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勰

——文采斐然的文学理论家

刘勰(465—520年),南北朝梁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合人等职。

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齐末,写成《文心雕龙》50篇,见解精辟,体系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有《文集》,早佚。

刘勰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去世很早,生活无依无靠,是僧祐和尚把他扶养成人。刘勰成人之后,又因家里贫穷,无力结婚成家。

刘勰虽说是孤苦伶仃,为生活所逼,栖身寺庙,但也有一个好处,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僧祐是南朝佛教研究戒律学的著名高僧,曾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主持定林寺,收藏了很多佛经,同时对诸子百家的书一并兼收。因此,刘勰读书,不仅有人指教,而且不愁没有书读。另外,定林寺离城不远,定林寺中没有的书也容易在城中得到。因此,他在定林寺除阅读佛经外,更饱览经史百家和历代文学作品。

他发现从汉末到齐梁三百年间,我国古代文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文学的艺术特征和社会意义逐渐为多数文人发现和认识,开始深入探讨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形成一股新的文艺思潮。这一切,就对人们提出了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的历史要求。

于是他产生了要写一部总结这一规律的文学理论书。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刘勰以极大的毅力,终于在36岁时(501年),完成了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刘勰的著作完成后,不被当时的人所认同,但刘勰充满了自信。他认为《文心雕龙》有关文学艺术的种种问题,都已周密而全面地作了论述,只要有高明的鉴赏家的评论,就不可能不被世人所接受。

当时名望最高的,当然是“一代词宗”沈约。但沈约地位高,架子大,刘勰还没有资格去拜访。于是,他背上书稿,装做小贩等候在沈约的车子经常经过的路上,上前拦住沈约的车驾献书。

沈约是一个门第观念很强的人,瞧不起刘勰这种无名之辈。不过,在他读过刘勰的《文心雕龙》后,深感意外,不仅认为此书“深得文理”,还“常陈诸几案”,以便自己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重视和赞誉,不但《文心雕龙》广为世人所知,而且年近40的刘勰开始踏上仕途。先是当奉朝请,即奉朝会请召而已。后来调往太末(今浙江龙游)令。50岁时又做了昭明太子萧统的通事合人管理奏章,很受萧统器重。

僧祐去世后,生前搜集的经卷急待整理,刘勰回定林寺作整理工作。经过20多年的官场生涯,他这时有若大梦初醒,悟得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真谛。因此,在完成整理佛经任务之后,便请求弃官为僧,法名慧地。出家后不到一年,刘勰就离开了人世。

刘勰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主要是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总结全书的自序。

《文心雕龙》对于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文学理论上,集前人之大成,并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二,从文学的内在规律上,探索了当时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强调作文要情文并茂,讲述道理。

第三,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把握,较前人有了显著的提高。首先,他强调艺术构思,要求在作文之前。把艺术形象在脑海中定位好,另一方面是形象思维,即“神与物游”,要求登山“则情满于山”,想到观海“则意溢于海”,使精神活动与物象相结合。

再次,就是要“体物写志”。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寓情于景”、“借物遣怀”等。文学创作虽以抒情言志为目的,但它又不是直陈其情,径达其志,而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刘勰能认识到文学艺术的这些特点,已是相当可贵的。

第四,对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勰提出,作者的任务是要“写天地之光辉,晓生民之耳目”。就是说,反映真实的生活,是作文的首要任务。在封建社会中,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一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对于千百年来的文学发展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fPqz5dS/lsnTA8axXbEXxYy1kh+l9my43hCO6tH6tXFVPWCTWmnyTxmXkJ8pWi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