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巨舰的消失

公元前3世纪罗马称霸西地中海时,东地中海上的战火暂时趋于平息。究其原因,东地中海的两大海权争夺者——马其顿安提柯王朝和埃及托勒密王朝,各自遇到了问题。马其顿王国在安提柯二世统治晚期,在希腊本土的间接统治几乎土崩瓦解,同时其北部边境面临着达尔达尼亚人入侵的危机,西北部的伊利里亚和西部的伊庇鲁斯也产生了动乱。这样四面楚歌的境地,使安提柯王朝数十年都不再投入海军建设。这一变化使其竞争对手——托勒密海军安于现状,双方暂时停止了高强度的造舰竞赛。

新的巨型桨帆战舰,直到托勒密四世统治期间才又出现,但这艘大名鼎鼎的四十列桨舰很难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战舰。根据记载,四十列桨舰以两艘二十列桨舰并联而成,两艘战舰各自在一侧从高至低以8人、7人、5人的方式,部署了三排不同长度的多人桨,纵向的每组桨需要20名桨手。严格来说,这样的部署形式应该称呼为二十列桨舰。如果我们相信史料,那这座庞然大物的搭载人员为4000名桨手和2850名士兵。姑且不考虑这些数字本身是否可信,即使这些人数是真的,我们也承认史料来源,但四十列桨舰只是静止的“面子工程”,完全不具备离岸航行的能力,这倒也符合托勒密四世荒唐无能的统治。

公元前3世纪中期,让马其顿王国苦恼不已的外患中,就包括亚得里亚海沿岸的伊利里亚。这里生活着一个活跃的海盗民族,他们组织过许多次大规模的海上劫掠行动。不过他们自己或许也没想到,他们的海盗行动能够影响到希腊化时代晚期的桨帆战舰的流行浪潮。

托勒密四世建造的双体四十桨战舰让许多研究者十分感兴趣。但无法反驳的是,这艘战舰不存在任何实用意义

伊利里亚人喜好的船型,是那些轻巧、廉价、往往不铺设甲板的近海划桨船。公元前3世纪晚期,最流行的船型包括利姆比(Lemboi)和“生鱼” 。利姆比一般能够搭载50人,伊利里亚海盗不区分专门的桨手或者士兵,而是在战斗时投入所有桨手充当士兵。至于“生鱼”,其尺寸或许比利姆更小。

这样的轻型船只,几乎只能在近海航行,它没有装备撞角,低矮的船型也不利于接舷战。总的来说,这并不是一种为了对抗战舰而诞生的舰艇,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快速的运输。但它的优势同样很明显,由于简化的结构和较小的吨位,建造利姆比这样的船只不需要太多的木材和时间。而且利姆比有足够好的灵活性,当被用以进行低烈度的近海作战时,它有着相当高的性价比。

安提柯王朝与托勒密王朝的海军争霸结束后,反海盗任务一度成为东地中海上最主要的海军职能,这使各国海军迫切需要一种廉价的近海舰只,于是海盗船成了各国的选择之一。第一支使用利姆比的海军,是腓力五世治下的马其顿。必须说明的是,腓力五世选择利姆比纯属无奈之举,财政枯竭的马其顿,暂时无法建造一支大舰队,腓力五世只得在公元前217年冬天开工建造了150艘利姆比。尽管后来腓力五世在财政宽裕的条件下,以传统的大型桨帆战舰代替了利姆比,重新装备了他的海军,但伊利里亚风格的轻型战舰,自此开始风靡各大国海军。

而在埃及和罗德岛的海军中,轻型战舰的舰型则另有选择。罗德岛人早在公元前306年就开始使用一种新的战舰,它被称为“两列半桨舰”(Trieremioliai),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三列桨舰的小型化版,并且将最上层的桨手减少了一半。缩减成本、减少吨位的同时,两列半桨舰还保持了优秀的机动性能,并利用多出的空间搭载士兵。两列半桨舰是针对东地中海海盗喜爱的海盗船船型“一列半桨舰”(hemioliai)产生的,基本思路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以有限的性能优势形成战术上的压制,类似的设计思路也将出现在对利博连的改装上。

