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光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舌之取燔(fán)骨。
想掌握天下实情,先从自己开始,自知才能知人。知人,应如同比目鱼那样形影相随;守候对方发言,应如同发声之后等待回音;掌握对方情形,应像阳光与影子;侦察对方言辞,就如用磁石吸铁,舌头品尝烤肉一样万无一失。
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己为先,知彼为后。无论何事,我们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切实制定策略和目标,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换言之,狂妄自大者必败,内省自察才可步步稳妥,百战不殆。
内心装一面镜子,先照自己,再照别人。
照不到自己,就像凭空失去一个支撑之物,无法给自己定位,自然也没办法去知人。很难想象,一个不知自己几斤几两的人能掌控别人的心理!
《贞观政要》中说:“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相比之下,自知比知人更难,难就难在它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敢于以挑剔的眼光面对自身的不足,然后找到正确的策略。
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识别他人只是一种机智,而能认识到自已的错误才算高明!
一只狮子三天没有进食了,在一个山坡上,它看到一头肥壮的公牛在吃草。但它没有急于行动,因为它刚看到一只莽撞而可怜的豹子扑上去,就被这只公牛一头顶死。
“要是公牛没有角就好了,那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制服。可它长了角,身体又如此强壮,要是硬碰硬,它的双角肯定会刺穿我的胸膛。”身子瘦弱、疲乏无比的狮子想,它清楚自己的实力,不可能敌过公牛那对锋利的双角。
狮子慢慢地走到公牛身边,非常友好地说:“我真羡慕你啊,公牛先生。你的头是那么的漂亮,肩是那么的宽阔,腿和蹄又都充满了力量。可是,美中不足就是有两只角,我真搞不明白你怎么受得了这两只角,它让你英俊的外貌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难道你不知道吗?”
公牛说:“我还真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呢。不过,经你这么一提醒,我倒真觉得这两只角有点碍事了。对了,我真的很英俊吗?”
狮子说:“当然,我从不说谎,你其实很英俊的,假如没有那两只角的话。否则就很难说了,虽然我认为你是英俊的,但其他动物就不一定这么想了,大家都不想看到这对角长在你的脑袋上,因为太丑陋了,对你的形象是多大的损害啊!”
说完,狮子掉头就走了,躲在树后面看着。公牛等到狮子走远,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就把自己的脑袋往石头上猛撞,把两只角都撞碎了,他的头很快就变得光秃秃的。这时狮子得意地跳出来,扑上去咬断了公牛的脖子。
比起那只找死的豹子,狮子无疑是有自知之明的。它清楚自身的优点是拥有一张锋利的嘴,但弱点却是害怕公牛那对能穿透自己肚子的双角。正因此,它才小心谨慎地行事,制定了正确的策略,先骗公牛自毁双角,再一击而中,把公牛变成了自己的美餐。那只豹子,则是既无自知也不知人的典型,自大自傲,空有一腔激情,死得却很利落。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如何获得国王宠爱的?”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于是十分喜欢我,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了。”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把秃鹰抓来,并拔光了秃鹰的羽毛。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没有自知之明的秃鹰,下场很可笑。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秃鹰”,总想做番事,壮怀激烈,尾巴撅到天上,但因为看不清楚自身,说话做事无不弄巧成拙,处处碰壁。
只有自知,才能知人,才可做事。在这里,鬼谷子将自知之明作为钓言之术的基本工具之一。《吕氏春秋》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我们要运用钓言之术,就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针对对方的优劣长短,拿出合适策略,提高成功率。
但现实中,眼睛只盯着别人的“聪明人”很多,他们习惯揣摩别人的心理,于是对别人了如指掌,对自己反倒是不清楚。因为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事情不但做不成,最后人也做不好。
因此才有话说:知人易,知己难。读到这里,我们如能抽时间为自己打造一面“镜子”,定时察看、反省、改善,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归纳总结,再去“知人”,何愁做事不顺,做人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