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开屏刺绣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天,部落联盟领袖舜去泰山巡游,当他和手下们走到南天门那个地方的时候,忽然狂风暴雨从天而降。
这时,舜和他的手下们都忙着找地方躲避风雨。舜来到一片松林避雨。但是大雨下个不停,舜有一位手下名叫方玉,就带着几位勇士来到舜的身边,护卫着舜。
可是,狂风越来越大,眼看着松树上面的树冠被大风吹走了,有的松树还被连根拔起了,山石也被刮得到处乱飞。
舜和方玉等人也被吹得东倒西歪的,眼看着大家就要被大风吹到一个山谷中了。这时,天上忽然飞来了5只孔雀,它们站在松树的树冠上,用身体挡住了大雨。
孔雀刺绣
舜忽然感到天上不下雨了,他猛地抬头一看,发现树冠上有5只孔雀,它们张开的翅膀形成了一个圆圆的雨伞,遮住了狂风暴雨。
雨停后,舜抬头望去,一道彩虹映着5只孔雀张开的美丽翅膀,阳光透过绿色的孔雀羽毛缝隙,显得十分灿烂,简直美丽极了。
舜 我国历史上的先贤之一,我国远古的著名人物,是中华五帝之一。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姚姓,都城在山西永济。舜为我国远古四大部落联盟首领,尧禅让于他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舜非常感动,他告诉方玉说:“这5只孔雀不畏艰险前来拯救我们,等会儿,就把它们带回宫中,我要给它们盖一座华丽的房子住。”
方玉连忙回答说:“好!我一定按照要求去办,这5只孔雀真是上天派来保护我们的天将啊!”
凤鸟纹刺绣
过了一会儿,舜便指挥方玉等人去捉那5只孔雀。只见那5只孔雀,围着舜转了一圈,然后化作一片祥云向天空飞去了。
这时方玉对舜说:“舜帝啊!这5只孔雀是上天派来救我们的,因为您治理有功,才来保护您呢!既然孔雀已经飞回天庭,为了不忘记它们的救命之恩,我建议在您衣服上做出那5只孔雀羽毛上美丽的图案,以纪念这些有功的孔雀吧!”
《礼记》 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就是我们后来见到的《礼记》。
舜听后连连说好。就这样,舜回去后便命方玉召集天下女工巧手,给自己做了一件华丽衣服,在衣服上绣了5只美丽的孔雀图案。
因为是用针线一针一针绣成的,好比那些用针刺的美丽文身,所以后人就称之为刺绣。
据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有6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衣有6种花纹,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上衣下衣共12种花纹,称为12章。
据我国古代重要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祭义篇》记载:
《尚书》 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在战国时期总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为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为《书经》。
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就是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
刺绣龙纹
据后来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阐述:“黼”字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字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
至于“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了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却别有含义。
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两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了。“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即同“纹”。
据《礼记·月令篇》上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
我国的刺绣究竟源于哪个朝代呢?由于刺绣不易保存,因此很难说清这个问题。后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黏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
殷商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在商丘建立了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特别是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纹、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这说明刺绣在我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和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或裙等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阅读链接
刺绣在我国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女红”,在传说中女红是一个姑娘。说的是在西周时期,周太王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分别叫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叫姬昌。古公亶父认为姬昌有振兴亶姓基业的才能,因此有意传位于姬。
太伯、仲雍知其父之意后,就出走到句吴,并按照当地习俗断发文身,表示不再返回的意思。
仲雍不忍后人还在身上刺刻图纹,就召集众人商议此事。这被正在房内低头缝衣的小孙女听到后,她就认真揣摩起来,但不小心针却扎破了手,血浸染在了衣服上,显得特别好看。
这却一下启发了她,便按文身的图纹在衣服上一针一线试做起来。埋头做了七天七夜,一件五彩缤纷的图纹衣服就做好了。小孙女双手捧着衣服给祖父看,仲雍展开这件衣服一看,五色纷呈,光彩夺目,披在身上,那图纹果然比刺绘在身上要好看多了,于是这种服饰就取代了文身。
因为小女孩名字叫女红,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锦绣针刺的工艺操作称为“女红”,意思就是女红为刺绣的发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