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
秦代末年,刘邦在沛县起义的时候,他有个弟弟叫刘交,跟随刘邦转战各地打天下。在刘邦的3个兄弟中,刘交与刘邦最接近,因而深受刘邦的信任和宠爱,成为了刘邦的得力助手。西汉王朝定鼎之后,刘邦分封天下。刘交因跟随刘邦打天下有功,被刘邦封为楚王,定都彭城。
刘交自幼喜欢读书,多才多艺,封为楚王后,刘交遂从长安徙居彭城,开始息武兴文。刘交的四世孙刘向,自幼聪明好学,年仅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在家学的熏陶下,刘向年纪轻轻便精通儒家和道家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20岁时就官任谏议大夫。
在当时,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是竹简与布帛,而图书的流传则主要靠手抄传写,所以同一种书便会因传抄者而有所不同,而且简帛容易烂折,编绳容易断乱。
■ 刘交画像
汉成帝即位后,鉴于秘府之书颇有散亡,便派了很多学者到民间收集散落的书籍。为了收集、整理这些书籍,汉成帝便诏令当时身为光禄大夫的刘向,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领导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
由于收集来的书籍太多,在整理时,汉成帝命刘向负责校经传、诸子和诗赋;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命太史令尹咸校术数;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他们费时19年,终于把数十年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全部重新整理了一遍。在圆满地完成了图书整理编目工作后,刘向把撰写的这些叙录汇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以便于皇帝查找阅读。
刘歆 字子骏,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宗正刘向之子,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公元前6年改名刘秀。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别录》是我国第一部解题式书目,共20卷,记录了上古至西汉的文化典籍,为古代文化史之精华,对后世目录学、分类学有极深远的影响。
刘向的儿子刘歆,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少年时代的他已精通《诗经》、《尚书》等当时被认为是最古老最经典的书籍。
■ 古籍《七略别录》
汉成帝听说刘歆小小年纪就学识渊博、才华非凡,便特意召见他,让他做黄门郎。后来,又令刘歆与其父刘向一起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这使刘歆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皇家的各种稀见之书。刘歆坐拥这些皇室典藏,如饥似渴地钻研起来,成为一位对“六经”、传记、诗赋、术数和方技无所不精的渊博学者。
刘向、刘歆父子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在这次校理群书的工作中,刘歆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为了对书籍的篇章文字等进行校正,他们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然后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再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
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皇帝任命刘歆为中垒校尉,统领校书工作,以完成他父亲的未竟之业。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继位,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编《别录》的基础上,刘歆将著录的图书分为6个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
中垒校尉 汉武帝时开始设置的官名。中垒本是中尉属官,有令、丞、两尉。中尉所掌为备京师盗贼之事,中垒所掌当同。汉武帝以中垒进为校尉,为新置八校尉之一,秩比2000石,掌北军垒门内外及四城之事。
在6大类之外,刘歆又写了个相当于后世目录叙例的《辑略》,编成一部综合性的官修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计38种,603家,13219卷。
《六艺略》主要部分是王官之学,多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学习经书的基础读物。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六艺略》因而被列于儒学重要读物,而且儒家也被列于《诸子略》之首。《六艺略》的内容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和《小学》。
黄门郎 秦朝开始设置的官名,又称黄门侍郎。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宫禁之门黄闼,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魏晋南朝时官名前均有“给事”二字,因掌管机密文字,职位日渐重要。
《诸子略》中收集的为个人及他那个学派的书,是私门之学。主要是古代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著作。其内容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诗赋略》的内容包括: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体、杂赋和诗歌。赋是汉代特别发达的文体,也为汉武帝所爱好,汉武帝时又专门设立乐府以采歌谣,所以刘歆把诗赋单列一略,仅次于诸子略。
《兵书略》收集的是军事著作。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军事学对于扩充势力、巩固政权很有作用,春秋战国以来此类书也较多,所以刘歆把它列于数术、方技二略之前。内容包括: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和兵技巧。
《数术略》是天文历法、占卜星相方面的书。其内容包括:天文、历谱、蓍龟、杂占和刑法。
■ 古籍《七略》
■ 古书《兵书略》
《方技略》主要是医药认识方面的著作。其内容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作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在著录上确立了较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创立出的分类法和著录法对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北宋末年,著名学者晁公武将友人赠送的50箧藏书和自己原来的藏书进行雠校舛误,于1151年完成《郡斋读书志》初稿编录工作,后来又对其重新加订补、勘正,分经、史、子、集4部,45类,其中经部10类、史部13类、子部18类、集部4类。
《郡斋读书志》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晁公武实际收藏图书1468部,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我国古代的各类主要图书,把晁氏郡斋藏书记述得十分清楚,且集著录、介绍、校勘、考订于一书,故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称赞,并为后来目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经、史、子、集 我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现在的各类图书馆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南宋时期,我国出版事业兴盛发达,私人藏书盛行。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有一个叫陈振孙的浙江吉安人,少壮时期受到书香熏染,勤于学习,一生嗜书如命,藏书、抄书、校书、著书,自幼至老,无有终时。
陈振孙在江西南城任县令期间,曾抄录了当地藏书家众多罕见之书。陈振孙的藏书楼名为“直斋”,先后积书达51480卷。当时南宋国家藏书仅为44486卷,陈振孙的藏书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政府藏书。
陈振孙收藏的书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从质量上看,其若干珍本、善本,在国家藏书目录《中兴馆阁书目》中也是少见的,更是比较其稍早藏书的晁公武所收藏的24500卷书,是其一倍多。由此可见,两宋时期不论公私藏书,无人能出其右。
陈振孙经过数十年心营目识和材料的积累,他把自己对于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把所藏之书分经、史、子、集4录,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3卷。
经录10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语孟类、谶纬类、经解类、小学类。史录16类: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起居注类、诏令类、伪史类、杂史类、典故类、职官类、礼注类、时令类、传记类、法令类、谱牒类、目录类、地理类。子录20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农家类、杂家类、小说家类、神仙类、释氏类、兵书类、历象类、阴阳家类、卜筮类、形法类、医书类、音乐类、杂艺术、类书类。集录7类:楚辞类、总集类、别集类、诗集类、章奏类、文史类。
陈振孙在编撰《直斋书录解题》的过程中,除了介绍作者生平,撮举每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外,他还对每本书做了解题,也就是提要。这些解题吸收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及成果,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根据每部书的具体情况,决定解题的篇幅。在做解题时,陈振孙特别注意详略得当,繁简适中,灵活多样而不千篇一律。
■古籍《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也是第一部以“解题”为书名的目录,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起过重要作用。
到了清代同治年间,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编撰了一本举要性目录书《书目答问》,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也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很少失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书目答问》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阅读链接
陈振孙不仅是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编著了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郡斋读书志》,此外还撰有《易解》、《尚书解》、《吴兴人物志》、《氏族志》和《玄真子渔歌碑传 集》等,但皆不传。
陈振孙对理学也颇有研究。他服膺朱熹,在书录解题中甚为推崇;而于象山心学,则颇有贬斥。刘克庄在《故通判大夫宝章阁待制致仕陈振孙赠光禄大夫制》中评论说:“早号醇儒,得渊源于伊洛;晚称名从,欲辈行于乾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