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 (fèn),女有归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 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zhì),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 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 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 (shì)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chuán)死?” 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 (xiào)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 、昏 、朝 、聘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故圣人耐 (néng)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 之也,必知其情,辟 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wù)、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 、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wù)存焉。故欲恶(wù)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 (duó)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xiàn)其色 也,欲一以穷 之,舍礼何以哉?
本文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是战国至西汉的儒家学者传授《仪礼》时进行解释、说明、补充、议论而形成的文章汇编。从历史上看,《礼记》虽然比《仪礼》《周礼》晚出,但其影响力却超出了《仪礼》和《周礼》。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元明清三代士子人人必读的教科书。
礼运,即礼的运行。文中借孔子之口,为人们描述了“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的美好图景。大者,太也;同者,平也,和也。大同社会就是大道流行、太平安和的美好社会,这种社会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基础,社会秩序主要靠内部的自觉来维护,这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和最高期待。康者,安也,小康即小安,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这种社会以“天下为家”为基础,是人们对秩序井然、和谐相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虽不如“天下为公”完美,却接近现实。在孔子看来,大同社会很难实现,让全社会达到小康,就成为他终生追求的目标。而要维系好这种“天下为家”的社会,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就是“礼”。礼最初是祭神的宗教仪式,后来扩展到人事,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其作用,是用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所以在本文中,孔子强调了礼的极端重要性。
大同和小康是儒家思想主张的两种社会状态和政治理想,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为了追求这样的理想社会,终身奋斗,矢志不渝。近代以来,康有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发展学说,也深受《礼记·礼运》篇的影响,尤其是孙中山先生,终生以“天下为公”为革命目标。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共产主义世界,与中国古人所提出的“大同”世界,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最先接受。今天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其最初的概念也来自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而倡导社会各阶层的人按照新时代的“礼”和谐共处,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