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简介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他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一个小公务员家里。他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母亲出身于高贵的乡绅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的童年、青年时代是很不幸的。

13岁时,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优秀歌剧的片段,由于家里太穷,15岁的萧伯纳不得不辍学。为了维持生活,他进入都柏林的汤森地产公司当学徒。1876年,他的父母离婚。萧伯纳告别了年迈的父亲,离开了贫困的故土爱尔兰,随母亲来到伦敦。

1892年,萧伯纳正式开始创作剧本,他的戏剧果真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一页。

1896年萧伯纳结婚,婚姻改变了萧伯纳的一些生活习惯,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戏剧的热爱,他写出了《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皮革多利翁》《伤心之家》《圣女贞德》等大量优秀的作品。

1925年,萧伯纳“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把这笔约合8000英镑的奖金捐给了瑞典的穷作家们。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终年94岁。

萧伯纳的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题思想。

萧伯纳的戏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句脱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其喜剧作品《卖花女》因被改编为音乐剧《窈窕淑女》,该音乐剧又被好莱坞改编为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20世纪30年代初,萧伯纳访问苏联和中国,与高尔基、鲁迅结下诚挚友谊。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他毕生创造幽默,他的墓志铭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巧体现了他的风格:“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的语言往往蕴涵着独特的诗意之美。

1884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奥斯卡·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主张。

萧伯纳将自己划归于易卜生流派。他主张摒弃以尖锐情景和血淋淋的结局来构筑情节的旧式悲剧,坚决反对以巧合、误会和离奇的情节耗尽观众注意力的所谓“佳构剧”,提倡剧本的任务是引起观众的思考,情景必须是生活化的。

他曾明确提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 5TQhTA7zb2APo3EXv8TaEprrnPa+F9v9YSc+gPDMKh+DMDj3FtsMY0KJEa1atGa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