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隋唐五代时期的雕版佛画

到了隋唐五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雕版印刷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个时期,同四邻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也频繁起来,外国的物产和文化的输入,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雕版经咒画

629年,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16年后,玄奘法师携带大批印度经卷回归唐朝京城长安。在这些经卷中,就可能有雕版的经卷。

此后,唐代僧人义净于671年冬天自海道入印度,于685年回国,他将印度用雕版印刷佛画的情况介绍过来,这对我国的雕版佛画的刻制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及其后的五代时期的雕版佛画,就是在唐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与印度的雕版佛经、佛画相互影响中得到了飞快发展。

雕版技术的提高提升了雕版作品的质量,这时期雕版作品主要是佛教经卷,且多为木刻经卷扉画、单帧佛画。

五代时期的《文殊师利菩萨图》

主要的雕版作品有《大圣毗沙门天王图》、《救苦观世音菩萨图》、《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画等。

五代时期的雕版佛画,还有吴越王钱俶时所刻印的《宝箧印陀罗尼经》的扉画,包括956年所刻的扉画和杭州西湖雷峰塔的《宝箧印陀罗尼经》的扉画。

这两种佛经扉画,取材虽然不同,而时间先后也相差200年,但风格都甚相似,构图都很别致,并保持着刀刻的木味。

扉画 书籍正文前的插图,古时候的书籍很少有插图,只是有的佛经上配有扉画,后来民间有些画匠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书籍,就在小说里每几回加几幅图,看着就生动了好多,这些图刻法不一,被称为“增像”、“镌像”、“绣像”等。

从这些佛经、佛画中能看出唐和其后的五代时期的版画风格高雅,版画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隋唐五代雕版佛画是相当发达的。虽然它们的内容是宗教性质的。然而佛教性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菩萨或是供养人,都充分地表达出普通人活生生的特性,在艺术上具有民族的特色。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画

868年的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页画是这一时期的雕版珍品,全书文本共7页,成一长卷形式。卷首即木刻扉画《祗树给孤独园》,描写了释迦佛正坐在祗树给孤独园的经筵上说法,弟子须菩提正在跪拜听讲。

释迦佛的左右前后,立有护法神及僧众施主18人,上部有幡幢及飞天。此图所刻,刀法极为纯熟、峻健,线条亦遒劲、有力。从刻线中可以看出毛笔的运用,既粗细得中,又浑厚流利,而释迦及其弟子和天神等的形象,更具有中原画风的特色。

刻本 版本类型,也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我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盛。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金刚经》刻本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本书,其扉页《祗树给孤独园》木刻说法图,是世界上最古的雕版画。

《大圣毗沙门天王图》也是一件木刻版画的珍品,它长39.4厘米,横25.5厘米。“毗沙门天王”在佛教中是护法的天神。

《大圣毗沙门天王图》所刻图像,神态极为庄严、稳重,天王站立于地神的手掌中,地神是从地下半露上身,天王左手托供养塔,右手执戟,身佩刀剑,戴三角兜鍪形宝冠,穿长铠而有披肩,身长腰细,正面直立,目光炯炯。与两旁天女、武士相比,更见其威武而有力。

我国一种独有的古代兵器。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它的杀伤能力又胜过戈和矛。

还有《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木版画长20.6厘米,横13.7厘米。观音菩萨足立莲座之上,右手提宝瓶,左手拈莲花,头戴宝冠,后有圆光,像的左右两旁有标题等。

《大圣毗沙门天王图》与《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画面结构严密,刀法简洁明快,线条稳健工整,造型丰满柔美,具有生命律动的线条,蕴藏着净化之心,体现了五代时期版画的水平。

《大圣毗沙门天王图》与《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刻印的时间要迟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页画《祗树给孤独园》说法图。从天王像与观音像在线条的组织和刀法上看,两者都要比《金刚经》扉画来得紧凑而平稳。

隋唐五代的雕版佛画的艺术形式及其印制方法大体上可有经卷扉画、经典插图、独幅木刻画三种。经卷扉画即是在经卷的首页,刻印一幅有关佛经的绘画。

经典插图是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出佛经故事中的重要场面而绘制的。其插图的形式一般有四种:一是一页之中,上图下文;二是一页之中,左图右文;三是图在书页文字之中,可为圆式,也可为方式。四是图为不规则的插入。到宋元以后,一些民间用书或文学小说的插图,也普遍应用了这种插图的形式。

《大圣毗沙门天王图》版画

独幅刻画是宗教徒用以宣传、粘贴之用的,也有作为随身所带的咒符性质的图像。正是这种独幅刻画,使木刻艺术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性意义的版画艺术门类。

唐代和五代的木刻佛像上,还有加涂彩笔的,这比朱墨印制更为富丽。五代千佛名经上,有用淡墨印刷的佛像,一方面以浓墨书写佛名,另一方面再加工涂染笔彩。

这种加彩虽非木刻的套色,但这种形式,既发挥了木版刻印的特色,又发挥了彩色富丽、醒目的优点,因此极受民间喜爱。

阅读链接

在我国版画发展史上,佛教版画出现最早。究其原因,与佛教受到朝廷的大力推崇有很大关系。唐代的唐太宗、武则天及唐宪宗均曾极力宣扬佛教,使佛教影响力遍及全国。佛教版画得以大量印制并向民间发散,加速了佛教在民间的普及。

另外,版画的起源与兴盛与雕版印刷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也是紧密相关的。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代初年,当时举国上下热衷于佛教,迫切需要将通俗易懂的经文和明白形象的画面化一为百千,广为传颂,但抄经的方法耗时费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佛教教义传播的需要。

在经历了石碑雕刻捶拓复制、镂花模板刺孔漏印等早期复制技术后,又有造纸、研墨等技术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一种新的图文复制方法创造出来了,这种技术就包括雕版印刷。 4nLyY68VnYierGteqcB3y726qTUSeV+z+FGY5fvVW/gtLIAuXjP5TZ9klypETN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