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降伏西突厥,设安西四镇

出征龟兹的大军在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人的统领下凯旋后不久,唐太宗的生命走向了终点。贞观十九年以来,原本身体强健的李世民饱受风疾、痈疾等疾病的困扰,同时,他为追求长生开始服用丹药,这些丹药中多含有毒的重金属物质,疾病加丹药的双重摧折让其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到贞观二十三年三月时,唐太宗已经病重到要力撑才能走到显道门宣布大赦天下。四月,他前往长安南面的翠微宫避暑养病,结果一病不起。五月,唐太宗在含风殿驾崩,年仅51岁。随行的长孙无忌下令秘不发丧,太子李治率飞骑、劲兵先行回到长安后,太宗的灵柩才启程被护送至两仪殿。一切准备妥当后,才在太极殿正式发丧,李治登基为帝,是为唐高宗。听闻天可汗去世的消息,“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两人感念太宗知遇之恩,更是悲痛万分,均想杀身以殉。高宗知道后,连忙下谕阻止。

再说西域方面。唐军撤回后,扶立的龟兹新王没有威望不能服众,大贵族间纷争不已,龟兹王根本无法维持局面,出现了“其酋长争立,更相攻击”的情况。消息传至长安,刚刚继位的唐高宗不得不让诃利布失毕回国复位,以平息龟兹国内纷争。那利、羯猎颠等人也被同时放还。不久后,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见唐太宗驾崩,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蠢蠢欲动。阿史那贺鲁是西突厥室点密可汗的五世孙,在乙毗咄陆可汗麾下担任叶护,居多罗斯川,统处月、处密、哥舒、葛逻禄、弩失毕五姓之众。乙毗咄陆可汗被乙毗射匮可汗取代后,阿史那贺鲁因战败率部归顺大唐。唐王朝决定征伐龟兹时,他自请为向导,被任命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平定龟兹后,他又被赐以“泥伏沙钵罗叶护”的称号,“赐以鼓纛,使招讨西突厥之未服者”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又设瑶池都督府,以其为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本就是西突厥贵胄,在西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此时打着大唐王朝瑶池都督的旗号招揽附庸,势力很快就强大起来,于是便有了袭取西、庭二州的念头。此事被庭州刺史骆弘义探知,他连忙上报朝廷,高宗遣使抚慰。阿史那贺鲁见阴谋败露,只得放弃攻打西、庭二州,率众西走。他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建牙帐于双河及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部众发展至数十万,西域再次动荡起来。焉耆以西诸多小国与唐王朝的往来再次中断。

为了打击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势力,唐王朝先后发起了三次西征。

第一次是永徽二年(651年)秋发起的弓月道行军,高宗以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为主将、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副将,发府兵3万及回纥兵5万。他们于次年正月大败处月部首领朱邪孤注于牢山,翦除了阿史那贺鲁的重要羽翼。

唐代龟兹人俑,陕西博物馆藏

第二次是永徽六年(655年)夏发起的葱山道行军,高宗以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阿史那贺鲁。次年八月,程知节在榆慕谷大败西突厥歌逻禄、处月二部,副总管周智度又在咽城一战中大败突骑施、处木昆等部,斩首3万级。十二月,唐军行至鹰娑川,再次击破西突厥人,“获马及器械,绵亘山野,不可胜计”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不过,副大总管王文度妒贤嫉能,不愿看到在此役中立下头功的前军总管苏定方再立殊勋,竟然矫诏不许西征军继续深入,导致此次行军功败垂成。高宗知道后大怒,程知节免官,王文度则被除名为民。

第三次则是显庆二年(657年)春发起的伊丽道行军,高宗此次特意选拔苏定方为主将,同时命令贞观末年降唐的西突厥酋长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出兵南道,招降旧部。

苏定方名苏烈,字定方,原居住在冀州武邑,后全家迁徙至始平。隋末大乱时,其父苏邕率乡里数千人为本郡讨贼,年仅15岁苏定方渐以骁悍闻名,他常常先登陷阵,曾斩剧贼张金称。其后,苏定方投入唐军,随军东征西讨。他曾在李靖麾下为前锋,为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立下汗马之功。在葱山道行军的鹰娑川之战后,苏定方率500精骑,“逾岭驰捣贼营”,为唐军取胜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此次苏定方任主帅,一路行军至金山之北,大破处木昆部,降该部俟斤懒独禄以下万余帐,随后抽调该部数千人,会合前来增援的回纥援军万余人。显庆二年年底,苏定方率军行至曳咥河(今玛纳斯河)西岸。此时,阿史那贺鲁也已完成总动员,纠集起西突厥十姓联军共计10万人前来迎战。阿史那贺鲁见苏定方兵少,遂左右包抄,欲合围唐军。苏定方令步兵占据南原高地,用长槊结成坚阵,自己则亲率骑兵驻扎在北原。西突厥人率先向唐军步兵发起进攻,但连冲三次都未能冲破唐军阵形,反而损失惨重,锐气尽失。苏定方见敌军已有疲敝之迹,阵形也开始变得混乱,遂果断出动骑兵,大败阿史那贺鲁,追击30里,斩获数万人。五弩失毕诸部见阿史那贺鲁兵败,纷纷归降唐军,五咄陆部落得知阿史那贺鲁兵败,也向阿史那步真请降。西突厥当年有10个部落,是为十姓,又分左右厢,左厢称五咄陆,右厢称五弩失毕。至此,西突厥各部皆投向唐王朝。阿史那贺鲁只得与处木昆屈律啜等数百骑西走。

