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初,即使在遥远的瑞典,也受到那种反对一切既定和传统事物的变革之风的影响。1830年巴黎的七月革命,像暴风雨一样遮掩着广阔大地,它使当时还是和平无忧的斯德哥尔摩也发生了政治动乱。
金钱匮乏,全国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萧条、农业的歉收和可怕的霍乱病,加剧了这种普遍的焦虑。平民百姓在经历着一个艰难时期,为了生存,首批移民向着幻想中的闪闪发光的旗鱼星座的美国出发了。
此时,由于在建筑技术方面受过良好训练,伊曼纽尔在斯德哥尔摩完成过不少新的建设和建筑工程,最初是同别人合伙,后来则是自己干。他曾进行过关于“活动木房”的种种设计实验,建造了浮桥,并且造出了得到公认的各种机床。
早在1828年,他就发明了“诺贝尔机械运动”并获得了专利权,从而作为一名发明家而初露头角。“诺贝尔机械运动”,是一种将循环运动改为前后运动的新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造出了有10个滚轮的碾压机。
不幸的是,1833年这年,伊曼纽尔的家里遭受了一场火灾,当时伊曼纽尔不在家,他的妻子罗琳娜只来得及救出了她的孩子,她自己还险些送了命。
无情的大火烧毁了伊曼纽尔的大部分财产,经过财产核算,他资不抵债,成了欠债户。家里的生活一下紧巴起来,不得不搬到后来的一套狭小、简陋的房子里住。
这时,他们家已有3个孩子,而且阿尔弗雷德仍然体弱多病,这让伊曼纽尔和罗琳娜十分犯愁。不过,也不是没有希望。
伊曼纽尔对事业有热情、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信心;罗琳娜精力充沛、能吃苦,有着坚强的意志,不怕生活不能好转起来。
为了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伊曼纽尔在楼下后院搭起一个小棚子,这就是他的实验室,他成天钻在里面搞发明。
伊曼纽尔富于想象,但往往想象的翅膀会飞得离现实太远,许多设想无法付诸实施。
遇到思路和实验不顺的时候,他还容易急躁。相比之下,罗琳娜的头脑更理智、冷静,当丈夫想入非非时,她提醒他看看现实的地面;当丈夫情绪不高时,她又鼓起他自信的风帆。
一天,伊曼纽尔兴奋地说:“罗琳娜,我找到一个新办法了。可以试制、生产一种新产品,叫橡胶。橡胶这东西可有用了,又结实又柔软,能随意制成各种形状。
“我打算用它做成一种行军袋,供士兵使用。平时可以装东西,过河时吹上气就是救生圈。许多个合起来还可以当浮桥呢。瑞典的国防这么弱,这个产品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军力。对了,橡胶还可以制成医疗用品呢。”
很快,一个小小的橡胶生产厂建立起来了。可是,他的这种产品并没有得到军方的支持,因为军方缺少经费。
伊曼纽尔又把眼光投向了炸药的研究。炸药是修路、挖河、开矿的重要工具,使用炸药可以节省许多劳力、资金,而瑞典的主要产业就是采矿业。
1837年,伊曼纽尔在他家后院的那个棚子里开始进行炸药试验,研究炸药的各种配方,以及温度、湿度等对炸药性能的影响。
一天早晨,伊曼纽尔家发出了爆炸的巨响,震得房屋摇晃,门窗咯咯作响。把全楼的人都吓了一跳。
伊曼纽尔这时正为他找到了一种新炸药配方而兴高采烈。
大家纷纷跑出来看,只见伊曼纽尔的小实验棚冒出一股浓烟,院子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伊曼纽尔满头烟灰地钻出棚子。
邻居们惊魂未定,大呼大叫,议论纷纷:“我早就说过,你整天胡思乱想地搞什么发明,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真险哪!迟早会炸了我们的房子。”
“真是个不可思议的怪人,别是神经出毛病了吧?”
