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考证细致的历代注释文献

我国南宋时期的1130年,南剑州尤溪一个贫困的朱氏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朱熹,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

朱熹自小聪颖,弱冠及第,1148年中进士,历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4朝,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

朱熹是当时大儒家“二程”即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四方慕名而来者很多,由此创立了在理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当时称他“考亭先生”。

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教本。

■朱熹画像

■ 朱熹著作《大学》

早在先秦时期,《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4部儒家经典并没有受到重视。到汉武帝时,著名的汉儒大家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由此,孔子的思想受到了执政者及思想界的推崇,于是,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论语》也就被奉为圭臬。但当时《大学》《中庸》《孟子》三书,并没有受到汉儒的重视。

汉以后,《论语》的声誉日渐高涨。魏晋时期《论语》注家很多,其地位已经和经相等。这一时期,《孟子》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赵歧称孟子为“亚圣”,并对《孟子》一书进行注释和宣传。

韩愈 (768年 ~824年),字退之,祖籍郡望昌黎郡,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与柳宗元共同倡导我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为“韩柳”。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到了唐代,《孟子》《大学》《中庸》才受到了两位文学家韩愈和李翱的异乎寻常的重视,他们对三部书的思想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如李翱的《复性书》将此二篇的部分观点加以融合、发挥,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开启了宋代理学大门。于是,宋代的“二程”沿着这个方向,尊奉《中庸》,并把《大学》与《论语》《孟子》并提。

到了朱熹这里,由于他学承二程,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就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

董仲舒 (前179年~前104年),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今文经学大师,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使儒学成为我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我国历史长达2000多年。

《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在本书中,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因此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

在编排次序上,朱熹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

■ 《孟子》竹简

在注释方式上,朱熹不同于汉唐学者的作风。汉唐学者注释,注重经书的原本,文字的训诂和名物的考证分量很重,做法繁琐。朱熹注释则注重阐发“四书”中的义理,并往往加以引申和发挥,其意已超出“四书”之外。

朱熹注释“四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整理和规范儒家思想,宣扬和贯彻儒家精神,其更主要的是把“四书”纳入到自己的理学轨道,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儒学体系的基础。

朱熹几乎用了毕生精力研究“四书”。他在34岁时写成了《论语要义》,10年后又写成《论语正义》,之后又写《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60岁时,他撰写《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之后还写了《大学或问》《中庸或问》。他在临去世前三日还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释。

■ “四书”白文之《中庸章句》

“四书”经过朱熹的反复研究,颇为完整,条理贯通,无所不备。“四书”在南宋以后之所以能代替“五经”的权威,是与朱熹的努力分不开的。

《四书集注》被历代所推崇,1212年,宋宁宗把《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列入学官,作为法定的教科书。宋理宗于1227年下诏盛赞《四书集注》“有补治道”。

宋以后,元、明、清三代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因此,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我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随着儒学在我国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其中,汉代及稍后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人们称之为“注”或“笺”。

唐宋时期,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对汉代的注释也难于理解了,于是一些学者不仅注解经传的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旧注也进行解释和阐发,习惯上就称之为“疏”或“正义”。

■ “四书”白文之《大学》

历代解释“十三经”的著作很多。南宋以前,注和疏本来都是单独成书的,南宋时期始合刻在一起。

南宋绍熙年间,开始有了汇集唐宋之前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后复有十行本。

到了明嘉靖时期,出现闽本《十三经注疏》,据十行本重刻;明万历间有监本,据闽本重刻;明崇祯时期有毛氏汲古阁本,据监本重刻。

十三经 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部儒家著作,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

由于明代的监本和汲古阁本,因辗转翻刻,讹谬百出,于是清初有了武英殿本。清嘉庆时期,著名学者阮元主持重刻《十三经注疏》,汇集宋本重刊,以十行本为主,并广校唐石经等古本,撰《校勘记》附于诸经卷末,号为善本,是历代最好的本子,素来为世人所看重。

清代的阎若璩也长于考据,著有《四书释地》6卷、《释地余论》1卷,校正前人关于古地名附会的错误,其他撰著尚有《潜丘副记》6卷、《毛朱诗说》1卷、《孟子生卒年月考》10卷等著述,其中以《尚书古文疏证》最为重要,是阎若璩的代表作。

《尚书古文疏证》共有4卷,清初著名经学家黄宗羲为之作序,后又续成4卷,共为8卷。原来仅有抄本流传,阎若璩逝世40年后,始由其孙学林刻于淮安,是为清乾隆年间刻本。

《尚书古文疏证》运用随心所欲、自相矛盾的方法来证明古文《尚书》之“伪”。这样一部“辨伪”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推崇,究其原因是由于疑古辨伪思潮的长期风尚;加之《疏证》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许多学者陈陈相因,给予其书一片喝彩声。

阅读链接

儒家文献“十三种"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将其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1+3fUEg4EpMRvn6hwwfhAG0PKyGWnVGy45HvLyapQPVg2tkHLin6ennuUlfLfEp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