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武安君白起:虎狼之师的形象代言人

在铁三角组合中,名气最高、争议最大的人是武安君白起。

梁朝史学家周兴嗣在《千字文》里写道:“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这句话说的是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擅长用兵。白起被他排在第一位。唐高祖李渊称赞大唐军神李靖:“古之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白起和另外三位顶尖军事家被李渊视为“古之名将”的标杆。而在唐朝设立的武成王庙中,秦武安君白起不仅跻身“武庙十哲”,还位列武圣人姜太公、副祀张良之后。他的坐像排在姜太公的左列第一。

这是谈论中国古代军事时无法绕开的狠角色。铁血强秦代出良将,但唯有白起才称得上是秦军“胜利的象征”。秦军的歼敌成果,他占了一半。秦军的经典战例,他指挥的最多。秦军的典型战法,他的贡献最大。被他消灭的韩、魏、楚、赵等国军队累计达到100万。如果再算上击伤和俘虏,三晋和楚国大约因白起损失了数百万人口。秦军给山东六国造成的伤亡,一半是由他完成的。于是后世喜欢用“人屠”“杀神”来给他贴标签。

尽管白起没有攻灭过任何一国,但不少人认为,是他的辉煌战绩让秦统一天下的大势变得不可逆转。以至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另一个主角王翦,容易被低估为“摘取胜利果实的人”。

白起是秦国内史郿县(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渭河北)人,《战国策》里提到他的另一个称呼是公孙起。于是有专家推测白起祖上是秦公族,但《史记》没这么写。即使这个说法是真的,白起这一代也已变为没有什么背景的平民。

他的早期经历不明,第一次出现在史书记载中是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魏冉举荐他代替老将向寿攻打韩国重镇新城。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统兵出征。

新城不是一个小目标,但被他一举攻克。不料,一贯 包的韩魏两国集结了24万联军,企图以两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消灭白起部秦军。如果换作其他秦军将领,可能会采取避其锋芒的策略,等待关中援兵到来后,再跟敌军交战。谁知白起毫不示弱,反而主动跟人多势众的敌军在伊阙要塞对峙。他利用魏韩两军之间的矛盾,以半击倍,居然成功全歼敌军,俘虏敌帅,还拔了5座城池。

伊阙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白起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列强之间的平衡,他与恩公魏冉、军中前辈司马错共同掀起了秦国新一轮的军事扩张狂潮。韩国的河外、上党之地,魏国的河东、河内之地,楚国的南阳之地、巫黔之地、鄢郢之地,不是白起、司马错打下的,就是白起的部将打下来的。秦昭王初年的秦国只有内史、陇西、上郡、巴、蜀,后期增加为内史和十二郡,都是铁三角的功劳。

攻必克、战必取的白起,军功还超过了司马错。早期秦军功爵只有18级,大良造是顶级。商鞅是史书记载的秦国第一个获得封君称号的非宗室大臣,而白起是秦人中第一个由大良造获得封君称号的非宗室武将。

白起在37年为将生涯中,摧垮了韩、魏、楚、赵四雄。一连串败仗让这四国将领达成了一个共识——绝对不要跟白起正面交锋。

白起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歼灭战大师之一。在他之前的军事家虽然打出过歼灭战,但采用的是伏击的方式,最高纪录是破敌十万。直到白起为将之时,歼灭战才真正在中国发展成一个成熟的战术体系。

跟大家的刻板印象不同,白起并不是每战都以大量消灭敌军为目标。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从秦昭王十三年至五十年,白起亲自领兵出征共计16次。其中真正有明确斩首记录的战役只有5次:

假如算上秦昭王二十八年的鄢郢之战水淹几十万楚国军民,白起也只打出了6次真正意义上的歼灭战。其中,杀敌数高于5万的大规模歼灭战只有4次,杀敌数小于等于5万的小规模歼灭战2次。另外10次出征几乎都是杀伤较少的攻城略地战。也就是说,在他指挥的所有战役中,歼灭战只占了37.5%的比重。次数不多,效果却惊人。

白起的歼灭战包含了长途奔袭、快速穿插、迂回包抄、分割包围、连续追击等元素。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组织的六场歼灭战各有特点。从有效的史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白起式歼灭战法的5个特点:

