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创新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

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回避不了全球化,全球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适应这个潮流、顺势而为才能赢得机会,且能后来居上;如果你漫不经心地错失机遇或抗拒它,则会自甘落后甚至被淘汰。

1.对创新全球化发展的不同观点

创新全球化发展是新事物,需要有创新思维,需要解放思想去冲击传统。这个过程中转变认识并不容易,目前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悲观的,一个是乐观的。悲观者就认为跨国公司这样的创新活动是富人的天堂,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发展中国家是绝对竞争不过的,你哪来这么多知识和资金?所以全球化是帮富人忙的,这是悲观的观点。前几年在达沃斯论坛上这个论点相当困扰人。但乐观的人认为今天世界的竞争,已经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工业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凭借资金、规模优势,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像美国波音公司的高大厂房有几十米高、500米长,还有那么多高精尖的设备,一看就把你吓住了,穷的国家要赶上去太难了。现在,同样在美国你会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在居民汽车库里进行创新的年轻人成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世界首富。他们发家起步没有靠拼资本和现代化高大厂房及复杂庞大的精密仪器设备,而是靠知识、智慧、灵感、人才,就是每个人本身具备的很多东西。“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并没有说把发达国家的人造得聪明一点、发展中国家的人造得愚蠢一点,大家都很公平,都有机会创新。所以今天的竞争也许是最适合使落后的赶上先进的,我认为这是一个转变的机会,因为完全不依赖于资源,也不完全靠装备。搞创新有个辩证的说法:穷人有穷人的搞法,富人有富人的搞法,发展机遇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把握。我后面会举一些例子和各位探讨。从这样的说法中得出的结论是:融入创新全球化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最好机会,过去这个机会很难获得,现在抓住这个机会是转变观念的问题。人们之所以对全球化产生误解,就是因为没弄清楚形势的发展,没弄清楚人家讲什么、做什么,所以多参与全球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我再举个例子,你们注意,博鳌论坛的语气变了,过去对创新全球化持担忧和怀疑态度的多,现在已经在鼓励全球化、推动全球化,所以这件事情大家醒悟过来就可以了,这样一转变就会有所不同。

2.创新国家的具体实例

我将列举一些靠创新后来居上国家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经常讲世界的经济版图,这个版图在这20年有了创新全球化以后刷新了,重新排了队。如果我举美国、欧洲、日本的例子,大家可能会说人家本来就是发达国家,你废话一通没用。下面我们看一下芬兰、韩国和以色列如何成长为世界发展的明星,它们是在最难甚至不可能发展的地方创新产生的奇迹,也许更有说服力。

(1)芬兰的创新崛起

芬兰的面积为33.8145万平方公里,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太阳光照少,湖泊占国土面积的1/10,被誉为“千湖之国”,人口543万。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制造业,以木材、金属、工程、电信和电子工业为主。

芬兰的纬度接近北极,天气很冷,而且阳光很少,冬天几乎见不到太阳,过去靠卖木头起家。我们中国的树砍下来是一棵一棵地卖,而芬兰的木头品质很高,按公斤卖,当时一公斤4克朗。那时芬兰是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还可以,但并不是很富裕。然而芬兰现在已经是一个高度工业化、市场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是高收入的国家。芬兰崛起的秘密是走对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这几年大家看到芬兰在世界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上处于前列,有时排到第一。在全球创新竞争中,人口不到600万的芬兰敢于和世界上的大国较量,靠木材资源优势肯定不行,靠的是创新发展拼聪明才智的高技术产业。

芬兰有个公司叫诺基亚,做手机的。芬兰的通信产业以诺基亚为代表,非常发达,芬兰是号称互联网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机持有量最高的国家。诺基亚公司成为世界上很强的一个通信企业,仅靠在芬兰发展每人一部手机成不了大气候,它主要的力量不在本土,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相当大一部分在中国,制造业包括销售都在中国,靠的就是创新品牌。你要问诺基亚公司倒退到35年前是干什么的?它不是干这个的,它是做塑料制品的企业,做饭盒之类的产品。当时公司经营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要倒闭了,有人——包括政府——给公司出了个主意,建议它到高科技产业闯一闯。公司于是就选择了通信业,结果走出了这条路,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企业。据说诺基亚一年的销售收入占芬兰GDP的40%。那么芬兰就是靠这个公司闻名世界的吗?不是,芬兰人的创新意识非常强,芬兰还有一个Linux操作系统闻名世界。

Linux操作系统诞生于1991年10月5日。它的发明人林纳斯·托瓦兹是当时赫尔辛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Linux的诞生充满了偶然。托瓦兹经常要用到他的终端仿真器(Terminal Emulator)去访问大学主机上的新闻和邮件,为了方便读写和下载文件,他自己编写了磁盘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这些后来成了Linux第一个内核的雏形。当时,他年仅21岁。托瓦兹利用个人时间及器材创造出了这套当今全球最流行的、约占30%的市场份额的操作系统。这个事情是学生干的大事。传统观念中都觉得小国干不成大事,但是它们闯出来了。过去在工业经济中,像芬兰这样的小国,不可能影响世界,但是它们今天的影响力很强,靠的是创新,是聪明才智在全球创造的价值,谁对它有利它就和谁合作。今天我们的机会和机遇也在这里。