伊曼纽尔忙不迭地给大家道歉:“真对不起!真对不起!打扰大家了。不过炸药的实验用量很小,不会有危险的。”
罗琳娜也慌忙丢了手中的活计,跑下楼来,帮着丈夫给邻居赔不是。
刚刚有点懂事的阿尔弗雷德和哥哥们站在人群后面看着这一切。阿尔弗雷德觉得父亲的工作非常有趣,对父亲充满了敬佩之情。可邻居这样指责父亲,父母这样受委屈,他的心里很难过。
市政当局得悉这个事件后,下令禁止伊曼纽尔再进行炸药实验。
几次努力均遭失败,伊曼纽尔很不理解。经过思考,他渐渐明白了:瑞典不是我干事业的地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太弱,难以采纳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人们的思想很狭隘,不能理解我的发明研究工作。不如到俄国去试试,俄国政府正大力推进工业与军队的现代化呢,我成功的希望可能更大些。
不久,伊曼纽尔就去了芬兰,打算先在那里搞些研制实验,成功了再转去俄国。
父亲离开家乡时,诺贝尔才刚刚4岁。家庭生活的重担全落到了母亲一人身上,生活也更加困难了。
为帮助这母子四人度日,罗琳娜的娘家阿尔塞尔一家热心地资助她开了一个卖牛奶、蔬菜的小店,以增加他们的生活来源。亲戚、朋友的乐于助人精神使阿尔弗雷德从小就受到了感染。
在罗琳娜的精心抚养下,阿尔弗雷德不仅活下来了,并且长大了。
不过,他的身体依然不够健康,尤其是胃总是犯病,还很容易患感冒,动辄卧床不起。
罗琳娜让罗伯特和路德维希住一间屋,自己带着阿尔弗雷德住另一间屋,以便随时能照顾他。
卧室简直成了阿尔弗雷德的病室,他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躺在床上。
罗琳娜不时地进来照看他。
吃饭时,特地给他留点好吃的,把盘子端到床边,一勺一勺地喂他,还不时地问他:“好吃吗?”
“嗯、嗯。”阿尔弗雷德不住地答应。
1851年,在他18岁时,阿尔弗雷德曾用出色的英文,写了一首419行的自传诗,题目是《一则谜语》。
这首诗现在还保存完好,这对于了解他除此以外无法知晓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的生活与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在这首诗里,是这样描写他早年岁月的:
我的摇篮好像死床,
忧虑的母亲
多年看护在旁,
尽管希望渺茫,
却要拯救这欲灭之光。
我好容易才鼓起劲来,
吸吮几口乳汁充肠。
接着是抽筋痉挛,
濒于死亡。
直到我抓到生命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未央。
阿尔弗雷德这个孩子,比别的孩子显得苍白与安静,在贤惠母亲的关怀下,度过了头8个年头。这是他永远也忘不了的一段时期。
但是,由于长期健康不佳,他的童年不属于自己,不像别人的童年那样欢乐顽皮、无忧无虑,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一则谜语》接着又用他生动敏锐的语言,向我们讲了下面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
他现在已是一名儿童,
在其足迹所及的小世界里,
虚弱的身体,
使他依然变得陌生。
小伙伴玩耍之时,
他无法参加,
只能充当可怜的观众。
童年的欢乐既被排净,
他的脑海便不断沉思,
盘算着未来的事情。
要攀登思路所及的顶峰,
由于没有判断力,
我难以制止它的奔腾;
忽而感到困难重重,
有似一场金色美梦。
今昔那些清醒的悲痛,
看来只是一块踏脚石,
通向极乐的前程。
母亲那细致入微、充满温情的关怀,使阿尔弗雷德的心中洋溢着无限暖意,这也减轻了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
有的时候,在感觉到自己身体好些的时候,阿尔弗雷德就到后院去,看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的情景,看到罗伯特和路德维希都在里面追逐着。路德维希很有组织才能,经常担任游戏中的首领。
哥哥们玩得兴高采烈,阿尔弗雷德在楼梯口静静地立着,羡慕地望着他们。
他是多么想和他们一起玩耍啊!
可是,现实却不能。他根本就不是孩子们游戏圈中的人。他的身体太虚弱,是根本经不起游戏的奔跑和冲击的。
罗琳娜看着阿尔弗雷德孤独伫立的样子,不禁一阵心酸。她心中暗暗盘算:
“怎么能给他一点乐趣呢?怎么才能让这可怜的孩子不感到寂寞呢?不能与哥哥们一起玩耍,阿尔弗雷德就只能经常一个人待着沉于幻想。”
这天,阿尔弗雷德趴在窗口,呆呆地望着天上的云朵出神。
天空的白云变幻着,飘荡着,一会儿像一匹奔马,一会儿又变成一艘战舰。
他想象着自己有那么一天,能够骑着骏马在天上奔驰,能够乘着大船到大海中旅行。
他是那么的全神贯注,甚至连母亲何时来到身后,都没有察觉。
“阿尔弗雷德,”罗琳娜轻轻地说,“小宝贝,妈妈教你玩游戏好吗?”