苏定方西征示意图

“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苏定方统领大军冒着大雪昼夜前行,继续一路追击,很快就来到阿史那贺鲁的牙帐所在地——双河。阿史那贺鲁见大雪纷飞,天气寒冷,认为唐军必不敢深入,便放下心来准备过冬。结果某日当他准备出外打猎时,长驱直入的唐军杀到了他的牙帐前,突厥人乱作一团,再次大败。此役,唐军斩获数万人,还缴获了阿史那贺鲁的战鼓与大纛。阿史那贺鲁逃往石国,被当地人执献于唐军,西突厥遂平。

龟兹国的那利、羯猎颠作为西突厥在龟兹国的代理人,曾权倾一时,因此即使被放归也依然仇视唐王朝。那利与诃利布失毕之妻阿史那氏私通,羯猎颠则勾结阿史那贺鲁,架空了诃利布失毕。诃利布失毕连阻止妻子与那利偷情都做不到,最后发展至“君臣猜阻,各有党与,互来告难”。永徽二年(651年),高宗决定解决龟兹内争问题,遂以弄清实事为名,命那利、诃利布失毕二人入朝。那利一到长安,便被扣押了起来,诃利布失毕则在之后由左领军郎将雷文成护送归国。羯猎颠见势不妙,连忙派兵封锁边境,阻止诃利布失毕入境,又遣使请求阿史那贺鲁增援。诃利布失毕不敢前进,滞留于边境的泥师城,至其病死都未能归国。显庆三年(658年)正月,高宗见西突厥已平,羯猎颠所能倚仗的后台已经垮台,便命左屯卫大将军杨胄发兵讨之。唐军很快便击败了龟兹人,羯猎颠及其党羽均伏诛。之后,唐王朝复设龟兹都督府,立诃利布失毕之子白素稽为龟兹王兼都督。自此以后,历任龟兹国王均需得到唐王朝的册封以及颁发的印绶才算合法即位;同时,随着龟兹都督府的建立,他们虽然在国内是国王的身份,但对朝廷而言,是大唐王朝的一名地方官员。

随着阿史那贺鲁被平定以及龟兹都督府的建立,焉耆、于阗、疏勒等西域小国纷纷归附到大唐王朝的旗帜下,葱岭以外的河中粟特诸国及阿姆河流域的吐火罗等国也先后入朝,唐王朝至此完成了统一西域的伟业。

显庆三年五月,朝廷再次做出重要决策:安西都护府移治龟兹,并升格为大都护府,下辖龟兹、毗沙、焉耆、疏勒等都督府,又将阿史那贺鲁故地分设为昆陵、濛池都护府,原安西都护府所在的高昌故地则设置西州都督府。都督府下又设州,由当地部族酋长出任刺史,龟兹都督府便下设有9个州,目前可考的有乌垒州、郁头州、姑墨州、温肃州。从地理位置来看,龟兹位于丝绸之路中路的中心位置,交通便捷,无疑是更为合适的府治地点。此后,安西大都护一直是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不过到玄宗年间开始由宗室亲王遥领,转由任副大都护的戍边大将处理一切军政大事。

安西大都护府建立后,唐军开始进驻西域各要地。朝廷分别在龟兹、于阗、焉耆、疏勒设立军镇,是为安西四镇,主将称“镇守使”;又在交通要道设置守捉、戍堡、烽燧,分别置兵屯守。其中,守捉共设有兰城、龙泉、榆林、于术、赤岸、东夷僻、西夷僻等10个,长官称“守捉使”;烽燧则是每隔30里在山险要隘处设置,烽燧兵平时屯田、准备积薪,有警则举烽火传递军情。王昌龄在诗中这样描写道:“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纵。” (《从军行·其七》) 此外,唐王朝还在西域适合农耕的地区实行屯田,西域驻军一边习武备战,一边耕种收获,有力保障了军粮供应。史书上这样记载:“前王之所未伏,尽为臣妾,秦、汉之封域,得议其土境耶!于是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 (《旧唐书·卷二百七》)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以及安西四镇所在位置示意图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当时的唐王朝以强大的军事、发达的经济、灿烂的文化威名远播,受四方诸国倾慕,天下百姓更是以身为大唐子民而倍感骄傲。龙朔元年(661年),唐朝在吐火罗、嚈哒、罽宾、波斯等16国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共设置8个都督府、76个州、110个县、126个军府,如此广袤的区域在名义上均是大唐王朝的疆域,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当时,由长安直通龟兹、随后再通往中亚各地的安西道上,各国使节、商旅、行人络绎不绝,他们在悠扬的驼铃声中带来了来自远方的各种商品,书写了丝绸之路的传奇,长安城中更是出现了“驼马由来拥国门”的盛景。大唐王朝以“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的气魄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这些人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最后都在中原落地生根,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如大诗人白居易,他的祖先便来自龟兹。

阳关烽燧

最后,让我们用边塞诗人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 官军》来结束此文:

火山六月应更热,

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

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

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

参考文献

[1] 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3] 房玄龄,等.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4] 魏收. 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5] 刘昫,等.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欧阳修.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8] 玄奘,辩机. 大唐西域记校注[M]. 季羡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9] 刘锡淦. 龟兹古国史[M].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

[10]《龟兹文化研究》编辑委员会. 龟兹文化研究(一)[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 苏北海.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12] 裴孝曾. 龟兹史料辑录[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13] 薛宗正. 龟兹历史与佛教文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4] 薛宗正. 突厥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5] 余太山. 西域通史[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vxWaHavpWAU26Muf8H7cr6FghS75V8kHEq/LG3TF7sdfCHUBSM1DNnRCTWZMI75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