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身世不明孤僻少年

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位于欧洲中南部,东邻匈牙利,东北与斯洛伐克接壤,南接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交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捷克毗邻,西北与德国交界,是德意志联邦中两个最大公国之一。

位于多瑙河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边界之间的瓦尔德维尔特尔迪是一个小地方,丘陵起伏,森林密布,大片农家村庄和小块农田。虽然距离首都维也纳只有五十英里左右,却一点主流社会的时尚气息也没有。

有谁会想到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日后竟然诞生出了一位撼动20世纪的人物——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瓦尔德维尔特尔迪的一个中下等人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奥地利日耳曼人,过着一般劳动人民的生活,却有着极为隐晦暖昧的身世。

1889年4月20日晚上六点半,勃劳瑙镇一家名叫波麦的小客栈里,一个婴儿呱呱落地。这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他的父亲本名叫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后改名为阿洛伊斯·希特勒。希特勒这个姓在母系和父系祖先方面都出现过。希特勒的外祖母和祖父都姓希特勒,或者音同字不同,因为这个姓的拼法常常不同,有时拼成希德勒、有时是休特勒、有时是希特勒。

阿洛伊斯是一个奥地利海关小职员。这是他第三次婚姻所生的第四个孩子。而阿道夫·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波尔兹尔,则是他父亲的外甥女。其实,不仅阿道夫·希特勒自己血统混乱,连他的父亲阿洛伊斯都是血统不明。

事情要从他的祖父说起。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名叫约翰·格奥尔格·希特勒,是个打短工的磨坊工人,为了招揽活计,整天在奥地利各个村庄走村串户。1824年,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娶了当地一个穷人家的姑娘,婚后五个月生了个儿子,因为不足月,加上生计困难,没过多久,母子二人先后夭亡了。

从此,老约翰·希特勒又过起了鳏夫生活。直到十八年后,老约翰在杜伦绍尔做工的时候,才又娶了一个四十七岁的农妇,名叫玛丽亚·安娜。这个徐娘半老的女人私生活很不检点,在结婚前五年就生了一个私生子,名叫阿洛伊斯,这就是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

▲青年时代的希特勒

阿洛伊斯的真正父亲到底是谁?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约翰·希特勒,他和安娜早有暖昧。有的说是一个犹太人,因为阿道夫·希特勒的母亲曾在一家犹太家庭做过女佣,与主人的儿子有染,主人支付阿洛伊斯的抚养费直到十四岁。

这便成了一个难解之谜,也许阿洛伊斯的父亲是那个犹太人,也许他的父亲是约翰,安娜只不过是想诈主人一笔钱,也许安娜和两个男人都有性关系,连她都不清楚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

而约翰娶了这个女人之后,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并没有按着当地的习惯,把这个儿子正式登记,因此,这个孩子一直随母姓,人们都叫他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

1847年安娜去世,此后三十年,老约翰一直四处漂流,直到他84岁那年才回到故乡瓦尔德维尔特尔迪,正式认子归宗。他在三个旁证面前,向一位公证人宣誓,他就是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的父亲。

从此以后,阿道夫父亲才改回父姓,合法姓名改为阿洛伊斯·希特勒了。自然这个姓氏也就传给了他的儿子。

对此,多思善想的德国人曾有种种推测和评论。有的说,如果这个84岁的流浪汉在他妻子去世三十年后没有突然出现,承认自己是年已39岁的儿子的父亲的话,那么阿道夫·希特勒的姓名岂不是阿道夫·施克尔格鲁勃吗?这个姓氏由德国南部人读起来,声音是非常滑稽可笑的。

希特勒本人也不否认这一点,他认为施克尔格鲁勃这个姓氏的确非常粗鄙俗气,既不好听,又累赘拗口;而希特勒这个姓氏既顺口,又好记。因此,没有比他父亲改姓更使他高兴的了。

阿洛伊斯的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因此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是由他叔父扶养大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叔父虽然是约翰·格奥尔格·希特勒的兄弟,却有自己的姓氏拼法,他叫约翰·冯·奈波穆克·休特勒。这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名字,约翰·冯·奈波穆克是捷克人民的民族圣徒,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一家有这个名字,说明他们有捷克血统。

