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是陈悦继《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 2008年)、《甲午海战》(2014年)之后关于甲午战争的第三部专著,也是他对甲午黄海海战研究的最新成果。

陈悦是个勤奋而执着的人,多年来在近代海军史领域深耕,从一个业余爱好者成长为资深专家。他善于寻找和发现史料并精心考订,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疑惑,坚持探索真相,不忌讳调整自己的已有观点,力图更加精准地再现历史场景并使细节丰满详尽。这也不断给这个领域的其他同好带来新鲜感受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大家共同往前迈进。

研究甲午战争的学者一直有个缺憾,从军事和作战的角度而言,中国方面保存和公布的史料偏少。除了相关上谕、奏折、电报和少量海军中级官员呈文外,对于这场严重影响中国国运的战争,官方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都没有认真总结,缺乏北洋海军及相关部门和管带的战场报告、海军内部指挥调度和后勤保障的档案,缺乏作战地图等专业资料。此外,海军官员和战争参与者,也很少留下私人回忆。这样,后人对清军内部的真实情况,包括军事行动的谋划部署,作战的具体进程、军械弹药的维修供应、军官士兵的心态情绪,都了解较少。相比之下,日本方面不仅撰写了各级作战报告,而且在战时和战后不久,出版了大量军事、外交档案史料和研究著作,发布了作战地图和照片,使得研究者更多地参考日方史料文献,援引日方地图,形成史料应用上的不对称。陈悦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一直努力发掘和运用中方文献史料。本书中大量使用了新近发现的北洋海军军官《甲午日记》,丁汝昌《往来要信底簿》,近年出版的《李鸿章全集》,甚至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北洋文献《雷兵训练歌》《鱼雷练兵问答十六条》,以及在英国档案馆发现的方伯谦在刘公岛购地开发房产的相关法律文件,使得后人对北洋海军的决策、运行和甲午黄海海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特别是他引用《甲午日记》等史料的记载,提出“致远”在海战最后关头,拖着负伤的残躯打算撞击的日舰,不是从前一直认为的“吉野”,而是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的见解,使得整个战场厮杀显得更加悲壮和惨烈。当然还应当多说一句,陈悦在发掘和使用日文资料方面也是很下功夫的,他多次前往日本,埋首图书馆档案室旧书店,在故纸堆里爬梳寻觅各种封存已久的文件,使得他的著作,内容丰满、全面而不偏颇。

从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国家水下考古队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域,对黄海海战古战场的沉船遗址进行了数年探摸,发现了“致远”舰的遗骸。陈悦也以顾问身份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不仅协助鉴定出水文物以确定沉船身份,还从沉船位置判定黄海海战的大体方位,要比日方文献记录的更加偏西。在本书中,陈悦披露了“经远”在辽宁庄河虾老石海域冲滩沉没的水下考古发现,这与日方记载地点的偏离也很悬殊,为何如此,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搞史学研究,离不开史料,如何发掘史料、用好史料,各人巧妙不同,却反映出史学功力和见识水平的高下。搞史学研究,除了要耐得住寂寞、坐冷板凳下功夫外,还应关注考古进展,甚至走出书斋,直接参与田野调查,并将成果融会进自己研究的课题之中。搞史学研究,应有广泛的学术人脉,遍交天下各路英豪,获取各种资讯,了解动态和进展。这种交往,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而拓展得更为广远。在这三个方面,陈悦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所以十几年来,著述甚丰,成果不断,值得专业工作者学习。

甲午战前,中国建设了一支号称远东最为强大的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全面惨败,带来极为严重的民族危机,阻断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这里的教训,一百二十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心头。近年来,甲午战争研究成果不断,但有待研究的课题和疑惑依然甚多,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研究。既总结过往之得失,亦为未来中国海军发展提供借鉴。《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是甲午海战研究的新起点,祈望作者沿着新的思路继续前行,也希望读者朋友共同关注,参与讨论,使研究的成果更为丰硕。

姜鸣
2018年7月 ne4aCv2XimBiwhXOpIlWLYJxiSf5F7BHUTB6N5CmlrgNY60Tg/xdb1He5tIViH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