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倒不是小贝多芬流露出多少对音乐的爱好,多半是做父亲的等得不耐烦了。
贝多芬4岁那年,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身边,以少有的温和的声调对他说:“你今年4岁了,莫扎特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弹小步舞曲,5岁开始作曲,今年才18岁已成名为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能赚很多很多的钱。”
贝多芬怯生生地听着,一动也不敢动。他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话,但父亲的态度很和善,已经使他很满足了。约翰有他的想法,他自己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把赌注押在孩子身上,想让贝多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他培养出一个神童到处演奏,钱就会源源而来。他要把贝多芬当成“摇钱树”。
接着,约翰把孩子抱到了钢琴前的一个小凳上,满有信心地给他讲起了黑白琴键。孩子倒也听得挺高兴。可是当约翰讲完,让孩子把键名一一复述出来时,孩子却瞪大了眼无言以对。结果贝多芬被信奉“棍棒底下出天才”的父亲痛打了一顿,并被勒令在床上反省。这就是贝多芬音乐人生的起步,他的第一堂音乐课。
很难想象这一顿痛打在贝多芬那稚嫩的心灵里留下了什么,是挫伤?屈辱?恐惧?还是仇恨?不管怎样,从那一天起,贝多芬就注定要伴音乐度过一生,无论他是否喜爱,是否具有天赋,是否能在日后成为光宗耀祖的音乐大师。父亲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
从此贝多芬被关在屋子里,学习钢琴和提琴的弹奏。约翰充当儿子的教师。他脾气暴躁又过于急于求成,每天规定的功课多得小贝多芬不能胜任,稍不如意则打骂呵斥。贝多芬人坐在琴凳上,心早就跑到外面同小朋友一起玩皮球、捉迷藏去了。他恨父亲,也恨这架老式钢琴,多羡慕街上那些又跑又叫的小伙伴们啊!
有一天小贝多芬趁父亲不在家,央求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就一小会儿,回来就练琴。”
妈妈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也不满意丈夫的教育方法,就叮嘱小贝多芬:“去玩一会儿吧,千万别让爸爸知道了。”
“知道了,妈妈。”小贝多芬飞也似的跑了出去,像只出笼的小鸟一样。谁知他刚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亲发现了,约翰大发脾气,揪着耳朵把他捉了回来。
小贝多芬吓坏了,求助地望着妈妈。妈妈鼓足了勇气劝丈夫说:“约翰,孩子还小啊,才4岁。”
而父亲自有他的道理。当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疼爱而出面干涉时,他说:“玛戈琳纳,请你不要干涉你所不懂的事。如果想让孩子成才,就得早下手管。我不愿意让我走过的弯路再在他身上重演。如果我当初有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来管教,我决不会像今天这个样!我父亲作为教师是太慈悲太宽厚了。人必须要有铁一般的毅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我这样做是对待他这种犟孩子的正当方法。”
贝多芬被迫又坐在钢琴前,眼泪一滴滴洒落在琴键上。
这话听起来很不错。但一想到这方法的实施对象只是个4岁的孩子,一想到这方法的实施者不是教师,而是父亲,谁又不从中品味出几分苦涩,甚至是残酷呢?艺术本当给人带来温馨,可对于幼小的贝多芬来说,它竟显得如此冷峻。
有时甚至邻居们也看不下去,当面劝约翰别这样对待孩子。约翰烦了,就会变得蛮不讲理,他经常对人说:“你们懂什么!我是音乐家,我要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这样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恋的。可是贝多芬的童年没有伙伴,没有童年的欢乐,他是孤独的,他时常偷偷地站在小阁楼的窗前,望着街上的行人,小朋友们在追逐嬉戏,小贝多芬多想跟他们一样无拘无束地玩啊,跳啊!环境使他过早地成熟。
一个孩子,坐在莱茵河边,对着缓缓北去的河水,想着、想着……在沉思中他忘了一切,精神恍惚。长大以后,这种沉思竟成了习惯。一生中他能够忍耐着寂寞、孤独,也许是在童年的性格中奠定了基础。没有孩子的天真,没有撒娇弄乖的家庭条件,他只有从音乐里寻求安慰。他爱莱茵河岸边的绿野、树上的鸟鸣、远处教堂的钟声,这些都能使他忘掉忧愁,得到慈父般的抚爱。
莱茵河庄严地流着,它给了贝多芬以音乐的天赋,也给了他少年时代的贫困和孤独。
又一个迷人的夏天,天是那样的蓝,阳光是那样的炽热,升腾的热气包围了整个莱茵城。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莺歌燕舞,好不热闹。
每当黄昏时分,母亲干完了家务,都要领着小贝多芬走下阁楼,母亲挺着隆起的腹部,牵着小贝多芬的手,沿着河岸散步。
一次,贝多芬抬起头天真地问妈妈:“妈妈,我们干吗总是这样走呀?”