阿洛伊斯成人之后,起初在希皮塔耳村学做鞋匠,但是他像他的父亲约翰一样不定性,喜欢四处游荡,不久就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谋前途去了。到18岁的时候,他在萨尔斯堡附近成了奥地利海关的边境警察,9年后提升为海关小职员,可以说是平步青云。

当时,他就娶了个海关官员的过继女儿,比他大14岁的安娜·格拉斯尔一霍勒。自然,这次婚姻并不美满,病弱的妻子没有生育,16年后两人就分居了,3年后(1883年)她就去世了。

阿洛伊斯继承了其母风流的水性,在与妻子安娜·格拉斯尔一霍勒分居前就与一个年轻的旅馆厨娘弗朗席斯卡同居了,还在1882年私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小阿洛伊斯,这就是希特勒异母同父的大哥。在发妻去世后1个月,他就同厨娘正式结婚,3个月后又生了个女儿,名叫安吉拉,就是希特勒异母同父的姐姐。第二次婚姻历时也不久,不到1年弗朗席斯卡就因肺病死亡。

或许阿洛伊斯生来桃花运就旺,在二房夫人去世才6个月,就又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新娘不是别人,正是抚养他成人的并为之过继的亲叔父的外孙女,也就是他的外甥女克拉拉·波尔兹尔。克拉拉年方25岁,比她的舅舅丈夫年轻23岁。那时舅舅和外甥女结婚,这不仅在东方被认为是不合伦理的,就是在男女社交开放的西方国家也是少见的。

克拉拉与舅父结婚刚满4个月,就生下了头一个儿子,却在襁褓中夭折,可能是近亲结婚的恶果,随后又生了两个孩子也没有活成。阿道夫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以后,阿道夫的母亲又生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阿洛伊斯一生结过三次婚,生养了七个孩子,但只养活了三男一女。阿道夫·希特勒可以说是全家最“出类拔萃”的了,希特勒一家能够“名垂青史”全是拜他所赐。

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哥哥本名叫阿洛伊斯·马茨尔斯伯格,后来正式改名为阿洛伊斯·希特勒,这个人在一生中有好多年一直在吃官司,因不同的原因坐过多次牢房,与希特勒的关系也不太亲密。国家社会党执政后,阿洛伊斯多少借了弟弟一点光,境况才好了一些。

他的姐姐安吉拉是个漂亮的女人,年轻时嫁给税务官拉包尔,生了一个女儿叫葛丽,后来拉包尔死了,她又嫁给德累斯顿的一位建筑教师。姐姐安吉拉和她的女儿葛丽是一家中唯一同阿道夫来往密切的人。日后,阿道夫步父亲的后尘也爱上了这个外甥女,成就了一场惨烈的不伦之恋。

希特勒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这种在世人看来极为奇特的身世来历和血缘关系,也是希特勒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的根源。

阿道夫·希特勒三岁那年,阿洛伊斯要去德国巴伐利亚的帕骚市管理一个属于奥地利的海关,于是他们一家随父亲搬往帕骚市。三岁到五岁是儿童锻炼语言和智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德国城市里的生活以及与德国儿童们的共同玩耍,给希特勒留下了终生不泯的影响,即使成人之后也操着帕骚时期学会的那种巴伐利亚南部的口音。

1895年,希特勒六岁,五十八岁的阿洛伊斯被调往林茨任职,全家又搬回奥地利。他父亲在林茨郊外,置办了一所环境清幽的漂亮住宅。不久,希特勒就被送到一所乡村学校上小学。学校离家很远,每天早上,他要和其异母姐姐走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学校。

就在这一年,希特勒的父亲从海关退休了。干了四十多年公务员的他很难适应这种退休生活,于是开始酗酒消愁,脾气也变得暴躁、易于激动,经常毒打孩子,用马鞭乱抽,十四岁的哥哥小阿洛伊斯无法忍受而离家出走。

