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书陇耕隐隆中

建安二年正月,寒风阵阵袭来,令人有刺骨之感。

然而,使诸葛亮更加心寒悲伤的是叔父诸葛玄的去世。

从8岁至17岁期间里,叔父与诸葛亮在家庭关系上是叔侄,在感情世界里却是父子。

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听到了这件事,纷纷来安慰诸葛亮。师友们的劝慰,使诸葛亮渐渐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此时的诸葛亮毕竟不是只知道悲痛的8岁孩子,而是一个有学识、有阅历、有思想的17岁的青年了。

怎样安排今后的日子呢?家乡是不能回去了。诸葛亮不愿意回到家乡,不仅是因为家乡依然战乱不已,也不仅是两个姐姐在荆州已有婆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叔叔的夙愿。

他知道叔叔希望自己学有所成,将来有所作为。而荆州地区环境安宁,消息灵通,交通便利,教育发达,人才济济,显然比战乱纷飞的家乡更适合于学习和发展。

诸葛玄死后,刘表在岘山下为他立了衣冠冢,一面安抚诸葛亮一家,一面表示愿意把诸葛亮留在身边做事。诸葛亮当即回绝了他,使刘表大为恼火。

不寄刘表篱下,学业堂自然也就上不成了。他曾打算带着弟弟回山东老家去,不料他的一批朋友却竭力劝阻和挽留,经过一番考虑,诸葛亮打消了回山东的念头,决定远离这喧嚣的城市。

到什么地方去呢?诸葛亮来请伯父庞德公指路。庞德公认为刘表虽然不可依,但荆州这块地方尚可保持10年之内的安宁,倒是求学炼志者的一个难得的地方。

在襄阳城西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这里山峦起伏,山谷幽深。众山峦之中,最高的主峰恰好居中,因此称之为隆中山。

山村也因山得名,称为隆中。隆中山起伏盘旋,势若蟠龙。另一座大旗山与之隔谷相望,它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像只卧虎。这里林木茂密,修竹叠翠,泉水潺潺,池塘清澈,是修身养性、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在当时,隆中虽属南阳邓县管辖,但它远离战乱纷扰的南阳郡治,靠近安定富庶的襄阳。

庞德公是襄阳地区德高望重的名士。他多次拒绝刘表让他出来当官的邀请,认为在乱世当中确保自身与子孙安全的方法不是出仕,而是退隐。这种思想对诸葛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诸葛亮的一个姐姐就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诸葛亮曾决心拜伯父为师,做一个有志气的男子汉。

庞德公听了诸葛亮的心愿,没有说行或不行,只是把儿子叫到跟前:“民儿,带你内弟到南山打柴去吧!”说罢,便转身入室。

庞山民拿着扁担、斧头,站在诸葛亮面前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盯住他,好像在说:“你看怎么办呢?小兄弟。”

诸葛亮高高兴兴地跟着姐夫到南山上砍柴去了。

这一天,可把诸葛亮苦透了,累渴饿,他咬着牙顶过来,而且手脚都磨出了血泡,痛得他几夜都不得安宁,但他却始终没哼一声。

不久,诸葛亮第二次来向庞德公表白求师的心愿。庞德公叫来侄儿庞统,指着门前的一块地对他和诸葛亮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你兄弟两人今天代老夫把这块地犁出来吧!”说罢,搬把椅子坐到门外晒太阳去了。

庞统和诸葛亮谁都不会套牛,更别说扶犁了。俩人一合计干脆用镢头刨!于是,本来一会儿就能犁完的地,他俩却整整刨了一天,累得不行。

这次,诸葛亮从劳动中悟出了为什么满腹经纶的伯父总是躬耕陇亩、注重农桑的道理。

诸葛亮再一次拜见庞德公时,发现他合衣躺在床上,鞋都没脱。他怕惊动了他,先是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后来想到上了岁数的人这样睡觉容易着凉,于是上前轻轻地给庞德公盖上被子,又单腿跪在床边慢慢为他脱掉鞋子。

这回庞德公醒来了,看到诸葛亮不由得心头一热,满意地微微点了点头,不等诸葛亮开口就带他来到平时从不让人进的后院。庞德公在一个周围堆满了秦砖的巨大磨石前停下来,然后拿起一块砖,认真地在磨石上磨了起来。

诸葛亮开始感到莫名其妙,过了一阵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非常大的案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已经磨好的秦砖。他走过去一看,每块砖上都编了号。

当他拿起“壹”号砖观看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上面刻着两个苍劲有力的汉隶大字“诗经”。诸葛亮的心中惊诧,急忙跪在庞德公面前说道:“师傅请教我!”