不过短时间内,轻型舰还无法替代大型战舰。公元前214年夏季,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爆发,腓力五世以他的利姆比舰队远征伊利里亚。结果在罗马五列桨舰面前,脆弱的利姆比完全没有一战之力,腓力五世只得烧船自退。在舰队主力决战的需求仍旧存在的前提下,轻型战舰只能扮演辅助舰艇和反海盗专用舰艇的角色。公元前208年8月,腓力五世终于开始兴建自己的大型桨帆舰队。

另一方面,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势力逐渐渗透到东地中海,东地中海的海上局势再度变化。埃及托勒密王朝陷入缓慢但不可逆转的内部腐败中,其海军逐渐衰弱,难以积极地介入国际局势中。东地中海此时缺乏一个绝对的海上霸主,罗马人的实力足够强大,却又没有更多的精力远涉东地中海,活跃在海上的帕加马和罗德岛海军素质出众,但规模有限。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罗马海军支持的希腊化代理人——帕加马王国和罗德岛,成了希腊化王国的主要对手。

公元前201年7月,阿塔卢斯一世指挥的帕加马和罗德岛联合舰队,在开俄斯岛外海挑战了腓力五世领导的马其顿舰队。这支马其顿舰队包括53艘大型战舰,以四列桨舰和锡拉库萨—黎凡特式五列桨舰为主力,附以多达150艘的利姆比和“生鱼”。舰队中有史可查的巨型战舰,包括腓力五世乘坐的1艘十列桨舰和1艘八列桨舰。他们的对手投入了65艘四列桨舰、五列桨舰,以及9艘两列半桨舰和3艘三列桨舰。

海战中,罗德岛人很好地展示了撞击战术在优秀水手配合下的威力,联军以损失包括阿塔卢斯一世旗舰在内的8艘大型战舰(其中2艘四列桨舰被俘)和1艘轻型舰艇的代价,击沉或俘虏了多达28艘马其顿大型战舰、3艘三列桨舰和近半数的利姆比!在海战中,利姆比和“生鱼”这样的小型战舰,当遭遇罗德岛人高速机动的四列桨舰和两列半桨舰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罗德岛人始终让战舰保持高度机动,以此消耗利姆比上有限桨手的体力,随后再以高速掠过侧舷的方式,撞断利姆比的船桨并使之瘫痪,最后再以无情的撞击将其送入海底。

一列半桨舰。一些正规海军为了应对灵巧迅速的海盗船,开始仿制类似的船型投入使用。一列半桨舰、两列半桨舰、利姆比或是利博连,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撞击战术对轻型舰艇占尽上风的同时,大型战舰仍然展示出对撞击战术的克制。在开俄斯海战中,一艘罗德岛两列半桨舰进行了一次教科书式的撞击,但撞角狠狠楔入一艘马其顿八列桨舰的同时,也使战舰卡在目标上。马其顿人顺势以高度优势跳帮,几乎将罗德岛战舰上的舰员屠杀殆尽。直到两艘帕加马五列桨舰分别在另一侧,对八列桨舰进行了全力撞击,才最终击沉了八列桨舰,并使罗德岛战舰躲过一劫。

战后,联军主动退出战场,占领了战场的腓力五世随后宣布取胜,但一边倒的交换比,让这枚“胜利”果实显得苦涩无比。这也是整个希腊化时代中,最后一次有巨型战舰取得名义上的海战胜利。随着罗马人正式踏足东地中海,帕加马王国和罗德岛总是能够很好地控制东地中海的制海权。