于是,小阿道夫就成了他爸爸的“出气筒”。后来在父亲的冷酷和母亲的溺爱中,希特勒逐渐形成内向、固执、富于幻想、放荡不羁、易于激动和暴躁的性格,学习成绩下降,但对德国历史和神话故事极感兴趣。

在此后四五年中,这个按捺不下心的靠养老金为生的父亲,在林茨附近的许多村子里搬来搬去。到他儿子十二岁的时候,已搬了七个地方,换了五个学校。

希特勒在兰巴赫附近的本笃派修道院学习了两年,他参加了唱诗班,选了唱歌课。据他自己记载,他梦想将来做牧师。后来他发现自己有绘画天赋,于是他转而幻想将来成为一名“艺术家”。

阿道夫十一岁的时候,四年制小学毕业后,父亲决定送他到林茨市的六年制中学就读,因为他想让儿子和自己一样做个公务员。但是,这却是做儿子的最不想做的事。

他父亲为了要使儿子热爱这个职业,对儿子讲了些他自己一生经历中的故事,但是这一切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他说,“一想到坐在一间办公室里,被剥夺了自由,不能再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不得不把我的一生花在填写各种各样表格上面,心中就感到作呕。”

父亲听说他想做画家、艺术家之后吃了一惊,他疑心儿子发疯了,也很可能他以为听错了或者理解错了。但是一等到他弄清楚了以后,特别是他意识到希特勒不是开玩笑以后,他极其坚决地反对这个打算,说只要他还剩一口气,他决不答应。

希特勒的父亲决不改变他的“决不!”而他却加强了他的“决心!”于是,希特勒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反抗”。

这场斗争第一次表现了希特勒异乎寻常的“勇气”,这种倔强执拗的性格日后终于使他克服了看来是无法克服的重重障碍和困难,也促使了他狂妄野心的发展。而这种野心转化成的“意志”使得德国和欧洲盖上了一个无法抹去的烙印。

不过,他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能用消极方式进行反抗。他在学校里就不再好好念书了。他的办法是,喜欢的课程就认真学,觉得没意思的就罢学。“我想,我父亲发现我在中学里成绩不好以后,就会让我实现我的梦想,不管他是否愿意。”

希特勒在小学里的成绩一贯良好,但在这种强烈的“目的”心驱使下,在林茨中学里就坏得异乎寻常,最后终因数学和自然考试不及格而留级。

中学三年结束的时候,希特勒没能通过法语考试,补考虽然勉强及格,但却因成绩不理想而失去继续在林茨的六年制中学就读的机会,他不得不转学到离林茨市40英里处的州立四年制中学去继续读他的四年级。

这一年秋天,在他补考及格后,领到了四年制中学的毕业证书。按理说他可以继续进入综合性高中就读了,但他却不愿吃这份苦,以自己患过肺结核,繁重学业对健康有害为理由,说服溺爱他的母亲,让其中断了学业,在家安心“养病”。

希特勒在学习上的失败,使他后来耿耿于怀,常常嘲笑教书“先生”,嘲笑他们的学位、文凭和学究气。甚至在他临死前34年在最高统帅部里忙于军事战略、战术和指挥大的战役的时候,他也常常在晚上同他党内的老伙伴闲谈时挖苦他年轻时的教员如何愚蠢。

《希特勒秘密谈话录》里便有一些这样的聊天内容:

“想到担任我的教师的那些人,我就觉得他们大多数是有点疯癫。称得上是好教师的人是例外。这种人居然有权阻挡一个青年的道路,使人觉得真是可悲。”

“我们的教师都是专制魔王。他们一点也不同情年轻人;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填塞我们的脑袋,把我们变成像他们那样的博学人猿。如果有学生显出一丝一毫独创性,他们就要无情地折磨他,我所认识的一些模范学生,后来在社会上都失败了。”

在希特勒的眼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不是“好东西”,但也有一个例外,这就是林茨中学的历史教员利奥波德·波伊契博士。他的家乡在南部同南斯拉夫接壤的德语边疆地区,他在那里遇到的种族纠纷的经历,使他成了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虽然波伊契博士给希特勒的这个学生的历史分数只是“中”,他却是希特勒热烈赞扬的唯一教员,也对他后来的人生观起了奠基性影响。希特勒后来写道:

