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氏家族始建王家大宅

元朝年间,在山西省灵石县的静升地区,有一个务农兼卖豆腐为生的小商贩,他的名字叫王实。

由于他为人敦厚,加之技高一筹,因此生意十分的好。生意好了,他挣的钱也就越来越多,从此以后,他的手艺便一代传一代。

■ 王家大院内景

■ 王家大院拱门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一次偶然的机遇,王家曾经捐献24匹良马支持清政府,因而受到了康熙帝的褒扬,从此借助清政府的支持,王家的生意规模逐渐扩大,资本也日趋雄厚。

在王家兴盛期间,王家族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其中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

因此,王家由原来最初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了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豪门望族。据有关记载,王氏家族在明朝天启年间,经营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等均已步入了鼎盛时期。

在此前提下,由于王家受明清两朝提倡的大家庭礼制思潮影响,从明朝至清朝,王家一代又一代在外地经商或做官的族人,和其他官商大吏一样,为了实现不忘水源木本、光宗耀祖和光耀门庭的宿愿,他们在拥有钱财权势之后,便不惜巨资在家乡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大兴土木,建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与作坊等。

四合庭院式建筑群 简称四合院。也就是指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周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有的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

除此以外,王家还在当地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后又修建了著名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朝晚期,建筑布局非常严谨,风格典雅别致,是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式建筑群。

王家大院最早的建造工作是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开始的。建筑工程开始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因而修建了明朝天启年间最庞大的建筑群“三巷四堡五祠堂”,其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

其后,大院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均有扩建,最后形成了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的庞大建筑群。

这里的“五巷”分别是:钟灵巷、里仁巷、拥翠巷、锁瑞巷和拱秀巷。

■ 王家大院中的小巷

■ 王家大院院落

“五堡”分别是:恒贞堡、拱极堡、和义堡、崇宁堡和视履堡。其中,恒贞堡又名红门堡,始建于1739年至1793年。拱极堡又名下南堡,于1753年建成。和义堡又名东南堡,与拱极堡同年建成。崇宁堡又名西堡子,建于1724年至1728年。视履堡又名高家崖堡,建于1796年至1811年。

至于“五祠堂”,现在仅有建成于嘉庆元年的孝义祠保存完好。另有主祠堂内建于1804年的戏楼幸存。

这“五巷五堡五祠堂”的庞大建筑群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因此,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俗语。也就是说,看过“王家大院”以后,别的院落就再不值得一看了。

之所以说王家大院在民居建筑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是因为“王家大院”在纵轴线上配置了主要建筑,然后再在主要建筑的两侧或对面布置了若干座次要建筑,这些建筑组合成了封闭性的空间,形成了标准的四合院,其模式符合民居广泛采用的四合院式的布局方法。

戏楼 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是我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进而有庙宇乐楼、瓦肆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

■ 王家大院院落群

王家大院主体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建造,但是内部却使用了大量的红木、柚木、楠木等高档木材进行合理装饰。

王家大院在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修建中体现出了“穿斗、抬梁”的木构架体系,达到了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三者的高度统一。因此王家大院为我国民居建筑之最。

阅读链接

在王家大院所处的静升村,曾有“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说法,而王家至少占据了这里的“五沟五巷五座堡”,共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甚至超过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

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

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寓意。 zRFQR0uKPOZNgsPZ4lI5jIdQkkE9FWonTDCs4DHa4Ilb4kBdHsb+DDoz2f7rQJ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