其一,重视侦察,务求知己知彼。

他在开战之前必定会多方侦察敌情,以求准确了解全局形势。比如,他敢于在伊阙之战中以寡击众,就是因为探明了魏韩联军将帅不和的情况。近乎单向透明的情报,让他总能准确抓住敌军的破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其二,示形误敌,以大范围机动创造战机。

白起在伊阙之战使用疑兵,然后让主力部队长途奔袭,迂回到魏军背后。他在长平之战诈败而退,把固垒而守的数十万赵军引出阵地,为两路奇兵穿插敌后拉开了空当。

其三,选择有利地形做决战的战场。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兵力旗鼓相当。敌将赵括满以为秦军无法包围赵军,谁知白起借助丹河河谷的群山把敌军分割成两段,把赵军变成了瓮中之鳖。为了强化包围效果,他还令士兵构筑了坚实的壁垒。

其四,选择最有利的时机果断猛攻。

他察觉楚国上下离心离德、城池不修、守备松懈,而且楚将庄蹻远征西南夷,带走了不少精兵良将,于是亲自率领数万精兵轻装深入楚国腹地,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楚顷襄王君臣仓皇迁都。

其五,破军虏将后穷追猛打。

白起在伊阙之战和华阳之战等经典战例中都俘虏了敌军主将,并打破了商鞅提倡的兵法教条——“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他总是对溃敌展开连续追击,使敌军疲于奔命,无法重新收拢结阵作战,最终全军覆没。

尽管白起升级了秦军的技战术体系,训练出无数后备将才,但他之后的秦将很少能打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随着战国形势和作战需要的变化,歼灭战法渐渐被秦军束之高阁。后来的秦统一战争不再追求大量杀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使得白起的歼敌记录在整个战国时期空前绝后,代表了战国战争的最高水平。

有些人认为白起的战绩都是靠欺负二流将领获得的,因为其他战国一流名将没跟他交过手。殊不知,当白起伐赵三年连拔五城时,大将军廉颇和赵奢都束手无策,只好通过攻打齐国来弥补损失。与白起同为“武庙十哲”的乐毅,一生没有参与对秦战事。后来赵奢打赢了阏与之战,廉颇也击败过秦将,但战胜的是别人。以合纵胜秦闻名于世的魏公子信陵君,在少年时代被伐魏的白起留下心理阴影。待到他扬眉吐气之时,白起早已是被秦昭王解除了兵权的老卒。

站在战争史的角度来看,白起是历代秦将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战国晚期的军事家有很大影响。

军事家常以敌为师,名将之间往往是相互学习的。白起席卷魏国61座大小城邑时,未尝没有借鉴乐毅破齐时的作战经验。而李牧大破匈奴之战,说明赵军后来已经掌握了白起式歼灭战法,两次大破秦师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秦军在灭六国时已不再执着于追求斩首数,但王翦、王贲、蒙恬等名将的用兵韬略,继承发扬了武安君“计利形势,不拘一格”的作战精髓。

不同于复杂的魏冉,白起是一名纯粹而专注的职业军人。他研究战争,谋划战争,指挥战争,赢得战争,脑子里装的不是战斗经验就是战争法则。这种品格既令他成为出类拔萃的军事家,也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罪犯。

长平之战是他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但他在战后下令杀死了数十万赵军降卒,只放了240名少年兵。这个暴行令他沦为千古罪人、战国最著名的屠夫。以至于普通人提到“白起”二字时,第一反应就是长平杀降。

无论出于现代人道主义思想,还是古代“杀降不祥”观念,白起此举都注定要被批判。尽管人类战争史上从来不缺少类似甚至更糟糕的暴行,但长平杀降无案可翻。因为,在战场上消灭再多的敌人,都没有超出战争的底线。杀降这件事跌破了底线。这可是连白起自己都承认的事。

在此之前,山东六国从来没有真正产生共同阵营的意识,而是把彼此视为跟秦国一样的竞争对手。秦赵在长平恶斗之时,其他五国还分属双方阵营。但白起杀降改变了这一切。诸侯同情赵国,害怕秦国,六国百姓越发“不乐为秦民”。

白起杀降后率兵包围赵都邯郸,欲乘胜灭赵。他派使者回国请求秦昭王调拨更多军粮,好让饥饿疲惫的士兵们有力气发起最后的总攻。可惜丞相范雎听从说客建议,极力反对灭赵。秦昭王也觉得国虚民饥,不如等明年准备充分再攻邯郸,于是下令收兵。