“乖儿子,不这样经常散步,肚子里的小弟弟就不会顺当地生出来呀!”母亲回答道。
1774年4月7日,贝多芬的弟弟卡尔·贝多芬出生了。多了一个弟弟,贝多芬感到家里热闹多了。
“妈妈,爸爸还没有回家吗?”小贝多芬问正在暗淡灯光下补袜子的母亲。
“还没有呢,大概一会儿就回来了。”玛戈琳纳停了停手中的活儿,抬起头来笑呵呵地回答她的儿子。
尽管母亲满脸笑容,但是贝多芬并未因此就高兴起来,还是拉长了脸,咧着嘴大哭了起来,一副很沮丧的样子。
“宝贝,赶快睡觉吧!”
“不,我不想睡觉,我要等爸爸回来。”
小贝多芬那圆圆的大眼睛里流露出一种不安和恐惧的神色来,目不转睛地瞪着那扇大木门。
“妈妈,爸爸要我在今晚上做好音乐教本的练习。我到现在还没做好呢!爸爸回来一定又会拿皮鞭来打我的。所以,我不敢去睡觉!”
“不要担心,好孩子,我会替你讲明白的,快去睡吧!”
虽然小贝多芬当时只有5岁,却经常遭到父亲的鞭打,父亲总是非常严厉地逼迫他苦练钢琴。
其实,就在贝多芬睁大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环视面前的世界之时,一个响亮的名字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他就是非凡音乐神童莫扎特。这位比贝多芬仅仅大14岁的神童,5岁就能作曲,6岁时便以其出色的钢琴演奏令慕尼黑和维也纳的皇亲国戚们目瞪口呆。此时,这位天之骄子正在他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带领下,巡回演出,不仅赢得了鲜花和掌声,而且还赚得了可观的钞票。
在约翰心中,贝多芬的未来就应该像莫扎特那样。他希望儿子来继承家族的事业与荣誉,更期盼儿子能一举成名,改变家里较为困窘的处境。
为了让儿子能成为名扬四海的音乐大师,约翰还真是费了不少心血。早在儿子蹒跚学步时,约翰经常把他抱在膝头,让他用纤细的小手指在钢琴上学弹一些简单的旋律。不久之后,在约翰的督促下,小贝多芬又开始天天学拉小提琴和弹钢琴。
父亲望子成龙,这可累坏了小贝多芬。每天他都要和父亲走半个波恩城,到父亲的酒友家里去,因为这位先生家里有一架音调很准的钢琴。
小贝多芬继承了他祖父与父亲两代的音乐血统,非常喜欢音乐。他父亲在家里弹着钢琴,唱着歌的时候,不管他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来飞奔过去听父亲弹琴和唱歌。
每当父亲唱完以后,要把钢琴盖子盖上时,小贝多芬总是按住他父亲的手说:“爸爸,接着唱下去吧!”
“宝贝,你喜欢吗?”
“是呀,我喜欢,实在喜欢!”
约翰把小贝多芬抱起来,放在膝盖上,一只手按着琴键,一面把同一曲调一遍又一遍地唱给他听。尽管小贝多芬还只是5岁的孩子,可是表现出一副认真的神情。
“孩子,以后我就把钢琴和声乐等,通通教给你好不好?”
“好极了!”
可是自从小贝多芬开始学习钢琴起,只要是约翰在家的时候,他就连一分钟的空儿也没有了。
“你在干什么?还不赶快去练习!”在贝多芬的家里,经常传出约翰的大叫声。
有时小贝多芬实在累得受不了,稍微流露出不高兴的神情来时,约翰就朝他吼道:“怎么了?你看你这副脸色!是不是又想吃皮鞭啊,它可一直在这等着呢!”
只要稍微弹错了一点,或者累得想打瞌睡的时候,约翰就毫不宽容地举起鞭子来,痛打儿子一顿。
每天的练习,并不是一个钟头或两个钟头而已,有时甚至持续一整夜。尽管贝多芬十分喜欢音乐,可还是忍受不了他父亲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有时就哭着反抗起来。
“我不想弹钢琴了!”
“什么?”
