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清除了鳌拜集团,开始乾纲独断,自主地治理国家。为时不久,便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刚刚安定下来的中国,再次陷入内战的深渊。这一事变,远比同鳌拜集团斗争要严重得多,它对于刚迈入青年时期的康熙帝无疑是一次命运攸关的考验。
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康熙帝下令“三藩”全部撤还山海关外,但没想到吴三桂却在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起兵反清。起兵前后,吴三桂先后致书尚可喜、耿精忠和在台湾的郑成功之子延平王郑经,以及贵州、四川、湖广、陕西等地官吏中的老相识,尤其是明朝降清的官员,与他们约定一起发兵,“三藩之乱”由此开始。为了师出有名,吴三桂佯称拥立明朝的“朱三太子”,兴明讨清,到处散发《吴三桂奉天讨满檄文》: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等知悉:
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贼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运夫曷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莫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帝,密令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故饮泣隐忍,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竞惕者,盖三十年矣!
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涨,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筲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卖官鬻爵,仕怨于朝;苛政横征,民怨于乡;关税重征,商怨于涂;徭役频兴,工怨于肆。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义举,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闻,告庙兴师,刻期进发。移会总统兵马上将耿(精忠),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郑(经),调集水陆官兵三百六十万员,直捣燕山。长驱潞水,出铜驼于荆棘,奠玉灼于金汤,义旗一举,响应万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振我神武,翦彼氛,宏启中兴之略,踊跃风雷,建划万全之策,啸歌雨露。倘能洞悉时宜,望风归顺,则草木不损,鸡犬无惊;敢有背顺从逆,恋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据险扼隘,抗我王师,即督铁骑,亲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生儒,精谙兵法,奋拔岩谷,不妨献策军前,以佐股肱,自当量材优擢,无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员,果有洁己爱民、清廉素著者,仍单仕;所催征粮谷,封贮仓库,印信册籍,赉解军前。
其有未尽事,宜另颁条约,各宜凛遵告诫,毋致血染刀头,本镇幸甚,天下幸甚!
这篇檄文虽然是为了蛊惑人心,利用民族情绪妄想让汉族人民为吴三桂的“大周朝”卖命而炮制出来的东西,但文章用词精练、气势磅礴、情真意切,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迷惑力。
在吴三桂的煽动下,先后共有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地方大员26人参加叛乱,其中明朝降清武将有20人。
此外,吴三桂还煽惑征集云、贵土司苗彝各族兵丁数万。一时间,长江以南数省,叛乱烽起。吴三桂叛军主力东侵黔、湘,很快集结了14万兵力;侧翼北攻川、陕,兵力亦不下数万。
十二月二十一日,当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到朝廷时,康熙帝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明珠主张派兵平叛,而当初反对撤藩的索额图则主张将撤藩的明珠等人杀了换取吴三桂等人的谅解,以阻止叛乱。
康熙帝面对种种议论,十分冷静。他否定了索额图的意见:“在我还小的时候,就认为‘三藩’势力慢慢强大,不可不撤,岂能因为吴三桂反叛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呢?汉景帝错杀晁错并未制止吴楚七国之乱,这是历史教训,应该记取。可令福建、广东两地暂停撤藩,削去吴三桂爵位,速行剿灭。”
康熙帝分兵遣将,指挥若定,总的方略是:以荆州、岳州为根本,沿长江布防,阻止叛军北进,再由陕西、四川进军阻击叛军西北之路。
大学士王熙建议道:“请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处死,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军心。”康熙帝同意,遂下令赐死吴三桂的儿孙。
康熙帝在处理地方官员和将领反叛问题上,也极有谋略和气度,他下令处死吴三桂儿孙,却不株连其他在京的吴三桂旧部,只要他们不做内应,朝廷照旧信任他们。他命新任云南提督胡拜、贵州提督赵赖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广告,告诫军民人等,不要听从吴三桂的威胁利诱,对误入歧途者,只要能幡然悔悟,弃暗投明,朝廷一概既往不咎,欢迎归来。
康熙帝在平“三藩之乱”中,把吴三桂作为主要敌人,把湖南作为主要战场。他在康熙十四年,也就是1675年,就指示大将军岳乐:江西收复要地稍有头绪,就进兵湖南。
那一年,吴三桂企图乘陕西王辅臣叛乱,留兵7万守长沙、萍乡等地,以挡住江西岳乐部队;又分兵7万守住岳州、澧州等地各个水口,以阻止江北清军南渡;又遣一部分兵力逼湖北襄阳,和陕西的王辅臣叛军勾结,联合作战;吴三桂自己亲赴荆州上游的松滋,居中调度指挥。
康熙十五年,也就是1676年,农历二月,康熙帝针对吴三桂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将勒尔锦、尚善、岳乐等3名大将军所统的数万兵力投入湖南战场。
吴三桂急忙从各地调集了18名将领、10余万人,全力守长江,自己率岳州、澧州部分兵力援助。康熙帝早料到吴三桂会采取这一行动,马上命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与荆州的勒尔锦将军一起,渡江进攻岳州和澧州。
但尚善和勒尔锦于三月份相继渡江后,进展非常缓慢。勒尔锦在太平街失利后,又退回荆州去了,使康熙帝的这次迂回包围计划未能实现。
康熙帝对诸王、贝勒拥兵自重,畏缩不前,贻误战机的现象十分忧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康熙帝大胆地破格任命前锋统领穆占为征南将军,给他调了和岳乐等大将军相近的兵力,还将他召到北京,当面交代了战略意图。
康熙十六年,也就是1677年,农历二月,穆占率兵抵达长沙外围,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即开始攻城。由于大将军岳乐不予配合,长沙没有攻下来,而且造成了重大伤亡。而这时,吴三桂为了摆脱清军的三面包围,率众往衡州,另遣兵3万往湖南南部的宜章,企图进兵广东。
康熙帝一面派兵坚守广东韶州,一面令穆占等进攻衡州,堵住吴三桂进广东部队的后路。至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初,彻底粉碎了吴三桂向广东发展的图谋。
吴三桂在康熙帝调兵遣将、步步紧逼的打击下,军事上完全丧失了主动,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便于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农历三月初匆匆称帝,立年号为昭武,这时吴三桂已经67岁了。他改衡州为定天府,封了百官和诸将,封妻子张氏为皇后,孙子吴世璠为太孙,确定实行新的历法。
八月,吴三桂集中兵力猛攻永兴,双方激战20昼夜,大炮轰鸣,声震长江,战斗甚为惨烈。清军都统依里布、护军统领哈克山等战殁,前锋统领硕岱率兵入城死守,浴血奋战,战况十分危急。康熙帝闻报为之寝食不安。然而就在此时,吴三桂听说他的女婿胡国柱密谋降清,心力交瘁,突然一命归西了。
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从云南赶到衡州继位,改年号为洪化。但他不敢留在衡州,便向贵州贵阳撤退。此时的叛军已经是军心涣散、斗志全无。
康熙帝审时度势,抓住了这一大好时机,命大军水陆夹击,迅速收复了岳州、长沙、衡州等地。至此,康熙帝取得了平定“三藩”的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