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问题,涉及的是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应当研究的内容、对象问题,也是一个研究方法问题,与制定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有密切关联。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问题,就是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应当研究什么的问题,事实上就是国内有些学者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问题。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这一概念。恩格斯比较明确使用的是“核心问题”、“核心的基本原理”等概念。

在1885年9月23日所写的《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曾经谈到,《反杜林论》“第三编第二章:《理论》。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0页)。恩格斯这一论述通常被认为是他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问题”这一概念的标志。

例如,1991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论纲》第一讲(张式谷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世界观确有一个“核心”,《反杜林论》第三编第二章便是对这个“核心”的论述。因为这一章末尾对该章思想内容作了如下概括:“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张式谷教授认为,这样表达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和他们的主要著作的基本精神。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曾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马克思《资本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后认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列宁也认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一点,就是阐明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张式谷教授依据这些论述,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是:在揭示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客观必然性基础上,阐明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历史使命。

张式谷教授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论纲》第二讲的开头部分则明确地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一再阐明和论证的真理,并强调,“考察这个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律,揭示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历史使命,乃是区别于一切空想学派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

1996年2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新论》总论(赵曜编)、第一章(张式谷编)则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并认为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个核心,才能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并随后大量发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第四稿第三章更明确地认为,“两个必然”原理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

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均为前面提到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的那个论述。

那么,恩格斯在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编第二章《理论》部分一开头,首先阐明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他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用来消除社会弊病的手段,必然以多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之中。解决这些冲突的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同上第308页)。接着,恩格斯说明了现代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情形,指出,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新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头脑中、首先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也就是要从理论上揭示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恩格斯阐述了这种冲突的两大具体表现,即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解决这些冲突,应当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社会生产,使人类摆脱生存斗争,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恩格斯最后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在于考察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条件和性质,并使那些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这些条件和性质(同上第323页)。在这里,恩格斯讲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研究社会变革和政治变迁的终极原因以及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问题。

在《反杜林论》概论部分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开头,恩格斯认为现代社会主义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第二部分,恩格斯除了继续阐明上述观点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同上第423页)在这里,恩格斯讲的也是怎样研究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提出了“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的概念,认为这个原理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在这里,恩格斯所说的“核心的基本原理”,是进行社会历史研究的现实基础问题,也是怎样研究社会历史的问题。

恩格斯的这些观点,是对马克思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早在1859年,马克思在他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同上第二卷第82-83页)在这里,马克思回答的是怎样解释一定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问题。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是比较明确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的。如果对以上几个地方的论述作进一步研究、概括、归纳,就会发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考察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这样一个物质的经济的过程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手段的问题,涉及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问题,即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应当研究的是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社会结构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社会结构,从而得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结论,而不是特指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个具体结论。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两个必然”问题,我认为“两个必然”这个结论固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但如果把它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则是不够妥当的。因为这个结论本身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他们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当然这是一个重要结论。但不能看作是一个核心问题,核心的原理。

(二)列宁的论述

对这个问题,列宁也有类似的论述。列宁是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问题时谈到这个问题的。

19世纪90年代,俄国民粹派代表人物从所谓“人类天性”出发,宣扬主观社会学和英雄史观,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的经济派崇拜自发论,醉心于经济斗争,否定自觉的政治斗争的作用。列宁在同这两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针对俄国民粹派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没有自己的科学历史观的责难,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历史观。米海洛夫斯基说,“马克思究竟在哪一部著作中叙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呢?……如果他真的创造了‘崭新的’历史过程观,根据新观点说明了人类的全部过去,并总结了迄今有过的一切哲学历史理论,那他当然会同样细心地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说,他当然会真正重新审查并批判地分析一切关于历史过程的著名理论,当然会研究全世界历史中的大量事实。……马克思的与此相称的著作究竟在哪里呢?这样的著作是没有的。不仅马克思没有这样的著作,而且在全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也没有这样的著作”(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页)。列宁认为,米海洛夫斯基的言论只能说明他对马克思懂得太少,要求他少称赞马克思,多用心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更好地认真思索自己所读的东西。列宁明确肯定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历史观。他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马克思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同上第6页)而以往的一些社会学家都不善于探究象生产关系这样简单和原始的关系,而是径直去研究探讨政治法律形式,似乎社会关系是人们自觉地建立起来的。而事实上,人们只能不自觉地适应于这些特殊的、历史的关系。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具有三大优点。第一,提出了思想的进程取决于事物的进程的唯物主义结论。第二,“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同上第8页)第三,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同上),从而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