在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88年的罗马-叙利亚战争中,塞琉西帝国成为罗马及其盟友击败的又一个继业者王国。在这一过程中,并不以海军见长的塞琉西帝国,还是设法组建了自己的舰队,并在爱琴海一度掌握了制海权。但随着罗马、帕加马和罗德岛的联合舰队成型,塞琉西海军最终还是丢掉了制海权。有趣的是,塞琉西海军一度在战争初期,选择较小尺寸的主力战舰,结果在几次失败之后,他们还是回到了以大型战舰作为主力的老路上。

塞琉西帝国失败后,很少有人能够挑战罗马人在地中海上的制海权。苟延残喘的迦太基人被允许保留10艘三列桨舰,塞琉西帝国在《阿帕米亚条约》中同样只被准许保留10艘三列桨舰和10艘轻型舰艇,腓力五世治下的马其顿则保留了德米特里乌斯一世打造的那艘十六列桨舰和5艘轻型舰艇。所有罗马人在地中海上的潜在敌人,都被严格地限制了海军军备。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自己的海军建设也开始陷入停滞,罗马舰队的规模,仅限于反海盗和应付紧急情况之用。可以说,在可见的将来,罗马海军不必再考虑如何打赢一场舰队决战。

随着对等敌人的消失,进入公元前2世纪后,地中海上的海盗活动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从公元前180年开始,伊利里亚和利古里亚的海盗越发猖獗,以至于罗马人须要重新动员自己的舰队,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剿灭行动。也正是因为罗马海军的作战对象,从大型战舰组成的敌方海军转变为小规模的海盗,罗马舰队的编成结构开始改变。

公元前2世纪中期,一列半桨舰第一次出现在了罗马舰队中。或许这和当年腓力五世对利姆比的运用一样属于紧急手段,但一列半桨舰的性能有限,无法对海盗使用的同类舰种形成优势。于是,就和罗德岛人发明两列半桨舰一样,罗马人也需要一种性能更优秀的中型舰艇,既能压制海盗使用的近海小型船只,又能和五列桨舰形成高低搭配,投入大规模的海战之中。

罗马人最终选择的,是大名鼎鼎的利博连(Liburnae)战舰。这种在利姆比基础上发展出的战舰,最早于公元前69年出现在罗马舰队中。在公元前80年前后,地中海上的海盗行动已经发展到了罗马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庞培获命领导大规模的反海盗军事行动,据称他为此新建了多达500艘战舰。在稍早些时候的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公元前89年—公元前85年)中,罗马舰队的阵容里尚不包括利博连,而当庞培在公元前67年开始其反海盗战争时,利博连已经成为罗马人主要的战斗舰艇了。

典型的利博连船型。作为近海使用的多用途中型战舰,利博连在性能和价格上达成了平衡

利博连战舰,是在利姆比基础上放大改良而成的产物。由于对史料的错误理解和受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人都将利博连战舰理解成一种轻快的小型战船。实际上,利博连战舰,是一种涵盖范围非常广的船型,它往往被用来描述由利姆比衍生出的多种伊利里亚式划桨战船。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最常用的利博连船型,是一种双排桨船(Bireme),尺寸接近中型战舰。以W.L.罗杰斯在20世纪初的研究结果为例,他认为阿格里帕时期的利博连,主尺寸达到了103×17×3.1英尺,全舰仅有108名桨手,还装备了撞角和各种各样的舰载装备,却维持了相当不俗的机动性能,据称能够达到7.3节的最大航速。而根据更新的复原结果,利博连的尺寸实际上介于三列桨舰和四列桨舰之间,毫无疑问是一种适用于正规舰队的主力舰艇。庞培时期的利博连,更多地用于近海的反海盗行为,因而可能有着稍小的船型。但整体而言,公元前1世纪的中型利博连战舰无疑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双排桨,撞角、塔楼及各式武装齐备,同时大大简化了舰体结构,控制了全舰吨位。这使得该舰能够维持优秀战斗性能的同时,仅依靠较少的桨手,就能获得卓越的机动性能。

