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1931年夏天,布劳恩暂时离开柏林和火箭试飞场,到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学院去深造。在这里他结识了美籍医科学生康斯坦丁·杰纳勒尔兹,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在苏黎世紧张学习的布劳恩也没放弃对火箭和航天知识的钻研,他经常和杰纳勒尔兹聊起这方面的话题。

有一次,在谈到未来的太空人必须承受很大的加速度时,杰纳勒尔兹说,要测定一个生物能承受多少重力加速度,唯一的办法是把生物置于离心机之中。

不久,这两个学生作出了下一步计划。他们积极准备用一只小白鼠开展这项“太空医学研究计划”,这在全世界来说也许还是头一次。

他们把自行车轮毂固定在一张桌子上,架起了皮带传动装置,这样,只要转动手摇曲柄,就可以使水平支起的轮子旋转起来。在轮子的边缘装上半截金属罐头盒子,作为小白鼠的加速试验床。

试验开始后,布劳恩快速转动轮子,直至使这只可怜的老鼠承受着好几个重力加速度。然后,杰纳勒尔兹对小白鼠进行了解剖,以便做出诊断。

用这种方法,杰纳勒尔兹在1931年就发现,老鼠承受重力加速度能力的限制因素在于它的脑部:因重力加速度过大而受损伤或致死的老鼠,多数都是脑出血。20年后,美国空军的航空医学研究在人类身上证实了这个发现。

要不是女房东威胁布劳恩,如果不立即停止试验,就要把他从屋子里赶出去,这两个年轻的研究人员不知道还要发现哪些未知的奇迹呢!

1931年10月,布劳恩回到祖国,他来到火箭试飞场时正赶上头一次公开表演发射“米拉克1号”。内贝尔想出的好办法是,邀请来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业家前来观看,并收了每人一马克入场费。

但是,这次发射却以失败告终。

由于燃料箱密封不严,推力不足,“米拉克l号”在发射导轨中上升不到一半的距离,就因燃料耗尽而掉了下来。观众退场的时候,心里还想着会不会把入场费退还给他们呢。

布劳恩又重新回到了这个火箭研制的队伍中。

1932年初春的一天早晨,夜色的凉意还没退去,天气仍有些凉。但整个“火箭试飞场”却充满了喜庆而欢快的气氛。如果这次一切顺利,他们的财务困难就可以大大地缓解了。他们大张旗鼓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德国军方的主意,陆军兵工署还组织了一个代表团要来看看他们研制的火箭。

在凛冽的晨风中,布劳恩等人终于等来了三位身着便装,表情严肃的军方客人。

在参观时,其中有一位叫华特·多恩贝格尔的上尉,目光敏锐,双眼炯炯有神,始终仔细地听着内贝尔等人的介绍,并忙着记录每一个细节。另外两人是发射技术及军火弹药主任、上校卡尔·贝克尔教授和军火专家冯·霍斯蒂希少校。这几个人后来在液体推进剂火箭的发展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多恩贝格尔就是兵工署指派的发展液体火箭并应用到军事上的负责人。拥有工程硕士学位的多恩贝格尔此时已经在离柏林30千米的库默斯多夫一处兵工厂建立了试验站,并开始对固体推进燃料进行试验。

多恩贝格尔后来回忆说,这些年轻的火箭制造者在火箭实验工作上有着令人吃惊的成就。虽然他们很有热情也很有天分,但他们缺乏严谨的科学程序。他们未对测试做记录,也没将所产生的推力的大小用图表表示出来,甚至对于火箭引擎的性能,他们连一张说明图也没有,这些都不符合军方的要求。

这几位来访者态度谦逊,但他们根本不想看“米拉克1号”的发射。他们反而更在意布劳恩和火箭飞行场的其他成员所能拿出的少量示意图和资料上。他们对还没有试验过的、比“米拉克1号”更大的“米拉克2号”也有些兴趣。

参观结束后,经过协商,内贝尔和他们签订了一项合同:如果在库默斯多夫陆军靶场发射“米拉克2号”成功,他们就出钱1000马克,对此大家都很满意。

7月份,一个天气晴朗的清晨,内贝尔、里德尔、布劳恩一行人把两辆可以调用的汽车都装得满满的,向着柏林南面的库默斯多夫出发。

前面的一辆汽车载着发射架,架上是涂成银白色的“米拉克2号”,后面的一辆汽车装的是液态氧、汽油和一些工具。此时,坐在车上意气风发的布劳恩刚刚从夏洛滕堡工学院毕业不久,并取得了航空工程学士学位。

几个小时后,这两辆汽车和多恩贝格尔上尉在柏林南面森林的集合地点会合了。

多恩贝格尔把他们带到靶场的一个隔离区,那里早已布置好光学经纬仪、弹道摄影机和计时器,阵容壮观,令人顿时有些紧张起来。在此之前,布劳恩他们从来没见到过这些仪器。

下午14时,发射器被稳稳地架起来,火箭也已加好足够的燃料,做好了随时升空的准备。

发射的时间到了,随着信号的发出,“米拉克2号”腾空而起,高度瞬间达到了60米左右。但是火箭突然出了问题,先是在近乎水平的轨道上飞行,后来在降落伞还没有打开之前,就在两三千米之外坠毁了。