“玩游戏?”阿尔弗雷德眼睛一亮,“那太好了!玩什么游戏?”
“字母游戏。”
罗琳娜拿出一沓卡片。这样,母亲教他识字便成了一项有趣的活动。阿尔弗雷德也真聪明,很快就学会了不少单词。
阿尔弗雷德学得这么快,罗琳娜心里真高兴。接着,她又给阿尔弗雷德带来了新的学习项目。
她把罗伯特、路德维希的小学课本拿到他面前,问道:
“这是哥哥们上学用的课本,你想不想学会更多的单词,再学会读书和写文章呢?”
那还用说。阿尔弗雷德早就希望能和哥哥们一起去上学了。前几天,他还向母亲表达过这一愿望呢。
可母亲说:“你还小,身体也不好,以后再说吧。”
罗琳娜真不忍心让体弱多病的小儿子离开自己的怀抱,去接受严格的管束。
学校嘛,总是有纪律的,阿尔弗雷德能受得了吗?可罗琳娜又担心,怕他上学太晚会跟不上学习进度。
于是,她想出一个办法,由自己先来教阿尔弗雷德学习小学课本。
阿尔弗雷德的高兴劲就甭提了,暂时不上学也能和哥哥们一样读书了,他多么盼望自己能和哥哥们拥有一样多的知识啊!
每天晚上,罗琳娜在干完了店里和家里的活后,就开始教阿尔弗雷德读课本。
阿尔弗雷德总是专心致志地听,并用心记下来。白天,母亲忙着干活时,他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床上或桌前,继续复习前一天晚上所学的东西!
这一天,伊曼纽尔从芬兰寄回了一封家信。
他告诉罗琳娜,他在芬兰可以从事炸药的研究了,现在他正集中精力研制地雷和水雷。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可以去圣彼得堡实验、表演,以赢得俄国政府的支持。可眼下还得等待。
父亲的事业还在艰难地进行,尚未有转机。家里的生活仍然很困难。
有一次,母亲给了罗伯特一枚硬币:
“罗伯特,你去买点晚饭吃的面包吧!”
“好的,妈妈!”
罗伯特说完,拿着一枚硬币高高兴兴地跑走了。
过了半天,他空着手愁眉苦脸地回来了,又害怕又伤心地说:
“妈妈,我在路上把钱弄丢了,找了大半天也没找到。”
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嘱咐罗伯特以后小心点。
有段时间,罗琳娜的小店经营状况不好,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开支,她弄来一些火柴,让罗伯特和路德维希上街去卖。
这两个孩子一边吆喝,一边向路人推销自己的火柴,在寒冷的大街上,经常又冷又饿,但是两个孩子坚持了下来。
罗伯特和路德维希后来都成为有名的技术家、商人和各方面的创业者。
作为厂主和军火制造商,他们俩注定要在一些前途远大的商业企业方面进行合作。
但是,他们最重要的地位,则是作为这个大家庭在俄国石油工业方面的创始人,在外高加索的巴库开办了“诺贝尔兄弟石油生产公司”,阿尔弗雷德也是这家公司的一个股东。
他们的成就对俄罗斯帝国及其国防、工业化和海陆运输,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其详细情况,这里就不必赘述了。
他们都是富有才能、严肃认真、带有脾性和善于经营的人,同他们的弟弟阿尔弗雷德一样,在使诺贝尔这个瑞典姓名在全世界驰名并且受到尊重方面,起过帮助作用。
伊曼纽尔和他的儿子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总要以他们的精力及创新精神,经常从事一些有益的事业,而这一点正是他们共有的特性。
1841年,诺贝尔已经8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
这年秋天,诺贝尔进了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可布高级卫道士小学。
自从走进学校以后,小诺贝尔的身子骨渐渐结实起来,也不像以前那样爱闹病了。
小诺贝尔天生就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加上他从小就被整天关在家里,所以也没有朋友。但是在学校,在众人之前,他却毫不胆怯。在教室里他也瞪着大眼睛,专心听老师的讲解。
“那么,河水为什么会流?谁知道?”