针对米海洛夫斯基把社会学的根本任务归结为阐明那些使人类天性的某些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条件的做法,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应当首先研究一定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列宁认为,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谈论的是一般社会,包括什么是一般社会、一般社会的目的和实质等问题,主张社会目的是为社会全体成员谋利益,正义的要求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组织,一切不合乎这种目的或理想的组织、制度都是不正常的,应该取消的。相反,“马克思在这方面的伟大成就在于他摈弃了所有这些关于一般社会和一般进步的议论,而对一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资本主义进步)做了科学的分析。……从分析事实开始,而不从最终结论开始;从研究历史上一定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开始,而不从关于什么是一般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开始!”(同上第12-13页)“马克思关心的是一件事:用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社会关系制度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全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同上第32-33页)“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本身的规律。”(同上第33页)“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做什么必须普遍遵行的哲学历史公式,当做一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同上第57页)总之,要具体地分析一定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尤其是经济发展规律,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要指望谈论一般社会及其目的,指望依靠一些人的所谓改良、振兴办法来调和社会矛盾。

列宁认为,马克思不仅把研究重点放在特殊社会形态上,而且将这种研究归结为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规律的探讨,强调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考察的是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他认为,“当原始印第安公社的全体社员还共同制造他们所必需的一切产品的时候,私有制是不能发生的。当分工渗入公社,而社员开始各自单独生产某一种产品并把这种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的时候,表现商品生产者这种物质上的孤独性的私有制就出现了。无论私有制或遗产,都是单独的小家庭(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已经形成和交换已在开始发展的那个社会制度的范畴。”(同上第20-21页)“一切区域、领地和公国……融合成一个整体……并不是由氏族联系引起的,甚至不是由它的延续和综合引起的,而是由各个区域间日益频繁的交换,由逐渐增长的商品流通,由各个不大的地方市场集中成一个……市场引起的。”(同上第22页)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着力研究的是思想等上层建筑的物质生活关系,而不是如米海洛夫斯基所说的是什么生理根源和心理根源。不论两性关系、家庭关系、思想关系,都取决于物质关系,而不是相反。此其一。其二,唯物主义历史观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能仅仅指明群众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压迫的事实、未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这个理想社会制度的适合人类天性、适合理性道德生活,而要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出科学解释,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客观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同上第25页)。因此,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观不应当把自己的理论局限在“必然性”这么一个词上,而应当探讨其实际内容,找到资本主义“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这些现象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社会关系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关系制度的规律”(同上第32页),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社会关系制度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全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同上第32-33页)社会运动是“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同上第33页)要“科学地分析现代资产阶级制度,说明在这个制度存在时剥削的必然性,并探讨这个制度的发展规律。”(同上第50页)其三,具体到俄国,“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只有抛弃幻想,在俄国现实的而不是合乎心愿的发展中,在现实的而不是可能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支撑点,……他们的理论工作的方向应当是具体地研究俄国经济对抗的一切形式,研究它们的联系及其一贯的发展,……应当把我国现实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系来给以完备的说明,应表明劳动者在这个体系下遭受剥削和剥夺的必然性,并指明经济发展所昭示的摆脱这个制度的出路。”(同上第75-76页)要“以是否合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为学说的最高的和唯一的标准”。(同上第77页)

可见,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并不主张过分关注一定的社会关系胜利或灭亡的必然性,而是主张首先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作出准确的科学研究,从而为提出一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服务。 wB3NWHe8r2gQpYiJQ6lJtfmzIgwMhNw3WeWtOZLNHyuKj4dlcWtNPXEGRxCptM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