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你的命运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

察探他人,虽未知全部信息,但通过局部细微迹象或变化,也可预见其发展的趋势,此为见微知类之法。好比探测到人居其室内,虽不见其全貌,但近距离度量其能力,估摸其意图,结果也不会相差太远,大致也会如腾飞的蛇之所指、后羿射箭一样准确无误。

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枝叶枯落,我们知道秋天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快来时,一定是鸭子先知道,因为江水变暖,它们就会欢快地在水面上浮行。所以,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细微变化,而察知四季更迭。

通过察看局部的征兆而看到大势,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历史上有很多。晚清第一汉臣曾国藩,他有一个慕僚叫赵烈文,学识渊博,且眼光高远,对天下大势有着高人一等的预见力。

有一天两人谈论时局,赵烈文说:“在我看来,大清不出五十年,必将灭亡。”曾国藩不相信:“本朝君德正,不至如此吧。”赵烈文不以为然地说:“本朝开国杀戮太重,失民心太多,此其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其二。所以大清必会陆沉,到时恐怕就会形成割据局面。”

还有一个原因,是赵烈文当时没有明说的。便是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清朝军政大权逐渐由汉臣掌握,比如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立了大功,拥有重兵,且门生遍天下。而在此之前,清政府的大权其实是一直掌控在满洲贵族的手中的,防汉制汉是清政府的一贯政策。赵烈文从这一变化敏感地意识到,随着汉臣的权力越来越大,辅以门生师徒关系的推波助澜,大清的权力将渐渐转移到汉人手中,那么清的灭亡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果然,正如赵烈文所预料,44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短暂混战的局面。

对人,我们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谚语,均是根据小的变化预知全局,判断其将来。从一个人小小的举动,可以判断他在想什么,想干什么,目前正处在什么状态,从而把握他的真实意图,为自己做出正确选择提供证据。

在识别和衡量人才是否堪当重任时,见微之类,这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股肱重臣,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以后又官至丞相,为汉景帝献言献策,算是忠心耿耿的重要武将。然而,汉景帝在选择辅佐太子的辅政大臣的时候,还是把他抛弃了,原因何在?

作出此选择之前,汉景帝对周亚夫进行了一次试探。有一天,他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大块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给他准备刀具,冷眼旁观,看他准备如何办。周亚夫看了就很不高兴,回头向主管筵席的官员要刀具,语气很不爽,看那样子,我是这么重要的有功之臣,吃饭时竟这么对我,我岂能忍?

汉景帝见了,便笑道:“丞相,我给你这么大一块肉你还不满足吗?还讲究吃法,真是难伺候啊!”

周亚夫一听坏了,皇帝话里有话,赶紧摘下帽子,向皇帝跪下谢罪,辩说自己绝无此意。汉景帝冷笑说:“起来吧,既然丞相不习惯这样吃,那就算了,今天的宴席就到此为止了。”然后让周亚夫走了。

事后,汉景帝就问太子:“就他这副脾气,对我尚且如此,将来你能制服他吗?”太子刘彻摇头,不知该怎么办。汉景帝叹口气,后来便找个借口将周亚夫下狱,逼其自杀了。

作为辅佐太子的大臣,首先一定要稳重平和,任劳任怨,不能有骄气,亦不可功高盖主。从周亚夫的表现来看,连老皇帝对他不礼貌的举动,他都不能忍受,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以后又怎么能包容小皇帝的过失呢?赏赐他的肉,虽然不方便食用,但在汉景帝看来,他也应该二话不说,把它吃下去,表现出一个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

周亚夫伸手要刀具且语气不爽的举动,在汉景帝看来就是非分的做法,一旦自己死了,将来新皇帝登基,那时他会不会有更多非分的要求呢?这是汉景帝不能不防的,也是无法容忍的。

鬼谷子对这种见微知类的察人之术非常倡导,所以他说:“量其能射其意也。”近距离地观察这些细节,通过细微之处考察一个人的全局,判断他的综合性格,以及揣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大致不会差。

对现代管理而言,领导考察人才,就要格外留意员工平时在工作中的细节表现。“见微知著,因小见大”,确实如此,小事可以见真章,通过在不起眼之处的表现,你完全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 yq4BkxIBL4/DD5o4TEoNVNUw1yIyWh3L5NDC1He2NibM769cZPFAhSREokKGovF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