千文”等,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修道而长寿,有说活了160多岁的,也有说活了200多岁的。

火龙真人收下张三丰为徒,又赐道号“玄玄”,教授他《道德真经》,领悟其中玄法天机。

匾额 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是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对于老子的《道德经》,张三丰不知读了多少遍,可火龙真人讲起来,他却又领悟到了不少新意。

火龙真人说:“人道敬天道,尊地道,则天道风调雨顺,地道五谷丰登;人道败天道,坏地道,则天道风雨无度,地道草木不生。这就叫天人合一,互为因果。”

张三丰在终南山悉心学道4年后,就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

阅读链接

传说张三丰年轻时家里十分贫穷,他需要砍柴养活一家人。他生平喜欢钻研道教,别无他求,只希望见到得道成仙的吕洞宾。后来有一个道士经过张三丰家,想讨点米酒喝。张三丰的妻子给了他米酒,告诉他粮食不多,希望可以少喝一点,结果那道士竟然全部喝完了。

之后,道士指点张三丰妻子将水装满缸,然后投入米便可以酿酒。当张三丰回到家,妻子告诉他此事时,张三丰当即认定那道士就是吕洞宾,他立刻追了去。他追上吕洞宾后,就央求吕洞宾收他为徒。吕洞宾收下了他,张三丰后来终于得以成道。 EjSM+Y+CK/253Bvr5xyNskXtKGBE70nLhIp3SLyQyFHBZl/LCg3nHXyWszpxr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