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珪生活在东汉政治最糟糕的时期。从诸葛珪记事时起,他就常听大人讲宫中宦官和外戚轮流秉政的故事。
自从汉章帝刘炟以后,东汉朝中继位的皇帝都很幼小。和帝10岁继位,殇帝诞生不到百日继位,安帝13岁继位,顺帝11岁继位,冲帝两岁继位,质帝8岁继位,桓帝15岁继位。
“襁褓皇帝”和“童年天子”都是有名分和地位,但却不可能有成熟的政治统治经验,因而不可能真正独立行使最高首脑的权力。真正的权力由皇帝的母后及娘舅家族掌握。这就出现了外戚秉政的现象。
但是,当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以后,他们就希望从外戚的控制下摆脱出来,于是他们就依靠宫中与外戚不同的另一群人宦官的力量把外戚扳倒。
诸葛珪所生活的时代,正赶上新一轮外戚反对宦官的斗争。这次斗争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有士大夫集团的参加。
早在桓帝时期,郭泰、贾彪便被太学中万余名学生推为领袖,他们和李膺、陈蕃、王畅等互相赞誉褒扬。当时被这种方式赞誉的除了李膺、陈蕃、王畅外,还有范滂等人。他们痛恨宦官专擅朝政,以诛除宦官澄清政治为己任,因此也遭到宦官的报复。
宦官们找了个借口,把士大夫集团的领袖人物诬为“党人”,将他们罢官、逮捕、通缉,制造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桓帝死后,灵帝继位。灵帝继位时只有12岁,是由外戚窦武和他的女儿窦太后策立的。窦武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通过小皇帝控制朝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撤销了党锢禁令,联合党人,企图把宦官势力打下去。
不料,宦官们却事先知道了消息,他们抢在党人前面,又一次制造了“党锢之祸”,这一次对党人的镇压更加严厉,领袖人物入狱身亡,其他人则在全国范围内遭到搜捕通缉。被捕的百余名党人全部死于狱中,再加上在此之前已故者、被逼逃亡者、被流徙者,总共约有六七百人被牵连进去。
此外,朝廷还下了一条严厉的禁令。党人永远不许为官。这条禁令是灵帝建宁二年发出的,到诸葛亮出生这年,党人仍在被禁锢之中。
诸葛珪虽不是党人,但他的政治立场却是站在党人一边的。诸葛珪痛恨宦官专权、误国、殃民,他不愿意与朝中恶势力同流合污。
诸葛家族累世家学,社会地位很高。诸葛家族与朝中累世公卿的袁氏关系密切,按照其社会地位、政治关系,诸葛珪可以在朝中为官。但他觉得,在宦官把持下的朝中做官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他只在泰山郡任郡丞,是郡一级行政长官郡守的副手。
在别人眼里,这是个肥缺、美差,但诸葛珪却牢记祖先教诲,忠于职守,从不贪赃枉法,昭雪了不少冤案,深得百姓拥护,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尽管当了多年的官吏,家中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在泰安任上,诸葛珪和现任郡守王禄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王禄的官职是掏钱买来的,他虽然对治国兴邦之道一窍不通,但对百姓却如狼似虎、敲骨吸髓。
诸葛珪当然不会同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因此每每遭到斥责、排挤。
诸葛珪回家曾对夫人谈起准备辞官务农之事,章氏没有明确反对,婉言劝阻道:“朝纲败坏,少数人无力回天。惹恼了太守,今后的处境更难。为了孩子们,你就忍气混日子吧!”
但诸葛珪仍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同奸邪势力作斗争。
相对而言,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更是洒脱,他干脆断绝仕宦的念头,什么官也不做,却仍和被朝廷通缉的党人领袖刘表等人秘密往来。
尽管诸葛珪认为孩子们生不逢时,政治前途渺茫,但作为家学的传承者,他并未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他教孩子们学习《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及《管子》《商君书》《六韬》等诸子学说,更以自己的正直品格影响着孩子们。
比起同时代人,诸葛亮是个不幸中的幸运儿。诸葛亮出生在具有丰厚文化土壤的齐鲁大地。这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早在西周初期,太公及其后代便在齐地实施“仁政”,周公的后代在鲁地实施“礼教”,从而为完整的儒家理论体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儒学先圣孔子、孟子在这里产生并不是偶然的。
这里深厚的文化土壤为诸葛亮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诸葛亮日后对儒法思想的融会贯通,对传统政治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都与齐鲁文化的熏陶有关。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具有优秀家风的家族。
这是一个看重知识学问、讲求博学广闻的家族。诸葛家族累世经学,从诸葛亮的父亲、叔叔与汉末名士刘表、朝中公卿袁氏的密切关系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名士之流。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自幼刻苦好学,年纪不大时便到京师游学,学习《诗经》《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诸葛亮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诸葛亮的祖先诸葛丰,不畏强暴,惩治外戚许章的事迹被史家记入史册,诸葛亮每读《汉书》,都能从祖先那里感受到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骨气。
诸葛亮的父亲、叔叔同情党人,不与宦官为伍的充满正气的行为,更是深深地影响了诸葛亮。叔叔诸葛玄,给他讲了许多党人的事迹。
如党人领袖陈蕃,15岁时曾独居一室。他父亲的朋友一次来到他家,见院内屋里脏乱不堪,便问:“你为什么不将屋子打扫干净来迎接客人呢?”
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再比如,党锢事件发生后,朝廷下令逮捕党人。党人领袖范滂听说县中正在为拘捕自己而为难时,便到县衙投案。
县令郭揖表示宁可弃官不做,也要放范滂逃生。
范滂却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他从容地诀别家人,然后慷慨就义。
党人这些忧国忧时、心怀济世、疾恶如仇、不畏强暴、舍生殉道、敢做敢当的品质,深深地震撼着诸葛亮那幼小的心灵。
诸葛亮从叔叔那里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污蔑别人钩党不轨的人正是祸国殃民的国贼,而那些身背图谋大逆罪名的党人却是国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而是要看他们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