显然,军方对“米拉克2号”的表现并不满意。他们表示,尽管飞行场的成员们对液体燃料火箭比其他德国人了解得更多,但他们制造的火箭却不是很可靠,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内贝尔那非常能打动人的乐观精神也无法说服他们回心转意。

虽然火箭试射失败了,但对于多恩贝格尔来说,却有了一些收获,那就是他发现了一个从与之开始接触就一直表现很突出的人。后来他在他的《V-2》那部书里写道:

在我到赖尼肯多夫做访问时,我对一位宽厚下巴的年轻学生工作时的热诚、伶俐,以及他令人惊讶的理论知识有极深刻的印象。后来当卡尔·贝克尔上校决定核准军方制造液体推进火箭时,我把这年轻学生冯·布劳恩列为技术助理名单的第一人选。

在随后的几天里,布劳恩决定再做一次努力,他带着一些改进后的资料去拜访了贝克尔上校。他发现上校并不是像内贝尔所描绘的那样的凶。在布劳恩看来,尽管贝克尔穿着军装,但他心胸开阔,热情洋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家。

“我们对你们的火箭技术很感兴趣,”他说,“但是你们从事火箭发展工作的方式还有一些缺点,你们太注重吸引观众了,这不适合我们的需要。要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科学资料上,而不是发射玩具火箭,你们可能会干得更好。”

布劳恩回答道,只要有必要的测定仪器,他将乐意提供这样的资料。接着,他又试图让贝克尔明白,作为减轻长期经济困难的办法,他们吸引观众是必要的。

贝克尔立即指出,这些吸引观众的做法和德国战败后签订的条约中限制远距离武器发展事宜是水火不相容的。最后他指出,给布劳恩一定的财政支持,条件是试验小组得在一个陆军基地的围墙内秘密地进行工作为军方服务,此后,不能在赖尼肯多夫再研究火箭技术了。

贝克尔还强烈建议布劳恩去柏林大学攻读相关的博士学位,并批准他以后可以使用库默斯多夫的实验器材来完成他在研究液体燃料火箭引擎方面的博士论文。

内贝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战斗机驾驶员。当布劳恩回到火箭飞行场告诉他上述条件时,他表示什么都可以就是不愿意再受森严的军事约束了。这种味道,他在以前服役的岁月里早已尝够了。他担心“不懂业务的人会阻碍我们的研究计划自由发展”。布劳恩不同意这种看法,两个人争论起来,言辞激烈,不了了之。

里德尔对接受陆军提出的有条件的支持也不热心。他的论点是,有志于宇宙航行的私人企业也能为这一有价值的研究目标筹措必要的资金。但到底怎样消除他们那“噼啪”作响的小火箭与大型载人宇宙飞船之间的差距,他也不是很清楚。他唯一清楚的是需要巨额经费。

布劳恩心中有数,玩具般的“米拉克2号”实际上只是为制造真正的液体推进剂火箭而进行的一次微不足道的尝试。能到现在这种程度,已经是业余研究者能达到的最高水准了。

他深知,要取得成功,首先就得开始大规模的试验计划,而赖尼肯多夫连这起码的条件也是完全不具备的。布劳恩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陆军的资金和设备,似乎是通向真正的宇宙航行的唯一切实可行的途径了。

当时火箭飞行场的成员,没有一个人想到火箭作为一种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会造成那么大的破坏。当时希特勒还没有上台,在火箭飞行场的大多数成员眼里,他只不过是一个蓄着卓别林式的胡子的自命不凡的政治傻瓜。

他们的处境和航空事业先驱者的遭遇颇相类似,当年也是因为军方感兴趣并提供援助,飞机才能得到发展。最后,他们十分勉强地取得一致看法:不能完全不理睬贝克尔上校提出的条件。

实际上,内贝尔和里德尔很不愿意让布劳恩接受军工署提供试验研究经费的附加条件,并成为陆军火箭技术部门的成员。他们只是希望:他有了这样一职位,能支持赖尼肯多夫,万一由于财政上的困难火箭飞行场解散,他能依靠陆军的赞助为朋友们提供经济保护。

其实,这时的布劳恩已经意识到,要征服外层空间,必须学习更多的物理、化学和天文学,才能透彻地理解并解决所有的问题。

因此,他决定同意贝克尔的建议,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杰出的物理学家瓦尔特·内尔恩斯特、马克斯·冯·劳厄和埃尔温·薛定谔都在那里任教。 aEaGHy7n0ApLwGdRLK2rHjc5MvvZL7yH+nEgLMmhBtR/a2KJjS69sNFXMnfZJn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