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二
有毒化学品防护技术

知识目标: 熟悉急性职业中毒现场急救的常用设施,掌握现场急救的准备内容。

能力目标: 初步具备现场急救行动方案的制订和行动方案执行的能力,具备对常见毒性危险化学品进行防治的初步能力。

态度目标: 提高生产中工业毒物的防范意识,培养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和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2-2】

2004年8月10日14时40分,山西省某民营化工厂碳酸钡车间的3名工人对脱硫罐进行清洗,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1名工人先下罐清洗,一下去就昏倒在罐中,上面2名工人见状立即下去救人,下去后也立即昏倒。

此时,车间主任赶到,戴上防毒面具后下去救出3名中毒工人,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三名工人于15时30分左右送到医院抢救。虽经全力抢救,但终因抢救无效2人死亡,1人留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事故原因: 违反操作规程,缺乏安全意识,导致SO 2 中毒。

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危险化学品的毒性对人体的作用,危险化学品大多数有毒,有的甚至为剧毒。有毒化学品也叫化学毒物,通常是指以较小的剂量,在一定条件下进入机体,并能作用于机体,使机体的细胞成分发生生物化学或物理化学变化,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少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出现的病状也不一样。

一旦中毒,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及时、迅速地进行施救。

一、现场急救设施

1. 急救设备和器械

救护站应配备救护车、抢救担架、救护床;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鞋;氧气呼吸器、苏生器、氧气瓶或袋;清水及清洗设备。

应配备的医疗器械有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开口器、压舌板;外科切开和缝合器具、消毒包;止血带、纱布、棉球;洗胃器、洗眼器、吸水器;针灸针、夹板、绷带等。

2. 抢救药剂和药品

一般药物,如2%的硼酸水、5%的碳酸氢钠溶液、0.02%的高锰酸钾溶液;呼吸中枢兴奋剂,如尼可刹米、二甲弗林(回苏灵)、洛贝林等;强心剂,如毛花苷C(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等;镇静剂,如哌替啶(杜冷丁)、安定、氯丙嗪(冬眠灵)、异丙嗪(非那根)等;氧气;葡萄糖及维生素C等的注射液。解毒药品应根据毒物作业场所的具体毒物作相应的准备。

二、现场急救准备

1. 救护者防护准备

急性中毒发生时,毒物多经呼吸系统或皮肤进入体内。因此,救护人员在抢救之前应做好自身呼吸系统和皮肤的防护。如穿好防护服,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否则,非但中毒者不能获救,救护者也会中毒,使中毒事故扩大。

2. 切断毒物来源

救护人员进入现场后,除对中毒者进行抢救外,还应认真查看并采取有力措施,如关闭泄漏管道阀门、堵塞设备泄漏处、停止输送物料等,切断毒物来源。对于已经泄漏出来的有毒气体或蒸气,应迅速启动通风排毒设施或打开门窗,或者进行中和处理,降低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为抢救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 中毒者急救准备

救护人员进入现场后,应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在抢救抬运过程中,不能强拖硬拉,以防造成外伤,使病情加重。松解患者衣领、腰带,并使其仰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注意保暖。

迅速脱去中毒者被毒物污染的衣服、鞋袜、手套等。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彻底清洗被毒物污染的皮肤。要注意防止清洗剂促进毒物的吸收,以及清洗剂本身所致的吸收中毒。对于黏稠性毒物,可用大量肥皂水冲洗[美曲膦酯(敌百虫)不能用碱性液冲洗],尤其要注意皮肤褶皱、毛发和指甲内的污染。对于水敏性毒物,应先用棉絮、干布擦掉毒物,再用清水冲洗。

若毒物经口入胃引起急性中毒,对于非腐蚀性毒物,应迅速用0.02%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2%的碳酸氢钠溶液洗胃,而后用硫酸镁溶液导泻。对于腐蚀性毒物,一般不宜洗胃,可用蛋清、牛奶或氢氧化铝凝胶灌服,保护胃黏膜。

