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曲艺的历史与发展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以“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

曲艺作为说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早期却一直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中表演。在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天桥、夫子庙、庙会等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新中国成立后,给发展成熟的说唱艺术确定了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了剧场进行表演,使曲艺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曲艺的历史渊源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我国民间就有说故事、讲笑话,在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弹唱的歌舞和滑稽的表演,就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述市人小说和故事的出现,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和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

在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另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传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也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曲艺的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艺术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并自立于民族文艺之林了。

党和政府向戏曲、曲艺界发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号召,为曲艺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针、任务和要求,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广大曲艺工作者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专家学者和文艺工作者也陆续参加曲艺创作、研究活动和组织工作,曲艺改革很快全面展开,取得显著的成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文艺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在这阶段,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曲艺名家。曲艺家们和广大曲艺工作者,坚持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积极编演新书新词,整理传统曲目,革新说唱艺术,发扬文艺的光荣传统,不计名利、不辞劳苦、不避艰险,满腔热情地为人民创作和演唱。

许多著名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被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推举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曲艺界赢得荣誉。

1983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买花生仁的姑娘》,作为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演员朴实的表演、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观众、专家、学者的喜爱。从此,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那就是小品。

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都作为不可或缺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一大批小品明星脱颖而出,小品这个新的演艺形式空前火爆,它的题材也很丰富,小品反映社会现象的深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趋多样化。如今小品已经成为文艺舞台上极受观众欢迎的艺术形式。

自从曲艺专业团体的商业化经营之后,各类基层曲艺小剧场、书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在北京,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中曲清音小剧场、德云社、挚友俱乐部、嘻哈包袱铺、宣南书馆、崇文快板沙龙等小剧场渐成京城一景。在天津,众友相声艺术团、哈哈笑相声艺术团、名流茶馆、燕乐茶社等十几家曲艺社团聚集了相当的人气。在东北三省,二人转小剧场遍地开花;在武汉,武汉天乐社、济南晨光茶社、南京相声俱乐部、义乌曲苑书场等也吸引了大批各年龄层的曲艺爱好者。在江浙沪两省一市,苏州评弹长篇书场有127家,其中江苏省68家,上海市50家,浙江省9家,不定期书场有15家,开篇书场20家,深受群众欢迎。

在全国范围内,对曲艺艺术传承保护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日益重视已经初见成效,许多曲种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大众性、通俗性和经典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jlwUFFehWSQMUq/86CpjUe34OvNlwZz8nOSdHqp3Lee1v1dNW7ZUQW9T0aLl8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