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殒命马尤巴

接连两次作战失利,科利将军也不得不开始重视布尔民兵的战斗力,只好在展望山营地驻防,等待援军加盟。就单兵或小组作战而言,也许布尔人更胜一筹,但是一旦英国大军压境,他相信就能以实力碾压敌手。而远在伦敦的英国当局也在两边下注,援军正在马不停蹄地赶来,和谈的姿态也要做足。谈判桌上的筹码,往往是在战场上挣来的。

现在被围困在德兰士瓦的英军处境更加困难了,驻守在比勒陀利亚的英军开始出现食品短缺问题。万幸布尔人缺乏火炮支持,也不愿意强攻坚固的永久性防御工事,也只能围而不打。一时间整个战场趋于平静。

1881年2月12日,科利翘首以盼的首批生力军终于从印度抵达南非。领队是有着丰富殖民地战争经验的伊夫林·伍德(Evelyn Wood)准将,下辖第92高地人团、第15轻骑兵团和第60来复枪团第2营,还有50名海军士兵。

伍德参加过祖鲁战争,对曾经共同战斗过的布尔民兵相当了解。鉴于这支来自印度的援军规模也不大,他便建议科利继续按兵不动,等待从本土调来更多部队。科利表面上同意,将伍德支到后方去保障后勤,自己却给当时的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Kruger)去函,提出停止敌对行动,为和平谈判表示出诚意。布尔人的国家元首当然不可能在前线,远在临时首都海德堡(Heidelberg)的克鲁格收到信件后还在思考如何回复,科利却迫不及待地又发起了一次行动,将自己彻底送进坟墓。

此时布尔军队正牢牢控制着郎峡山口。在其右方有一座名为马尤巴(Majuba)的山峰,高于隘口2000英尺(约600米),可以俯瞰整个布尔营地。英布双方都能从己方营地登上马尤巴山,但除了偶尔有侦察兵抵达外,此山尚无人占领。

2月26日晚,科利亲自带领第58团和第60团各2个连、第92团3个连以及64名水兵,共计官兵554人,从展望山营地出发,向马尤巴山进发。英军沿着山脊线向上攀登,十分辛苦。途中经过因古拉山(Inguela)时,第60团的2个连和第92团的1个连就地驻防,以保障进攻部队的后方安全。破晓前,共有405名英军成功抵达马尤巴山。如果一定要找出科利有什么优点的话,他的行军组织能力还是不错的。

在记述一场战斗前,作者一般都会简要讲解双方指挥官的战略意图,这样读者才能理解军事行动中的逻辑关系,不至于一头雾水。然而当笔者复盘马尤巴之战时,实在难以猜度科利的心思。

这显然不是一次攻击行动,因为他还没收到克鲁格的回复。就算是最后通牒,也得等到时限过后再翻脸吧,以绅士自居的科利应该不会如此下作。况且马尤巴山顶离布尔军营太远了,超出了步枪射程,英军又没有把火炮或火箭拖上来(客观上也很难做到),对布尔军队的威胁着实有限。诚然马尤巴山是绝佳的观测点,但派一支机动灵活的小分队足以,犯不着如此兴师动众吧?最后科利也没有下令构建防御工事。那么,他来这里到底为了什么?答案只有科利一个人知道,不过他没有机会将自己的“奇谋妙略”告诉历史学家了。一种可能的猜测是科利期望以此令布尔人陷入混乱,这样英国在和谈中就能占得一点便宜。

马尤巴山顶有点像一只浅盘子,四面微微凸起,中间凹下。一半英军布置在边缘,每人负责8—9码(约6—8米)的战线;另一半作为预备队,在山顶中间的凹地待命。这是因为马尤巴山山顶的面积较大,400人根本不足以展开全面防守,只能面对布尔大营方向布置防线,留下预备队做机动防御。也就是说英军压根儿就没能控制全部山顶。

天亮后,位于下方的布尔军终于发现头顶上的英军。一开始他们也慌了手脚,谁不害怕火炮的威力呢?不过布尔人毕竟身经百战,很快就镇定下来,在尼古拉斯·斯密特的统一指挥下,组成了3支攻击部队,每支100—200人,分头登山攻击。

斯密特指挥了因戈戈之战,具有进攻高地的经验。此战中他指挥的布尔军队完美展示了“交替掩护”战术在实战中的价值。“交替掩护”简而言之,就一个是战术小组分为掩护单元和移动单元,掩护单元对敌方进行火力压制的同时,移动单元迅速向前推进;待进入合适的隐蔽位置后,移动单元转为掩护单元进行火力压制,与此同时原掩护单元则离开掩体,向前运动;如此反复,最后占领敌军阵地。当然在撤退时,该战术同样有效。