“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很少的人懂得的……去芜存菁的原则的历史教员,这对我后来的生涯也许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林茨中学我的教师利奥波德·波伊契博士身上,这个条件得到了真正理想的满足。他是个温和但是严格的长者,不仅能够以其滔滔不绝的口才吸引我们的注意,而且也能够使我们听得出神。”

“即使到今天,我还怀着真正的感情怀念这位头发斑白的人,他的激烈的言词,有时能使我们忘记现在,好像变魔术一般,把我们带到了过去的时代,穿过重重的时间之雾,使枯燥的历史事实变成生动的现实生活。我们坐在那里,心里常常燃烧着热情,有时甚至感动得流泪……他利用我们萌芽状态的民族热情作为教育我们的手段,常常唤醒我们民族荣誉感。”

从这段语录中可以看出,希特勒从小就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一种偏执的民族主义情节。

大约35年以后,即1938年,希特勒在强迫奥地利并入第三帝国后到奥地利各地进行胜利的巡视,他特地在克拉根福停下来探视当时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他很高兴地发现,这位老先生是在奥地利独立时期被取缔的地下纳粹党冲锋队的队员。他同这位老先生单独谈了1小时的话,后来告诉党内同志说,“你们想象不出我得益于这位老人有多么大”。

1903年,希特勒的家庭发生了重要的变故。1月3日,他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因肺出血溘然去世,他的病是在早晨散步时发作的,几分钟以后就在附近一家客栈里死在一个邻居的怀里,享年65岁。

希特勒的母亲当时42岁,住在一所简陋的公寓里,靠不多的积蓄和养老金抚养几个孩子。她秉承丈夫的意愿,百般劝说儿子好好进学校读书,继承父业,但希特勒却比以前更加坚定,下决心不愿干这个行业。

母亲和亲戚接着劝他、催促他去做工学得一技之长,但他却陶醉在将来做艺术家的美梦里,白昼在城市街头或乡间田野闲荡。向同伴畅谈社会流弊和纠正办法,夜晚埋头读书,或者在林茨或者在维也纳歌剧院的后排座位后,站立着出神地谛听理查德·瓦格纳的神秘的异教音乐。

他后来常常说,那一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做着“妈妈的心肝宝贝”,打发“懒洋洋的日子”,享受“空虚的舒适生活”,大概有二三年的光景。体弱多病的母亲靠微薄收入很难维持生计,但年轻的阿道夫却拒绝出外谋生来帮助母亲,用任何正当职业来维持哪怕是他个人的生活,对他来说却是想也不愿想的,而且毕生如此。

一个少年时代的友人后来回忆说他是个面容苍白、身材瘦弱的少年,平时羞怯怕生,沉默寡言,但是对于不同意他的意见的人,有时也会突然发出神经质的怒言。

16岁的他曾有一段不成熟的“初恋”。他对一名叫斯蒂芬妮的漂亮的金发少女产生了朦胧的情愫,虽然他常常在散步的时候爱慕地凝视着她,但是他从来没有做丝毫努力来同她结识,而像许多其他东西一般,宁愿把她保留在他幻想驰骋的梦幻世界里。他给她写了许多爱情诗,虽然从来没有寄出过(其中一首题为《献给心爱的人的赞歌》),但是却硬要读给他的少年友人奥古斯特·库比席克听。

在这些爱情诗里,斯蒂芬妮成了《女武神》中的少女,身穿一件随风飘扬的深蓝色天鹅绒长袍,骑着一匹白马,驰骋在百花盛开的草地上。

希特勒虽然下定决心要做艺术家,最好是做画家,否则至少也要做个建筑家,但是他在16岁的时候,就已经对政治产生了兴趣。他不喜欢学校,却喜欢大批大批地借阅图书。他的少年友人回忆,他总是埋头在书堆里,其中最喜欢阅读的是关于德国的历史和德国神话的著作。16岁的希特勒,已经成了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

