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民初中学国文:古文作法、保存国粹与“厉行明史”

清末引进新式教育制度,《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的十二门中学课程中,修身、读经、词章三门直接授以传统文化。修身“当本《论语》《孝经》之旨趣,授以人伦道德之要领”,读经教材为《书经》《周礼》《仪礼》《周易》。两年后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对此三门课程的内容及授课时数虽有所调整,但变化不大。“词章”改名“中国文学”。读经以《左传》《周礼》为教材,除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外,坊间几乎没有新编经学教科书。修身/伦理要求“摘讲陈宏谋《五种遗规》,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教科书出过不少,都本儒家思想立言。刘师培《伦理教科书》“集前儒之说,萃为一编” 。林纾于清末曾在京师大学堂预科及师范班讲修身一课,成《修身讲义》一书,弟子朱羲胄称是书“多摭取《理学宗传》,及周程张朱陆薛诸子有益身心性命伦常之语,逐条诠说阐发” 。可见,修身/伦理、读经、词章/中国文学三门课程分工较为明确,跟传统知识谱系三分为义理、制度/考据、词章接近。 朝野对此的认识较为一致。

民国成立后,调整中学修学年限、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废止读经;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不再作为修身的唯一教学内容,修身也不再承担古诗歌的教学任务 ;民初虽有乐歌课,但任务是“谙习唱歌及音乐大要,以涵养德性及美感。乐歌先授单音,次授复音及乐器用法” ,也不承担教授古诗歌的功能。课程调整后,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经部文献、儒家学说及古诗歌,通过什么途径学习,是当时比较受关注的问题。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蔡元培主持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议决案审查报告表之一的《中学校教科程度及其支配标准》规定,中学国文二至四年级每周一小时学习美文,“选读诗词曲等唤起文学兴趣”,四年级“讲读中世及上古文以周秦诸子四书五经为主” 。其实是将清末读经课的部分内容及修身课中教授“有益风化之古诗歌”的任务转交给了中学国文。不久,教育部出台两份关于中学国文的文件。《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1913年3月10日公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延续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对中学国文的规定并进一步排好教学秩序:中学国文第二学年兼授文字源流,第三、四学年兼授文法要略,第四学年兼授中国文学史;四年中作为首要教学任务的,是讲读文章和作文。归纳起来,《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国文教学任务集中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与“自由发表思想”上,并以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为辅助课程,且不承担清末读经和修身课的任务。

可见,《中学校教科程度及其支配标准》有关国文教学“四书五经”及“选读诗词曲”的规定,《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并未提及,这说明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究竟要承担何种功能,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与教育部的看法并不一致。这给民间编辑中学国文教科书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据《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卷,1912—1919年间,各地出版中学国文教科书十套。 本书根据条件,以林纾《中学国文读本(重订本)》,吴曾祺《中学国文教科书(重订本)》,刘法曾、姚汉章《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许国英《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及《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评注》,谢蒙《新制国文教本》及《新制国文教本评注》,刘宗向《中等学校国文读本》六套教科书为对象,探讨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内容。 dziBeS8g7TxWewlzdwkA414js6Ja2r8NjbDuBcldJUkWALQ54XvNSPShBg1qVhQ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