(2)韩国的创新精神

韩国地处朝鲜半岛南部。1950年朝鲜战争以前,朝鲜半岛南部是搞农业的,北部是搞工业的。它原来的基础并不好。朝鲜战争以后,韩国的人均GDP不到50美元,生活非常困难。韩国社会各界和政府转变了思路,开始搞工业。大家通过分析就会发现,朝鲜半岛南部区域不大,并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人口4700万,发展传统产业很难。在资源缺乏、国内空间狭窄的情况下,只能发展不依赖国内资源的外向型经济。通过不断地实践,他们选择了发展高科技产业。韩国现在相当大一部分高科技的产业在中国,它走出韩国的国门,靠自己的智慧来创造,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确实走了一条很成功的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美国,那个时候我们在那里进修,韩国人也在那里进修,结果他们回去支持三星等公司发展微电子芯片成功了。现在三星集团在世界信息产业的创新竞争中居于前列。三星集团取得今天的辉煌极不容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前后,三星集团经营不顺,每年亏几亿美元,连续七年不盈利;1998年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三星集团处于危机之中。我曾问三星集团在华的负责人,这么高风险的艰难决策,你们怎么下的决心?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源于他们董事长的创新意志和胆识。正是这些有创新全球化发展视野和自信心的人,在韩国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使韩国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成为亚洲少数几个进入创新国家行列的新型工业化国家。

韩国人认识到这个时代的机遇,迎上去奋斗了,他们经受了各种冲击的洗礼。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告急,韩国妇女把金银首饰拿出来卖,渡过难关,并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80亿美元的援助,使自己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摆脱了金融危机,现在又是好汉一条。

(3)以色列的创新奇迹

以色列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结合处,人口813万。全国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但是大约50%是沙漠,土地贫瘠、资源短缺。就在这样的地方,以色列发展成为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现代化的经济发达国家。以色列属于混合型经济,工业化程度较高,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高附加值农业、生化、电子、军工等的技术水平较高。以色列总体经济实力较强,竞争力居世界前列。这样的发展令人惊奇。更让人叫绝的是,它的农产品在全球市场创新中独树一帜,你能相信吗?

1992年,有一次我和以色列驻华科技参赞萨瑞格先生交流,我说中国农业发展效益低、困难很多,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讲“三农”问题。他说:“马先生,你弄错了,我认为农业是可以赚钱的,不是落后的,而是先进的、高效益的。”他就举以色列的例子,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小,又有一半是沙漠,气候环境也不利于发展农业。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立志发展市场化的高效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他们的技术创新路线:一是用人造小环境,在塑料大棚内种植蔬菜和水果,使农产品作物种植生长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二是发明滴灌节水新技术,解决了干旱缺水的问题。农产品竞争模式:一是利用季节差,欧洲市场冬天是蔬菜水果的淡季,农产品上市能卖个好价钱;二是提高产品品质,优质优价获取高附加值。我问他以色列是不是准备在全球建跨国公司生产和销售农产品?他回答说,他们是卖优良的种子,由买家自己种植和销售——以色列的种子是按粒卖的!

把不可能做到的事变成可能,以色列是个典型。以色列的创新事迹让全球羡慕,在全球的知名度很高。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所以从这件事情我们得出的启示是,有的国家虽然面积小、自然资源缺乏、人口少,但是它们的人口素质高、敢于创新,能够在全球化发展中找到机遇,强调企业创新就一定有机会翻身。在我和以色列参赞的谈话过程中,我说中国是大国,可能转变起来会很难。他说:“马先生,我和你开个玩笑,你们中国如果愿意租一部分地方——任何一部分地方,你们认为最差的地方也行——给我们以色列,我们就能把它变成世界第一。”我回顾这句话就是想告诉各位,你们是没想,你们要是想的话就可以。为什么以色列行你却不行?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的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改变面貌,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机遇要靠智慧,要不满足于现状,要去创新。

3.中国的重大创新战略抉择

正是基于对全球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在2006年提出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调企业创新,把它作为国家今后重大的战略抉择。这件事情为什么如此重要、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当时的国务委员、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说:“这是总结我国50多年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借鉴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做法,做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抉择。”把经验和教训并列,我个人理解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历经50多年的摸索我们才明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此前,我们国家的创新资源几乎80%—90%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几乎不创新。大概在2003年时,我们从集中调研中得知,就算是做创新的企业,仍有76%的没有做到。在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普遍认为“不搞创新等死,搞了创新找死”。大家一定会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靠什么使经济高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难道这个辉煌背后有什么问题吗?我想答案很多人都已知道,在这里用我个人的理解做个说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世界全球化大潮中,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支撑这个经济发展奇迹的是中国22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二。比如:

2009年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占15.6%,全球第二;

2009年水泥产量已经占世界总产量的60%;

2010年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

2010年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

2011年电解铝占世界总产量的40%,居世界第一;

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2%;

2011年彩电、手机、计算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8.8%、70.6%、90.6%和23.9%。

粗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重大成就背后隐含的问题。一是水泥、粗钢、煤炭、电解铝等大多数是粗放型生产,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表1-1是能源消耗的国际比较,从中可以看出,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与日本相近,但煤的消耗是日本的14倍,石油的消耗是日本的2倍。

表1-1 2009年中、日、美三国能源消耗比较

二是国际上常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表1-2是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表1-2 2008年中国人均就业者创造GDP(5855美元)国际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劳动生产率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少,都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低成本制造。例如,一台笔记本电脑价值万元,中国厂商仅获得几十元的利益;卖每一台电视机都要支付国外公司的知识产权费用。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国际经验看,是碰到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世界银行认为,经济体从低收入成长为中等收入的战略,像拼资源、高能耗和低端制造等,在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时不能重复使用,必须转型升级。而这些经济体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及复杂技术、社会和政治的挑战,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敢问从“中等收入陷阱”突围之路在何方?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表明,需要坚持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这方面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陈至立副委员长指出,我们还借鉴了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成功做法。实际上,它们成功经验中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融入创新全球化发展的大潮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由企业实现创新的价值。 A+5rKnd6v1nFZDBSjBOH5EWtzrG7A1N02MbpY6m83qzpQvP+Cholp6VTfyJPwC9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