“交替掩护”并不复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在“三十年战争”中首次使用,只是以当年的火器射速和准头,其作用十分有限。优秀的理念必须与时代进步相契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此时布尔军装备的马蒂尼-亨利式步枪的威力绝非17世纪的火枪可相提并论。自此“交替掩护”成为步兵经典战术,直到现在还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仍然习惯于线列阵形的英军对这种反常的战术十分不适应,根本挡不住不按套路出牌、时打时走时躲的布尔人。一支布尔进攻部队首先登上了山顶。马尤巴山顶较平,上面还有两个微微凸起的高地。灵活的布尔军注意到了其重要性,当即集中兵力,将防守高地的少数英军消灭后就地反击,竟然居高临下朝英军射击。

▲“交替掩护”战术示意图

战事完全脱离了科利的剧本。他似乎大脑短路了,几乎没有发出任何明确的指令。情急中,伊恩·汉密尔顿(Ian Hamilton)中尉建议部队利用刺刀发起反冲锋,但科利只是一味说:“再等等,再等等。”19年后,已位居少将的汉密尔顿作为南非英军参谋长参加了第二次布尔战争,再次面对如此强悍的敌人,他一定会时时回忆起当年在马尤巴的险境吧。

▲布尔民兵的交替掩护和精确射击令英军大吃苦头

▲布尔民兵压制住了第92高地人团的反击

布尔民团可没有义务等着科利的思路重新上线,以猛烈的射击将英军打得四处乱窜。英军各连队混杂在一起躲避子弹,各自乱放枪,几乎失去了有组织性的防御。眼看着战线即将被突破,科利终于决定将预备队投入战斗。可是又有一支布尔攻击分队从另外一个方向爬上了山顶,从英军侧翼和后方开火。即便是军令如山的英军精锐部队也丧失了继续作战的勇气。任凭军官呵斥咒骂,士兵们纷纷向山下逃亡。卧倒射击的布尔人也站了起来,朝崩溃中的英军开枪,就像在大草原上打羚羊一样轻松。

▲马尤巴山之战示意图(制图:John Fawkes)

科利没有后退,反而向布尔人的方向走去,也许他还想重新集结部队反击吧。一颗子弹准确地击中了他的头颅,结束了其悲剧性的军事生涯。

英军一路狂奔,布尔军一路追击。幸好科利之前在途中留下了3个连的部队,他们成功地掩护着混乱的友军,安全地回到展望山营地,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双方在马尤巴战斗中的战损比更是令人难以置信。英军阵亡92人,包括总司令官科利少将,伤134人(一些人为致命伤),被俘59人;布尔军1人阵亡,5人受伤。看上去像是当年英国人打祖鲁人的伤亡比例。更令英国人无地自容的是,打败了这些训练有素、号称全世界最精锐部队的布尔民兵,其实很多就是普普通通的农庄男孩,连胡子都还没长齐就扛起步枪英勇战斗。这个新生民族的战斗力确实惊人。英军遭受奇耻大辱,为此还留下了一句誓要报仇雪恨的口号:“记住马尤巴。”

仗打成这个样子,大英帝国的脸面算是丢尽了,不少人叫嚣着要继续增兵,坚决灭掉德兰士瓦。然而务实的英国首相威廉·格莱斯顿(William Gladstone)权衡再三,还是说服内阁和议会与之议和,毕竟在南非继续耗费巨资,冒着巨大伤亡的风险实在不值得。

千里迢迢从印度赶来增援的伊夫林·伍德准将一仗没打,反而代表英国同德兰士瓦政府谈判。3月6日,伍德和克鲁格总统在郎峡山口附近的一处农庄会谈,于23日达成和平协议。1881年8月3日,最终文件在德兰士瓦首都签署,史称《比勒陀利亚协定》。

在保留所谓“宗主权”(Suzerainty)的条件下,英国同意德兰士瓦完全自治;德兰士瓦认同女王的名义统治,并将外交事务交给英国打理,战时英军可以假道德兰士瓦。总的来看,英国人算是勉强保住了面子,布尔人得到了实惠。1884年,双方又签订了修改后的《伦敦协定》,与前一文本最主要的不同就是英国放弃了“宗主权”。

这是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英国首次没能赢得最后胜利的战争,也是第一次签署不利于自己的条约。帝国开始隐隐显出老态。然而谁也不曾预料,这只是一场更大规模、更残酷战争的序曲而已。

▲科利的勇气无可置疑,但他作为一名统帅实在不及格。他既对敌人的战略战术缺乏了解,也没有清晰统一的目标。昏着迭出,殒命马尤巴

▲伍德准将和克鲁格总统在郎峡山口会谈。远景即为马尤巴山 TvI3jcRRVbaYeFSRfRokan1lGiuU6/5tPD6+2I7Vrp5lCBjwZMWSC/DC+Lyv1T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