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书法的工具和材料

文房四宝为笔、墨、纸、砚的统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上,已有毛笔画的花纹。其后,殷代的甲骨、春秋的绢本上都有笔写的文字。

战国毛笔更有实物出土,而且制笔方法不断创新,由用墨的实心毛笔发展到无心的散毫笔,含墨多可写更多的字。

常用的笔有软、硬两种,古代以“兔毫”“狼毫”为正宗,自清代嘉庆、道光以来,羊毫软笔大行。笔的质量关键在笔毫,笔毫具备“尖、齐、圆、健”四个条件的才算好笔。

墨的起源不晚于殷商时代,古人磨木炭当墨,其后用石墨,又渐渐加入胶质。到了唐代,墨色都极黝黑,制品也很出色。好墨的标准一般为烟细、胶轻、色黑。

纸的制造,传说始于东汉蔡伦。其实,早在西汉初年,已有幡纸代替竹简、绵帛在使用。只是到了东汉,造纸技术进一步改进,纸的质量更高。发展到后来,更是精益求精,品种繁多,但分类不外乎熟纸、生纸、半熟纸三种。写字作画各有所宜,就一般而论,熟纸、半熟纸总比生纸好用。

砚最初出现的年代很难确定,古代没有石砚,是用蚌壳做砚。汉代有陶砚、石砚,其后又不断发展,久负盛名的是歙砚和端砚。

歙砚出自安徽,端砚出自广东,都有很多名目。其实,好砚不只出于这两地,还有许多地方出产。所以,选砚不必拘泥于名牌,以方形稍大、质料坚细、凹深藏墨、有盖防尘者为好。

毛笔

文房四宝以笔为首,因为毛笔曾经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赖以创作的最重要的工具。

中国制作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毛笔使用的痕迹。在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到6000年前毛笔描绘的图案。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是战国时代的楚笔。早先的笔,以木为杆,以兽毛为笔头,笔头中心有枣核状的小木心。笔头和笔杆是可以分离的,笔尖磨损可以拆换。

后来,制笔技术改进了,去掉了中间的木核并形成今天这样的笔头,笔杆也固定下来。毛笔笔杆通常以竹为之,王侯之家为炫耀财富,往往以名贵木材,或象牙玉石、镶金嵌玉,一支笔往往价值连城。由于制笔讲究选毫和制作工艺,历史上制笔的名家往往集中在几个地方,甚至几大家。

传说秦代大将蒙恬是制笔的能手,秦始皇封诸管城,累拜中书,故毛笔又有“管城子”“中书君”等称呼。汉代著名书法家张伯英,亦是制笔高手。相传魏晋时代有的书法家非伯英笔、伯臣纸、韦诞墨不书,足见时人推重。

唐宋时期是制笔业的繁荣时代,当时全国制笔中心在安徽宣城。明清以后,浙江湖州笔继之崛起,“湖笔”被认为是笔中上品,蜚声海内外。

毛笔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大小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条幅、斗笔、楂笔、抓笔等;根据笔毫的质地可分为硬毫、软毫与兼毫。硬毫是指用质地较挺健、弹性较好的兽毛制成的笔,有狼毫、石獾、鼠须、猪鬃等。软毫有羊毫、鸡毫等。软硬混合型的兼毫,有七紫三羊、大白云等,中柱以硬毫为之,副以软毫,这样性兼二能,初学书画者用,较为得心应手。

因为硬毫笔弹性大,不易控制,书画线条易刻削瘦涩;纯羊毫则弹性小,一按即倒,没有一定功力很难驾驭,只有兼有软硬特性的中性笔,方能挥运得力。

毛笔的结构,以中毫为柱,四周为副。副毫中又以健者为心,柔者为被。中柱主力,副毫主腴。笔毫从各种兽皮中选取,一支好笔,往往从上百张乃至上千张毛皮中选择,所以古谚有“千万毛中选一毫,紫毫之价贵如金”的说法。