庞德公这才语重心长地点头道:“要做我的学生,就得先学会做人,做人和做学问一样,是磨炼出来的。”

在庞德公如数家珍的教诲下,诸葛亮开始潜心研究历史,纵观上下几千年的兴衰,探索改朝换代的根源、定国安邦的重大问题。

如今,诸葛亮听了庞德公躬耕南阳的建议,便在好友们的资助下,带领全家来到了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隆中定居,结草为庐,开山为田,开始了他躬耕陇亩、博览群书、游学访友的生活。

由于身不离田间,勤四体,务五谷,诸葛亮很快学会了耕田、种植、压桑、选种等技术。日晒雨淋,他的脸色由白皙变成了黑红,加之身穿的是束裳布衣,脚蹬的是线棘麻鞋,他完全成了个农家子弟,被朋友们称作“布衣诸葛亮”。

收获的季节到了,田野里散发出了迷人的气息,田地里的高粱红、棉花白、谷子黄、豆角绿,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诸葛亮和家人忙前跑后,忙着收割、挑运庄稼,脚被高粱秸秆扎流血了,肩膀被扁担压得青红,诸葛亮全然不顾。晚上全身疼得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但想到即将到手的劳动果实,他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这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诸葛均已是满身大汗。

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躬耕的田边经过,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呀!”

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这天气不是很好吗?”

老农一听,把这哥俩好生打量了一番,这才说:“今天就是不能割!”

兄弟俩相互看了看,问道:“为什么?”

老农夫拍了拍脑袋:“看样子你们是读书人。但是农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麦,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这是农家的规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

诸葛亮望望霞光万道的天空,有些迷惑不解,心想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窍,大白天说梦话。

老农夫见诸葛亮兄弟并不理会自己的忠告,干脆把斗笠担子一放,找个石头坐下来,冲着诸葛亮说:“老汉我今天就坐在这看你们的好戏,看看你们是不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来,转身继续割麦。老农夫见状,反而坐不住了,走进躬耕田,动手帮他们将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在地里的麦子快割完时,山里突然起了风。

老汉忙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地说道:“小伙计,起风了,快跟我把捆好的麦子搬到高处去堆起来!”说罢,抱起捆好的麦子就往高处跑。

诸葛亮看着老农夫那紧张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

这时风紧了,霎时,乌云滚滚而来,一道闪电划过,雷声四起,接着瓢泼大雨倾空而下。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已把他淋了个透。

不一会儿,山洪冲了下来,把诸葛亮兄弟二人割倒而老农夫还没来得及捆绑的麦子冲了个一干二净。

诸葛亮目瞪口呆地站在田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关于“吾不如老农”“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这才恍然大悟,忙来到老农夫面前,长揖施礼道:“请老伯教我!”

老农夫叹口气道:“这只不过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千年农谚中的一句,‘早上放霞,等水浇茶’,是说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干死蛤蟆’,就必定是百灵百验断定明天是好天气的方法。”

诸葛亮听罢惊异地说:“没想到农谚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老伯,弟子就拜您为师了!”

从此,诸葛亮便经常向这位老农夫求教学习,老农夫还经常把他带到懂得农谚更多的农夫那里学习。

不久诸葛亮就记了一大本农谚,这又逐渐打开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这些知识,在诸葛亮日后的赤壁大战中的“借东风”,以及“草船借箭”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隆中不仅有清秀的山水,而且有适于耕种的良田。清幽的环境,给诸葛亮一个轻松宁谧的心境,他除了平时参加田间的耕作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读书自然是一种学习,伴着草屋稻草的幽香,伴着跳动闪耀的烛火,诸葛亮常常苦读至深夜。

向同辈朋友学习,是诸葛亮获得知识、增进学业的又一途径。诸葛亮在荆州有许多同学好友,最著名者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石韬,汝南人孟建,襄阳人庞统、马良等。崔州平是官宦子弟。庞统是襄阳名人。

马良也以才学显名乡里,是马氏兄弟五人中才学最高者。因其眉间有白毛,所以乡里有一首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孟建、石韬、徐庶都曾与诸葛亮游学于荆州。

特别是徐庶,出身贫寒,少好任侠击剑,曾因为人报仇而被捉受辱,此后便决心弃绝刀戟,折节学问,终于“听习经业,义理精熟”,后来在荆州一见到刘备,便受到刘备的器重。

可见诸葛亮的朋友,都是些学有所成、才华出众的青年。诸葛亮隆中隐居时,仍和他们经常来往,一起交流思想,切磋学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向书本学习,向师友学习,向社会学习,诸葛亮以极大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着一切可能学到的知识。

然而,诸葛亮并不想做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想当皓首穷经的儒生,他有更加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