这时,约翰马上怒气冲天,举起皮鞭子抽了过去。
玛戈琳纳看见了,总是跑过去劝慰。
“孩子,你不是想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吗?既然这样,就得忍耐,不管怎样辛苦,还是应该好好练习的。”
经他妈妈一番柔声细气的安慰,小贝多芬往往一边哭,一边点头,又坐到钢琴旁边去继续练习。
和同时代地位相当的其他男孩相比,贝多芬所受的早期教育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太差,这要归功于约翰的努力。同时,历史应当原谅约翰的某些短处,因为不管怎么说,当潜藏在儿子身上的天资一显露,他便早早觉察到了,他竭尽自己的全力,严格地向小贝多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小贝多芬,约翰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为儿子选购了一架钢琴。当这个昂贵高级的乐器被人抬进家里的时候,玛戈琳纳和儿子小贝多芬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的确,在当时,波恩城里能够买得起钢琴的人家,是屈指可数的。然而,为了儿子的未来,约翰几乎是倾家荡产买下了这架钢琴,这对一个俸禄一般的宫廷歌手来说,实属不易。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小贝多芬好像懂事了许多,每天都要坐在椅子上,在约翰的指导下,苦练琴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残酷的练琴,没有使贝多芬对音乐产生反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实属幸运。这也许是贝多芬的个性独特之处。
1776年10月1日,贝多芬的二弟尼古拉斯约翰·贝多芬出生了。也就在这一年,贝多芬上学了。他非常喜欢学校开设的功课,什么音乐、拉丁文、数学,他都非常喜欢。尤其是音乐课,勤奋的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才华,引发了音乐老师的好奇与偏爱。
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贝多芬的演奏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一些难度较高的古典曲谱,他不仅能弹得流畅自如,而且还能弹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童年的生活对贝多芬来说,显得欢乐不足而沉重有余。这种有些扭曲的家庭教育,又养成了他早熟、爱捉弄人和孤僻的古怪性格。
童年的贝多芬,除了祖父之外,还很喜欢妈妈。妈妈的温柔与呵护是小贝多芬生活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因父亲苛刻教育而变得有些冰冷的心,使小贝多芬拥有了不多的欢乐。玛戈琳纳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而有些孤僻的孩子。
丈夫的冷漠,生活的困苦,日常家务的劳累让她感到压力重重,不堪重负。有了小贝多芬的陪伴,玛戈琳纳才意识到生活并非对她太过残酷,可以说,儿子的成长与进步是玛戈琳纳的唯一慰藉。
小贝多芬也常常和妈妈一起散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一天傍晚,母子俩手牵着手,漫步在莱茵河畔。小贝多芬指着其中的一艘船问:“妈妈,那艘船要开到哪里去?”
“唉,妈妈也不知道它要去哪儿。如果有一天小贝多芬也能够登上那样的大船,到远方的城市里去开演奏会,那就再好不过了!”
“那远方的都市维也纳!音乐之都维也纳!”玛戈琳纳一边说,一边情不自禁地发起了感慨。
看着妈妈这么出神,这孩子的神情也立刻兴奋起来,他大声问:“妈妈,那里一定有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吧?”
“是啊,那里不仅有许多音乐家,而且有许多漂亮的音乐厅。”
从此,小贝多芬便立下了去维也纳闯荡的远大志向。
一天,约翰对小贝多芬说:“孩子,听我说,选帝侯王爷星期天想听一场戏,我在剧里演一个重要角色,你这个星期要是好好练琴,你妈就带你坐马车去听我演唱,我给你们要几个好位子。”
孩子听到这些话,以为自己听错了。不过,他的兴奋情绪实在无法掩饰。去选帝侯宫廷听戏!终于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小贝多芬不禁手舞足蹈起来,他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
其实,约翰听了妻子的劝说,决定对儿子采取另一套管教办法。既然打骂使小贝多芬恐惧,那何不采取奖赏的办法试一试呢,孩子也许希望练琴。
小贝多芬第一次看见父亲在这样辉煌的舞台上唱歌,他看着父亲做着夸张的动作,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儿,心里感到非常的骄傲。
这天晚上,小贝多芬上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喝彩声。睡着以后,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穿号衣的人,舞着手中的指挥棒,似乎把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都释放出来,似乎内心所有的热情都喷涌出来。
童年的贝多芬,尽管有些忧郁,但他那纯真、顽皮的天性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孩子离不开自然,大自然也正因为有了孩子的融入,才显得不那么寂寥。大自然的美,使小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一种纯洁的洗礼。
小贝多芬觉得自然界的鸟叫虫鸣、山光水色、鸟语花香,都是一篇优美的乐章,也就因为这每天短短的与自然的接触、交融,熏陶了他的情趣,润泽了他的心情,使他愿意继续弹奏钢琴,并且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将自然界的声音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