令中毒患者吸氧。若患者呼吸停止或心搏骤停,应立即施行复苏术。

三、现场抢救术

对于急性职业中毒的患者,应及时采取解毒和排毒措施,降低或排除毒物对机体的损害。金属及其盐类的中毒,可采用各种金属络合剂,如依地酸二钠钙及其同类化合物、巯基络合物以及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等,与毒物中的金属离子络合生成稳定的有机化合物,随尿液排出体外。注射和服用解毒剂的情形,如氰化氢中毒,先吸入亚硝酸异戊酯,而后立即静脉缓慢注射3%的亚硝酸钠10~15mL,并以同一针头再注射25%~50%的硫代硫酸钠50mL;光气中毒静脉注射20%的乌洛托品20~40mL;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可采用阿托品或氯解磷定、解磷定等胆碱酯酶复能剂静脉注射;急性苯胺或硝基苯中毒,可采用1%的美兰解毒剂治疗。

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可立即吸入氧气,不但可以缓解机体缺氧,对毒物排出也有一定作用。中和体内毒物及其分解产物,也是职业中毒经常采用的治疗措施。如甲醇中毒,酸中毒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可采用碱性药物纠正。溴甲烷或碘甲烷在体内也可分解成酸性产物,急性中毒时可用碱性药物治疗。此外,也可采用利尿、换血以及腹膜透析或人工肾等方法,促进毒物尽快排出体外。

相关知识拓展一
有毒化学品的形态、分类与毒性分级

1. 有毒化学品的形态

(1)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2)蒸气。为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生成。如磷蒸气、苯蒸气等。

(3)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由于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形成。如电镀时的铬酸雾,喷漆作业中的含苯漆雾。

(4)烟尘。又称烟气,为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状固体颗粒,直径小于0.1μm,是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氧化凝聚而成,如炼铜所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铅时所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等。

(5)粉尘。为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尘粒,直径多在0.1~10μm,固体物质在机械粉碎、碾磨时,或将粉状原料、半成品进行混合、过筛、包装、运输时造成粉尘飞扬,如石英粉尘、锰尘等。

2. 有毒化学品的分类

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毒物来源分类,有的按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分类,有的按毒物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系统分类等。

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是按化学性质和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法。

(1)无机化合物及金属与类金属化合物。如金属蒸气、砷的有机化合物等;

(2)刺激性气体。酸的蒸气、氯、氨、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均属于刺激性气体。

(3)窒息性气体。可分为生物窒息和化学窒息二种。如氮气、二氧化碳、氦气等属于生物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属于化学窒息性气体。

(4)麻醉性毒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脂肪族硫化物、苯胺、硝基苯及其他化合物均属于此类。

3. 有毒化学品的毒性分级

毒性的大小一般用毒物的剂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来表示,毒性反映了化学物质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一般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常用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几种。

(1)绝对致死剂量(浓度)(LD 100 ,LC 100 )。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2)半数致死剂量(浓度)(LD 50 ,LC 50 )。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3)最小致死剂量(浓度)(MLD,MLC)。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4)最大耐受剂量(浓度)(LD 0 ,LC 0 )。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5)半数有效剂量(ED 50 )。是指对受试对象(实验动物或人)半数有效的剂量。

剂量单位常用每千克体重所承受毒物毫克数表示(mg/kg);浓度单位常用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毒物的毫克数或克数表示(mg/m 3 ,g/m 3 )。

毒物的急性毒性分级可根据LD 50 急性分级,将毒物分为剧毒、高毒、中度毒、低毒、微毒等五个等级,分级标准如表2-2所示。

表2-2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

按照生产与使用中毒物毒性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可分为:I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毒物毒性危害程度分级以及常见毒物如表2-3所示。