笔工制笔与书家选笔以“尖、齐、圆、健”为四德。“尖”与“齐”,就是古代笔偈所称“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笔尖聚则似锥,化开平铺,则齐平似凿,说明中心柱毫齐整。“圆”是指笔尖体圆,以柱为中心,四周副毫厚薄停匀,四方力全,这样挥运才左右得力,不致偏缺。“健”是指毫的质地挺直,富有弹力。

一支好的毛笔,能使书画家如虎添翼,创作出优美的线条和富有艺术意味的墨像。因此,古来书画家及浸染翰墨的文人墨客,都爱好收藏名笔,书画爱好者也喜欢选用佳者,否则钝刀斩牛,就难以领略中国书画艺术的奥妙了。

墨是中国传统文字书写的媒介物,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色彩。在书法与水墨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与云水氤氲的墨韵,虽然只有一种颜色,但是却具有无数层次色韵的神奇之物来表达的。

在传统着色的中国画中,色彩也只是起着稍加点染的烘托作用,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墨的线条勾勒与皴染,是画的主体,工笔画如此,泼墨写意更不例外。

中国制墨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祖先就学会选用天然矿物颜料,作为器皿装饰描绘之用。殷商时代出土的甲骨、玉片上,已有墨片笔痕,从西周时代开始,史籍上有了制墨的记载,传说始制墨者为刑夷。

秦汉时,庞大帝国的运转与各方面需要,推动了制墨工艺的改进和推广,从出土的文物看,当时的墨还没有固定形态,只成散粒型,故而东汉辞赋家赵壹在其惊世之作《非草书》中,讽刺当时儒生专习书法而荒疏圣业,“日数丸墨”。当时墨丸搁在砚石上,还需研石在砚中碾压,直到东汉后,墨才逐渐炼压成墨锭,以便研磨。

三国时代是制墨业的飞跃时代,制墨名家韦诞改进了制墨工艺,提高了墨的质量。史传韦诞墨“一点如漆”,后代制墨名家,便把韦氏奉为制墨鼻祖。唐宋以后,文化鼎兴,制墨业也随之繁荣,名家辈出。如南唐奚超、奚廷硅父子,改进制墨法,得到雅好书翰的才子帝王李煜的赏识,赐国姓李,终以制墨成巨富。后代藏墨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叹。

随着制墨业的发达,墨的选料、工艺越来越讲究,实用的墨锭后来发展成为鉴赏的工艺。精巧的墨家不但精提细炼,而且把墨块制成各种形状、图案,镂刻微雕,这样收藏古墨,也成为一种文士风雅、风流相传,直到近代。

墨的种类主要有松烟与油烟两大类。它们都是通过墨窑燃烧原料,提取烟熏而积的黑色粉末,经捣杵提纯加皮胶调制而成。松烟墨的原料是带脂油的松枝,胶轻质细、色黑无光,显得清淡古雅,宜于临仿古画;油烟选用桐油、猪油等动植物油燃烧提制,墨色黑而有光泽,宜书宜画。此外还有一种用油漆烧烟提制的漆油,是墨中之珍贵者,墨色乌黑发亮,奕奕有神。

不同种类的墨,色彩有细微变化,书画家根据自己表现的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中国古代的制墨家,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既可以作书作画,又可以止疼治病的药墨,如在中国传统制墨业中极负盛名的安徽胡开文墨店,在清代曾生产一种“五胆八宝”墨,这种墨配入了冰片、麝香、蛇胆等珍贵中药,可外敷止疼消炎,研磨时幽香阵阵,层层推来,沁人心脾,清爽提神,助人雅怀。

自古选墨,以磨面紫光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泛白光则是下等的劣质墨了。磨出新面若有气眼,说明捣炼不精。研墨要慢,古语讲“握笔如壮士,磨墨如病夫”,轻按慢研,发墨才细腻。