罗马人仿伊利里亚利姆比船型建造的双排桨船

晚期的罗马五列桨舰走上了与锡拉库萨人类似的大型化路线

利博连诞生后,立即获得了罗马人的青睐,无论是在低烈度的近海反海盗任务中,还是在大规模海战中,利博连都被广泛用于侦察、运输甚至是正面战斗中。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多用途近海船型,利博连一直使用到了罗马帝国时期。航海性能更好,但成本更高,在战斗性能上不占优势的三列桨舰,则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它既没有四列桨舰、五列桨舰和更大型战舰的作战性能和远海航行能力,又不具备利博连的泛用性和低成本,因而在与利博连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对于巨型桨帆战舰来说,利博连的诞生并不构成直接的竞争。但地中海上战舰需求的全面改变,却几乎宣告了巨型桨帆战舰的死刑。在罗马共和国最后的一个世纪里,苏拉、卢库卢斯、庞培、恺撒等人的军事行动中,利博连和少量更大的战舰,基本足以满足他们的实战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再看见多于五列桨的巨型战舰出现在海上。

仿佛是为了给这个短暂而辉煌的巨舰时代画上一个正式的休止符,在希腊化时代的最后一年,罗马内战的爆发使得巨舰最后一次出现在海面上。当屋大维与安东尼在伊庇鲁斯的亚克兴角海面上一决雌雄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安东尼麾下的舰队编成,是公元前3世纪常见的典型结构:以四列桨舰、五列桨舰为核心,建造少量六列桨舰及更大的巨型战舰作为突击主力,以其他轻型战舰承担辅助任务。

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的舰队,主要以黎凡特、埃及的水手和战舰组成。这支舰队在出发时拥有200艘各式战舰,以四列桨舰与五列桨舰作为主力。但在公元前31年的上半年,这支舰队被困在安布拉基亚湾的锚地内,饱受缺乏补给之苦。当安东尼与属于屋大维阵营的阿格里帕最终开战时,这支舰队的数量已经下降到了170—180艘。与大多数人的认识不同,这支舰队中的巨型战舰并不多,6艘七列桨舰、5艘八列桨舰、4艘九列桨舰与5艘十列桨舰,仅仅在这支舰队组成中占很小一部分。

阿格里帕拥有230艘战舰,但其中只有200艘大小战舰拥有撞角,这些战舰从双桨船(包括相当数量的利博连)到六列桨舰不等,其中以三列桨舰和四列桨舰为主力。亚克兴角海战爆发之初,两个交战方的目标可谓南辕北辙,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的意图,在于设法脱身逃回埃及,而阿格里帕却打算趁机摧毁被削弱的安东尼舰队。一开始就毫无战意的安东尼,在开战后不久就和克利奥帕特拉一起,带领一小部分埃及舰队逃离战场。被留下的舰队寡不敌众、士气低落,自然而然地输掉了余下的海战。最终,除了数十艘战舰随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逃离以外,其余的战舰大多落入阿格里帕之手。这一役不仅宣告了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内战几乎决出胜负,也成了希腊化时代的巨型战舰的最后舞台。

不少原始史料都对亚克兴角海战进行了翔实的细节描写,其中关于灵活的利博连战舰往来穿梭并围攻笨拙的大型桨帆战舰的情景,无疑捉住了许多读者的眼球。但阿格里帕在亚克兴角的胜利,更多地取决于对手的指挥失措、己方的数量优势和高昂士气,战舰技术的优劣并没有能够决定胜负。总的来说,巨型桨帆战舰的强大战斗力,在当时的地中海世界依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罗马帝国统一的整体历史进程面前,罗马海军不再需要巨型战舰这样的“屠龙之器”。在公元前的最后两个世纪里,随着海军军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整体趋势,强悍的巨型桨帆战舰也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我们只能从极为有限的考古成果和书卷留存的描述里,去一睹这些海上巨兽的风采。 zeQ/U6NYOWmUC20hUGcpa5vkcS07HWZ6uh1ZSq3vamJ7RtaURk18a6c9RFhhun8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