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严复
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 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反是而观,夫苟其民契需 (qiè nuò)怐愗 (kòu mào),各奋其私,则其群将涣。以将涣之群,而与鸷悍 (zhì hàn)多智、爱国保种之民遇,小则虏辱,大则灭亡。
是故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当是之时,虽有英君察相 ,苟不自其本而图之,则亦仅能补偏救弊,偷 为一时之治而已矣,听其自至,浸假 将复其旧而由其常焉。且往往当其补救之时,本弊未去,而他弊丛然以生,偏于此者虽祛,而偏于彼者闯然 更见。甚矣!徒政之不足与为治也。
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东事败衄 (nǜ)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出洋肄(yì)业局,四也;轮船招商,五也;制造,六也;海军,七也;海署,八也;洋操,九也;学堂,十也;出使,十一也;矿务,十二也;电邮,十三也;铁路,十四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 (zhǐ),若存若亡,不能实收其效者,则又何也?苏子瞻 曰:“天下之祸,莫大于上作而下不应。上作而下不应,则上亦将穷而自止。”斯宾塞尔 曰:“富强不可为也,政不足与治也。相其宜,动其机,培其本根,卫其成长,则其效乃不期而自立。”是故苟民力已苶 (nié),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
夫如是,则中国今日之所宜为,大可见矣。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 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 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夫为一弱于群强之间,政之所施,固常有标本缓急之可论。唯是使三者诚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此舍本言标者之所以为无当也。
本文选自《严复文选》。严复(1854—1921年),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启蒙思想家,“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人物。先后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校长。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严复开始从事西方名著的翻译工作,他以“信、达、雅”为准则,先后翻译《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等西学名著,大力传播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启迪民智,号召国民“与天争胜”,主动变法维新,救亡图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极大震撼。《民报》曾评论其影响说:“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严复痛感于国势衰微,面对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开始积极提倡变法维新,探求使国家富强的自强之道。1895年,他满怀激愤,撰写了《原强》一文,深入推究考察国家强盛之道。此文最初发表于当年3月4日至9日的天津《直报》。此后,他又进行了修订,使内容更为充实和丰富。本文即节选自《原强》修订稿。在本文中,严复以达尔文、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为主要依据,认为国家的强弱存亡在根本上取决于民力、民智与民德的高下。如果民力不强,民智不开,民德不修,则一切改革措施都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中国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在“治标”的同时兼行“治本”,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具体言之,鼓民力就要禁绝鸦片和女子缠足。开民智就要大力学习西学、废除科举。新民德就要强化道德教育,倡导平等、信用,开议院于京师,地方官吏实行民主选举。这样的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对西学的真谛以及“西方为何强,中国为何弱”这些重大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严复提出的观点和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直到今天,我们仍不能否认提高国民素质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的重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如何继续“野蛮国民之体魄,文明国民之精神,高尚国民之道德”,仍是需要我们面对和破解的重大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