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伟大的艺术品不是纯粹的观念存在,而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形态和文化价值的具体化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财产,它们的存在与观念尤其显得非同寻常。

所谓“文化财产”(cultural property),向来有不同的界定。依照英国学者杰弗里·刘易斯(Geoffrey Lewis)的说法,“文化财产以可触摸的形式再现某些证据,关乎人类的起源及其发展,传统,艺术和科学的成就以及广而言之人类处身其中的环境。这种材料能够或直接或通过联想而传达出超越时空的现实的某个侧面,这一事实使其获得了特殊的意味,因而也使其成为某种渴求和保护的对象” 。事实上,对于“文化财产”的在意可以追溯到1464年,当时的教皇庇护二世(Pius II)就明令不许在教皇的领地里出口艺术品,而随后的一些教皇也对考古发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 与此同时,文化财产与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今天国际社会越来越显著的强调。例如,在1954年的《海牙公约》里,文化财产被看作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而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约里则进一步将文化财产当作每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文化财产”与“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有时是可以互换的。

无疑,在文化财产中显得尤为举足轻重的伟大艺术品常常因为其极其独特的审美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蕴涵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它们犹如一个民族内心中不可或缺的风景而占有无比独特的地位,在涉及它们最终的归属纠纷时更显得如此。虽然在现实中,毫无争议的归还并非没有,譬如毕加索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大量的却是悬而未决的个案。埃尔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及其事件则宛如一块多棱镜,折射出五光十色的文化意味,是一个特殊而又普遍的典型个案。

埃尔金大理石是19世纪初(约1803—1812)那些受命于英国埃尔金勋爵的人从希腊巴特农神殿上取走或在整个雅典卫城发掘而获的雕塑、建筑物的局部构件,后来均由英国政府从埃尔金勋爵手上买下并委托大英博物馆持有和展览。 整个建筑物周长约200英尺,高36英尺,宽90英尺。为之而刻的雕塑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诸神、兵士、市民和动物等。鉴于埃尔金大理石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其中的一些重头作品应是出诸公元前5世纪的雕塑大师菲迪亚斯之手或属他的构思,堪称无价之宝 ),而且其数量是目前幸存的巴特农神殿雕塑的一多半 ,有关它们是否应该最终归还希腊,成了一个旷日已久的争论话题。

世界上没有多少艺术品像这些被埃尔金从巴特农神殿移走的雕像一样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响。

确实,希腊自1829年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以后,就不断地努力,要求英国或通过国际组织敦促英国归还埃尔金大理石;希腊人大概从未宽恕和认可过埃尔金的做法。尤其是在1975年希腊恢复民主制度之后,由文化部部长康斯坦丁·特里帕尼斯(Constantinos Trypanis)牵头成立了一个保护卫城历史遗址的委员会,有关埃尔金大理石归还的呼声开始更为强烈起来。

1982年8月,当时希腊的文化部部长、女电影演员梅利娜·默库里(Melina Mercouri, 1920—1994)在墨西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呼吁各国文化部部长关注埃尔金大理石事件。希腊政府第一次提出归还的要求是在1983年10月12日,当时的希腊大使吉利亚兹德斯(Kyriazides)向英国外交部递交了正式文件,其中论述了英方必须归还巴特农大理石的理由:“它们是象征着希腊文化遗产的独特建筑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全世界的人都承认,艺术品从属于其本身创造所处的文化语境(也是为这一语境创造的),而巴特农大理石是在外族占领期间被挪走的,当时的希腊人民对此没有任何说话的权利。”

图2-1 梅利娜·默库里头像

1983年,默库里代表希腊政府要求英国归还埃尔金大理石。1986年,在BBC的电视节目上,她又指出:“它们不是雕塑……对于我们来说,它们是我们的旗帜、我们的身份证、我们的语言。”确实,在她看来,巴特农大理石就是雅典卫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希腊本身的符号,是希腊人民内心的一道风景。 而且,默库里那被各种相关文件时常引用的话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了:“我希望能在我死之前看到巴特农大理石的归来,但是如果它们是在我死后回来的话,我将获得新的生命。”