老师出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
“我知道。”诺贝尔勇敢地举起手来。他再一看周围,发现举手的只有自己一个人,才有点羞涩起来。
“好,诺贝尔,你说说看!”
“那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一样的道理。”
他这种不同寻常的说明,使老师大吃了一惊。
“哦,那是什么缘故呢?”
“从前,有一位叫牛顿的大学者,一天,当他正在苹果树下坐着的时候,从树上掉下来一个苹果,正好打在了他的头上。当时,他觉得很疼,便思索着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结果,他想到了地球有引力的道理。”
“嗯,你非常聪明,能够想到这些。”
“这是我在哥哥的画册里读到的。”
“嗯,那么,有引力就怎么样呢?”
“因为,地球有引力,无论什么东西都会从高处向低处移动。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河水从山上向海里流下去,这都是因为引力的关系。”
“呀!”老师惊异地听着诺贝尔的说明,几乎忘记了夸奖他。
学期终了时,哥哥罗伯特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说:
“不得了,妈妈,真不得了啊!”
“怎么了?罗伯特。”
“妈妈,阿尔弗雷德……”
“阿尔弗雷德怎么了?”
母亲的脸色都变了。
“阿尔弗雷德得了优等奖,在班上的成绩第一名呢。”
“哦,阿尔弗雷德的成绩……”
母亲的眼里充满了喜悦的泪珠。身体孱弱的诺贝尔,考试的成绩居然荣获第一。母亲以为,这样才对得起他在俄国的父亲。
可是,诺贝尔仍然是一个孤独的少年。
他没有朋友。只要一有空闲,他便开始读书。或者,他就干脆独自一人坐在树荫下静思默想。
正是他的这些性格特点,使他后来成了非常有成就的人。他有着非常广博的知识,并且掌握了几种语言。
但是,诺贝尔在这个学校里只上了两个学期的课程。
第一学期的成绩报告单表明,他的智力得A,全年级82人中仅有三人得到了同样的分数,他的勤勉和操行也得了A。而在第二学期,他的智力和勤勉仍为A,不过操行得B,可能由于他在课堂上私语或迟到的原因。哥哥路德维希的智力、勤勉和操行只得了B。
诺贝尔取得好成绩,也是得益于从小父亲对他的早期教育。
有一天,诺贝尔看见父亲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意儿。伊曼纽尔把它叠垒起来,弄得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让诺贝尔把它推倒。
诺贝尔推动一边,“哗啦”一下,它们就全倒了。过了一会儿,伊曼纽尔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他让诺贝尔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蓝一白。
诺贝尔的母亲罗琳娜忍不住对丈夫说:
“唉,你让巴涅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
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
诺贝尔家里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诺贝尔坐在他的膝上,给他读里边的章节。
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米,头有6米宽”。随后父亲对诺贝尔说:
“呀!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
小诺贝尔难以想象,这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他觉得这一切新奇极了,这简直令他太兴奋了。他从父亲那儿知道,任何东西,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但意志坚强,不甘落后。他的父亲喜欢化学实验,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诺贝尔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次,诺贝尔看见父亲在研制炸药。父亲的锤子落在铁砧上,受捶的硝化甘油立即发生爆炸。诺贝尔被这奇妙的现象迷住了,他睁大圆溜溜的眼睛问:
“爸爸,炸药伤人,是可怕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制造它呢?”
爸爸回答说:
“炸药可以开矿、筑路,许多地方需要它呢!”
诺贝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
“那我长大以后也做炸药。”
诺贝尔刚上学就能取得好成绩,一方面是母亲对他的精心呵护,使身体孱弱的小诺贝尔能上学读书,更主要的是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从小对他的言传身教。
在学校里,诺贝尔由于身体的原因,他几乎没有伙伴,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家里读书写作,或是一个人到田野、丘陵、河边去,在大自然中寻求属于他的童年。
孤独的环境,培养了他独自观察自然的爱好,使他从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在少年时代研究了自然这个最好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