表2-3 毒物毒性危害程度分级及常见毒物

相关知识拓展二
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

1. 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

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毒物经呼吸道由鼻、咽部、气管、支气管到达肺部,由肺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毒作用发生快。

(2)皮肤。

毒物经皮肤吸收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而进入血循环;另一种是通过汗腺,或通过毛囊与皮脂腺绕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影响经皮肤吸收的因素有:毒物本身的化学特性,毒物的浓度和黏稠度,皮肤的接触部位、面积,环境温度、湿度。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3)消化道。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

2.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工业毒物进入人体后,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发生转化,有些可解毒或排出体外,有些则在体内蓄积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各种中毒症状。

(1)毒物的吸收与分布。

吸收是化学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被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的化学物在体内循环,并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骼,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

(2)生物转化。

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生物转化过程通常是通过生物代谢将毒物转变为极性较强的亲水物质,从而加速其随尿或随胆汁排出,其过程概括为两相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亦称结合反应。

影响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因素包括物种和个体差异、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代谢饱和状态等。

(3)排出。

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排泄的途径有多种,多数化学物主要经尿,其次是经胆汁;气态和挥发性化学物可经肺随呼出气排出;某些化学物可通过分泌腺随乳汁、汗液、唾液排出,或通过指甲和毛发排出。化学物在排出过程中,也可能对排泄器官或排出部位造成继发性损害。例如,肾排出铅、汞、镉等,可致肾近曲小管损害;砷自皮肤汗腺排出可引起皮炎;汞自唾液腺排出可致口腔炎等。

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

(4)蓄积。

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3. 毒物对人体危害的表现

(1)损害呼吸系统。

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常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

(2)损害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等。

(3)损害血液系统。

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黏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病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万分之一点四。

(4)损害消化系统。

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砷化合物、四氯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

(5)损害循环系统。

毒物对循环系统造成的损害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磷农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对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现休克;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

(6)损害泌尿系统。

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易受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会受到有毒物质的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

(7)损害骨骼。

长期接触氟可引起氟骨症。磷中毒下颌改变首先表现为牙槽嵴的吸收,随着吸收的加重发生感染,严重者发生下颌骨坏死。长期接触氯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端发生骨缺损。镉中毒可发生骨软化。

(8)损害眼睛。

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眼睛损害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于眼部所致;后者则是全身中毒在眼部的改变。接触性眼损害主要为酸、碱及其他腐蚀性毒物引起的眼灼伤。眼部的化学灼伤重者可造成终生失明,必须及时救治。引起中毒性眼病最典型的毒物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

(9)损害皮肤。

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伤害,其中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引起皮肤损害的化学性物质分为:原发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常见原发性刺激物为酸类、碱类、金属盐、溶剂等;常见皮肤致敏物有金属盐类(如铬盐、镍盐)、合成树脂类、染料、橡胶添加剂等;光敏感物有沥青、焦油、吡啶、蒽、菲等。常见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油疹及氯痤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角化过度及皲裂等。

(10)化学灼伤。

化学灼伤是化工生产中的常见急症,是化学物质对皮肤、黏膜刺激、腐蚀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损害。按临床分类有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伤、消化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常见的致伤物有酸、碱、酚类、黄磷等。某些化学物质在致伤的同时可经皮肤、黏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灼伤,甚至引起死亡。

(11)职业性肿瘤。

接触职业性致癌性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为职业性肿瘤。我国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肿瘤。

总之,机体与有毒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和表现,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有毒化学物质中毒的了解和防治管理。

学生课外任务2

作业:

1. 有毒化学品如何进行毒性分级?

2. 有毒化学品中毒现场急救需要有哪些准备内容?

项目任务:

1. 在实训室进行常用防毒用具的正确使用训练。

2. 针对【案例2-2】,编制现场抢救方案,并进行模拟演练训练。 5ZjmkWY/+6nvMFJrOUMESq00ZejFn4+8DHq7BDsuZoMfU9eriClOEhL9MRpHvb2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