这是武安君最后一次出征。当秦昭王再次发兵攻打邯郸时,双方的立场发生了180度转变。朝野上下都赞同灭赵,武安君却出人意料地成为最坚定的反对者。长期以来,世人只把白起当成一个战场指挥家,大大低估了他的战略思考能力。白起是发动战争最多的战国名将之一,但他并不迷信武力,对战与不战有着清醒的思考。无奈秦昭王执意灭赵,先后派出王陵、王龁等将领围攻邯郸。结果秦军连连失利,反而被赵、魏、楚联军合力击退。昭王强令重病的白起挂帅,白起却陈述了最终谏言:

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罨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 (《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

令人感叹的是,第一个反思杀降的居然是下令杀降的人。那位杀死赵人最多的刽子手,居然不惜以死劝谏秦昭王接受“释赵养民”的新思路。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指出:“白起是秦兼并战争中杀人最多的将领,但他终于看到了大屠杀给秦带来的危害,因此想要改弦更张,而秦昭襄王则不肯吸取教训,故招致邯郸之战的惨败。”

何止是秦昭王!秦国上下当时都因武安君取得的空前胜利而变得极度狂热。他们认为以强秦灭残赵是轻而易举的,昔日取胜如神的武安君已经老糊涂了,变成了畏战的胆小鬼,不要听他的,不要被他的丧气话动摇作战决心。

秦昭王因为白起反对攻赵而将其免为士伍,并流放到北地郡的阴密县。白起从爵位最高的武安君变成了没有爵位的平民。由于病重,他没有立即启程。在接下来3个月中,诸侯攻秦急,秦军连连退却。但秦昭王失去了理智,不但没有采纳白起的最终谏言,反而勒令白起立即滚出咸阳。在白起抱病出发后,秦昭王还不解气,和范雎等人商议后,派使者赐白起自裁。

在自裁前,白起忏悔了长平杀降一事。“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白起因杀降招致骂名滚滚来,后世志怪小说中不乏以他为反面典型的因果报应故事。长平古战场遗址所在地区流传着“白起豆腐”这道菜,表达着祖祖辈辈对杀降者的诅咒。他忏悔了,但没人原谅。

秦昭王五十年的寒冬腊月,一代名将武安君在杜邮自杀。秦国官史中只留下淡淡的一句——“武安君白起有罪,死。”与他一同赴死的还有他的部将,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秦人怜惜白起,在关中各乡邑纷纷祭祀,以表达《诗经·秦风·黄鸟》般的悲愤之情。

邯郸之战的惨败让秦国从巅峰坠入低谷。即使秦军众将努力击退诸侯,秦国也无力东出。像白起这样能事先意识到时势巨变的人,恐怕在秦国朝野中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有在血的教训后才能学会认清现实。

好战之君秦昭王悔不当初地说:“今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他终于停止了穷兵黩武的脚步,采纳武安君的最终谏言“释赵养民”。而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代君臣,踏踏实实地按照“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的军事战略重新把秦国带出低谷,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布好了大局。

耐人寻味的是,白起跟谁合作都能取得出色的战果。反观魏冉和范雎,他们虽是出色的战略家,但都只有与白起合作的时候才真正取得辉煌。魏冉跟白起分道扬镳后乏善可陈。而睚眦必报的范雎进谗言促使秦昭王下决心杀白起后,居然拿不出像样的对策来破解反秦联盟。

白起是铁三角组合中最后去世的人。他在铁三角中扮演着大杀器的角色。正是他出神入化的歼灭战法摧垮了敌国的武装力量,为司马错和其他秦将攻城略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推出大规模歼灭战打法到第一个反思屠杀的恶果,白起的军事头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他公忠报国,爱兵如子,敢说真话,朋而不党,最终在朝中变得孤立。有人祭祀,有人陪他一起死,却没有重臣能拼命救他,没有士兵为他愤而哗变。所有人都知道他善于谋国却不懂得全身,而能保护他的穰侯魏冉和司马错,早就不在了。 Js0SabQbD9oiIXoJPUhLRR6PcFSMIwZgqfJxkVvn25rMis4RHfQHquUn1IodeG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