198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允许大英博物馆归还埃尔金大理石的议案,但是,同年10月27日,上议院讨论并否决了该项议案。不过这似乎不完全是全部英国人的态度,因为据报道,英国的查尔斯王子曾经告诉他的朋友说,他认为应该将大理石雕像归还希腊。

1999年底,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雅典时在希腊文化部部长帕帕卓娅(Ms. Papazoi)的陪同下参观了卫城,同时表示会亲自参与调停,支持希腊对英方提出的归还埃尔金大理石的要求。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夕,希望英国归还大理石雕像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2000年6月初,希腊外交部部长乔治·帕潘德雷奥(George Papandreou)在英国下议院文化特别委员会前陈述希腊的立场,希望索回埃尔金大理石。因为,正如帕潘德雷奥所说的那样,“我们谈论的是巴特农神殿……希腊最伟大的民族象征。她象征着希腊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贡献”, “这一杰作必须团圆,其完整性必须复原”。而且,现在问题的关键甚至不是拥有权,而是它们应当存在于什么地方,以及它们对于所有希腊人民的伟大意味。它们是希腊的化身、希腊的历史、希腊的宪章、希腊的“纳尔逊纪念柱”。 遗憾的是,雅典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埃尔金大理石的归还依然没有下落。

2001年5月,希腊文化部部长伊万杰罗斯·韦尼泽罗斯(Evangelos Venizelos)非公开地通过外交途径致信英国方面,正式提出租借的要求。依照他的说法,归还与其说是法律问题,还不说是审美的整体性问题。他这样指出:“来自巴特农神殿的雕塑并非像一座雕像(譬如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或米罗岛的阿芙洛狄忒)那样是一件单独的作品,而是巴特农神殿这一纪念碑的一部分。巴特农神殿是一座建筑。大理石雕像是这一现存的建筑的构成部分。在我看来,底线不是大理石雕像的所有权,而是归还的事实,纪念碑的整全性与统一性的回归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在法律形式下,譬如从大英博物馆长期租借,接受这种归还。” 可是,英国方面连出借的意愿都没有,唯恐从此失去在英国长期展览埃尔金大理石的机会。不过一些别的欧洲大博物馆愿意租借藏品给希腊方面,譬如,柏林的一个博物馆就准备以交换展的形式借给希腊一些公元3世纪前的希腊艺术品。

图2-2 入夜时分雅典卫城上的巴特农神殿

与此同时,一个距离巴特农神殿不远的新卫城博物馆(全部约25万平方英尺)如今正在建造之中,斥资约4200万美元,最高的一层用来虚位以待远在1500英里以外的埃尔金大理石。

总之,套用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句式,“还,还是不还,成了一个问题”,甚至,“借,还是不借,也成了一个问题”。

多少年来,埃尔金大理石惊动过从民间、学界(美术史、考古学、博物馆学、法学、国际关系、伦理学等)到政界的方方面面。为此刊发的论文和专著已经使埃尔金大理石成为一种类近“显学”的课题。几乎任何涉及文化财产、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的英国美学趣味的发展、英国文化与社会以及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等著述,都会提及有关巴特农大理石所遭遇的命运。 环绕这一举世无双的艺术品所发生的一切,为艺术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案例,既有在学理上进行深入探究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而又独特的现实意义。

图2-3 新雅典卫城博物馆模型

图2-4 新雅典卫城博物馆效果图

毫无疑问,埃尔金大理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经典艺术品,最好不过地反映出艺术作为文化财产事件中的主角的重要意味。 QCm01NIo7fdAXnuNdDrQmF83KIcM/dT1Jxjk4/i0TFS+/Lra2vnAzpx1VCl+Rm5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