在隆中的几年,是年轻的诸葛亮超群智慧的积累期,也是他静观天下之变而在思想上逐渐成熟起来的时期。

在幽静的环境中,他日日下田亲种,余暇则于草屋中掩门读书,抱膝长吟,毫无拘束、自然淳朴的山林生活倒也使他悠然自得,乐得与这田园野趣朝夕相随。

时而有朋友来了,则相聚茅舍,纵论天下,恰似一条卧龙要腾空而去;时而兴致来了,则盘足抚琴,让琴声带着情思随那山风林涛飘向远方。

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的名著《孙子兵法》,诸葛亮已经潜心研究不知多少遍了。它言简意赅,汇集了一切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自从好友徐庶给他送来曹操新注的《孙子兵法》后,诸葛亮认识到大千世界的确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

夜深了,诸葛亮手上拿着兵书苦思冥想。案上摆着几天前他和徐庶下的一盘棋,这是一个双方都无法将对方将死的残局,他一有空就反复琢磨、分析。兵书迷住了诸葛亮,他可以倒背如流。之后他又开始推演阵法。

诸葛亮曾将自己批注的《孙子兵法》和绘制的阵图呈给庞德公看。

庞德公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对于兵法,一个人学精了就可以教成十个人;十个人学了就可以教成百人,百人教千人,千人教万人。这样的军队就一定比那百万之师的乌合之众强得多。盖天下古今之战,莫过如步战、骑战、车战、舟战、夜战、昼战、威战、骄战、赏战、罚战、实战、虚战、山战、地战、雨战、雪战、进战、退战、火战、水战、分战、合战、远战、近战、缓战、速战等不可胜数。能达纵横捭阖之妙,贵在一个变字。然万变不离其宗,其妙全在计、谋两字。”

诸葛亮虚心地求问,他的求知精神终于使庞德公将自己花了半生时间研究兵法的成果,从八卦到八阵的推演的八阵图本交给了诸葛亮,他希望诸葛亮能够据此推演出完善的八阵图本。他甚至没有将自己的成果传给亲生的儿子,这令诸葛亮万分感动,决心不负庞德公的巨大希望。

一日,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三老聚会,谈到了汝南灵山的酆公玖,此人曾预言,百年之内,必是兵家此起彼落的时代。他们打算请酆公玖助诸葛亮一臂之力。

诸葛亮一路风尘赶到了汝南灵山。酆公玖年事已高,正在闭目养神,对诸葛亮道:“老夫这里是道家清静之地,一向不收学生,你如愿在灵山打柴挑水度日,尚可温饱无忧,要求学问,还是到别处去吧!不要误了锦绣前程。”

诸葛亮一下落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这时酆公玖又说话了:“灵山虽小,倒也清静安定,不似尘世纷纷攘攘。打柴挑水虽说劳筋动骨,却可健身强体。考虑好了吗!卧龙先生?”

听到此言,诸葛亮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老先生说出“卧龙先生”4个字,分量可不轻。诸葛亮想老先生一定是想先观察自己,忙磕头道:“谢老前辈收留。”

自此,诸葛亮早起在灵山砍柴挑水,打扫山门,晚睡在小室中温故知新,日月交迭,半年过去了。酆公玖对诸葛亮从来不管不问,视而不见。

一天,诸葛亮打柴归来,见山门右边墙上写了一个斗大的“火”字,他没有在意。待他挑水回来,山门左边墙上又出现了一个斗大的“水”字,这下引起了他的注意。

从此,他每天对着火、水两字出神,想把它们写在山门上的意思弄明白。这天,他正对着两字琢磨时,忽听到背后有人道:“这叫视而不见,见而不闻、不问,兵家之大忌也!”

诸葛亮猛地回转身来,见是酆公玖,忙拜倒在地说:“弟子才疏学浅,望恩师赐教!”

酆公玖哈哈大笑道:“老夫被你的诚意与恒心打动,有意助你水、火二阵融于八阵图中。起来吧!从今日起就不要再打柴、挑水了,咱们抓紧时间做学问。”

说罢,双手扶起了诸葛亮。

酆公玖对诸葛亮说:“水与火,每日常见之物,却不为人们所思。水火无情,且不相容。你若把无情而又为人们视而不见的水与火融于八阵图中,水可淹七军,火可烧万马千军。八阵添水、火即成绝阵,那便无敌于天下。”

酆公玖非常赏识诸葛亮,将自己一生所著《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大战奇观》等都赠予诸葛亮。

诸葛亮接到《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等书后对这些书仔细研读,细心揣摩,终于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了。可以说,诸葛亮后来在各类战争中深不可测的谋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早年的这段阅历。

不久,诸葛亮便将水、火二阵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一生用火阵打了许多漂亮仗,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战船、火烧藤甲兵。难怪后人赞诸葛亮一生皆是火。 JrQYd+VngCZ3OXBZXjLWZOfIDyXWxHq8HNCmVMqi/CZaRElcgLvxXfGyEcVldFU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