近代以来,墨厂已研制出墨汁成品,供书画家与日常生活使用,好的墨汁,挥洒起来,满室幽香,煞是宜人。如北京的老字号一得阁,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墨汁历史,驰名中外,颇受海内外习书画者欢迎。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中国就出现了书写用的麻纸,不过当时的制纸工序复杂,数量极少。到了东汉和帝时代,蔡伦改革造纸术,用树皮、破布作原料,大量生产,这样纸才被广泛在民间使用,后来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世界文明的纸进程,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无论是中国的书法,还是中国的画,它们的美妙艺术意境,都是仰赖具有特定性能的中国宣纸而创造的。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他著名的书学理论著作《书谱》中谈书法创作的“五乖五合”,其中一合就是“纸墨相发”。好纸加上好墨,书画家挥运起来,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中国传统刻印典籍与书画,从唐代开始,逐渐使用纸中上品,即宣纸。

宣纸之“宣”,乃因盛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纸的种类繁多,以纸性分生宣和熟宣两大类。生宣纸性柔软,透水力强,笔墨效果好,毛笔在纸上运动,一点一画,都留下清晰的墨痕,适于国画与书法创作;熟宣比生宣多一道工艺,纸张加工完成后又经一道矾水,因此吸水性较弱,一般适于工笔作画。

传统书法用纸,还有染上颜色,洒上散金、云母等制成的冷金笺、云母笺等,这些散发着传统书斋文化幽香、富有装饰意味的书写用纸,今天已经不多见了。

按照不同的工艺和材料,宣纸分单宣、夹宣、净皮、玉版、罗纹等多种,好的宣纸纸性柔软、纹理细腻,古人所谓“薄如蝉翼”“滑如玉版”,把笔临池,抚霜履素,真乃人生一乐。所以历代文人雅士,都与书画艺术有不解之缘。

宣纸的原料,主要是树皮,有的纸从捶捣纸浆到烘压出纸,据说要经过170多道工序,过程十分精细,难怪它的张力和纸寿都远远超过近代大机器生产的胶版纸。人们现在看到的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新版书籍,纸张大都已发黄、变脆,不出百年,也许它们将变成粉末。

但用传统工艺纸张印刷的宋版书,至今已有1200多年,纸质依然不变,中国书法史上传世最早的纸本墨迹陆机《平复帖》,距今已有15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的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砚台和毛笔一样,在大半个世纪以前,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离不开的东西。近代以来,随着西洋自来水笔的传入,毛笔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所以对当代普通中国人来说,它似乎已是一件古董了,然而在书画家的书斋里,它依然是文房中的重要一员。

尽管现代书画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现成的墨汁,但道行高深的老书画家,还有喜欢研墨作书、作画,似乎一方古砚与一柄佳墨,挥毫前徐徐研墨,也是一曲艺术创作的前奏。

中国制砚的历史也很悠长,早在秦代就出现了砚工。汉代以后,各种各样的砚台纷纷出现,有石砚、玉砚、瓦砚、陶砚、铜砚等。东汉以前,墨的开头尚不定型,所以那时的砚台中,都会有一块研石,这种研石直到魏晋以后,墨的形状固定为锭后,才逐渐消失。

与笔、墨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砚的生产与使用也越来越考究。一块好的砚石,砚工往往精雕细刻,加上山水、花鸟、虫兽等图案造型,有的文人学士还刻上标榜雅怀的砚铭、诗、作等,使本来以研墨为目的的砚台,成为一种综合工艺艺术品,集诗、书、画、雕刻于一身,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幽香。

传统名砚,以广东端溪生产的端砚和安徽生产的歙砚为首,这两大名砚从唐代开始采制,已有1300多年的制作历史,除了石质细腻、发墨快、不伤笔等优点,还有一个令人珍爱的特点,那就是砚石上的自然纹理非常漂亮,有的像满天星斗、有的如秋云似浪,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叫人赏叹不已。

随着近代墨汁成品的问世,这些价值连城的名砚,倾向于被当作一种工艺珍品供人收藏与观赏。 6WGAxJwem4HSuak3xCBBDs5mERQ/jQ2Fpda1IyuTqWhxVanEbzmr+P295PcvZR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