尽管过着长时间悠哉的闲荡生活,他似乎很少有一般少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情。据希特勒少年时的密友库比席克后来回忆说:“他处处只看到障碍和敌意,他总是碰到什么东西同他作对,总是同世界闹别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把什么事情看得很开的。”

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他日煽动家的希特勒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落落寡合,一种带有自怜情调的唯我独尊和经常突发的一种压抑不住的表现欲,比如高声演讲。

到了1906年,希特勒满17周岁后,林茨这个小城市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金碧辉煌的巴罗克式的帝国首都维也纳,是他最想去的地方。于是,他带着母亲和亲戚们凑的一些盘缠,到这个大都市混了两个月。第一次到维也纳的希特勒,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他经常整天整天地在街头闲逛,兴奋地瞻仰环城路附近的宏伟建筑。在博物馆、歌剧院、剧场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狂。至少在此刻他已深信不疑,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的话,就必须在维也纳求学。

于是他极力游说母亲同意他到维也纳的艺术学院去就读。1907年夏,母亲终于同意他带着从父亲的遗产中提取的可以再维也纳生活一年的700克朗,来到维也纳参加入学考试,以圆他那做画家的梦,他共参加了两次考试。

第一次他通过了第一轮考试,却止步于第二轮。第二年,希特勒再次参加维也纳艺术学院的考试但却第一轮也没通过。考官甚至连他的作品看都没看就否定了他。因为考官认为他并不会有什么进步的,来参加考试只是浪费时间。校方告诉他:他的天赋是在建筑方面、而进入学院的建筑系则必须念完整个六年制中学并具有毕业证书,可希特勒只有四年制中学证书。有人曾为维也纳艺术学院的历史性错误扼腕叹息,如果他们录取希特勒,也许他不会成为祸害人类的纳粹狂人,也许后来就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了。

求学的失败对于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来说,仿佛是晴天霹雳。可是他又束手无策。他与外人断绝了所有联系,独自在维也纳家里埋头读书闭门谢客,或听听歌剧,或在大街上茫然无主地游逛。

这个梦想成为画家的人,为了发泄他当初没有被录取的愤懑,在1933年成为德国的“伟大领袖”不久,就发动了“文化革命”。希特勒宣称,纳粹运动是一场大革命,包括政治革命、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在先破后立的政策指引下,将6500件现代艺术精品从德国各博物馆、美术馆里清除出来。不光是德国的现代派,还有塞尚、高更、凡·高、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家的作品一夜之间统统成为垃圾。因为在希特勒看来,现代派艺术家都是“自由化尝试”的可疑分子,他们的作品都是“有毒的花朵”。

他对德国写实主义画家门采尔非常佩服,而对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不以为然;他最崇拜的作曲家是瓦格纳,也喜欢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最讨厌爵士乐,对门德尔松等犹太裔作曲家,则列入必须清除的黑名单。

母亲和姐姐凑钱供养了他达三年之久,但他却一点成绩也没有。10月底,希特勒的母亲患了致命的乳腺癌,于是他匆匆回到林茨。1908年12月21日,林茨开始披上圣诞节的盛装时,阿道夫·希特勒的母亲去世了,两天后她被葬在利昂丁丈夫的墓边。

对于这个19岁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个可怕的打击。“妈妈的小宝贝”已经失去了他的“温床”。他说:“我敬畏父亲,却爱母亲,她的去世使我的宏愿突然不能实现,贫困和残酷的现实迫使我作出一个迅速的决定:我面临着想办法谋生的问题。”

希特勒既无一技之长,又一向轻视体力劳动,从来没有想靠自己的劳动赚一分钱。但是一股与生俱来的“自信”在他胸中燃烧,使他毫不气馁,反而充满干劲要去闯世界。

亲戚们极力劝说他放弃当画家这个愚蠢的梦想。他对好友奥古斯特·库比席克说,所有亲戚都在纠缠他,他才逃到维也纳去。他一定会成为画家的,他要向心胸狭窄的家族证明,正确的是他,而不是他们。于是,他向亲友告别,发誓他若不得志,决不回乡。 uWXdgNHg+5E8woNdg0QAnaUFmfnjXTXKMauYFFKMP2m50ifBIrVuAJrIgl5a9w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