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历史

一、国外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历史

(一)西方的特殊儿童心理研究

与许多学科一样,特殊儿童的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论灵魂》中精辟地阐述了味觉、听觉和视觉这三种感觉的功能。他认为,就生存需要的角度来看,视觉是最重要的,因为视觉障碍会限制人的劳动和生存能力。但从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盲人可能具备与视力正常者相同的智力水平,倒是先天聋人因为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影响智力,这才是最可怕的。亚里士多德做出上述比较性的判断是由于他把语言看成人得天独厚的天生能力,特别强调听觉与语言和智力之间的关系,把“听觉缺失和推理无能”看成是聋人的特征,并认为“他们与森林中的动物一样,是不可教育的”。正如他在《动物史》第九卷中所说的:“生下来就聋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哑巴;他们能够发出声音,但不能说话。”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仅从听力缺失就断定智力低下,片面地过分地强调听力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将语言发展和智力发展混为一谈是不合适的。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坚决反对上帝存在,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他指出如果能够给盲人以一定的教育,则盲人也可以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一思想为发展盲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盲人可以通过触觉和听觉来学习,且可以通过触觉来形成图形观念,他在《盲人书简》中提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怎样形成各种图形的观念的?我认为是他的身体的各种运动,他的手在若干地点的相继存在,一个在他的手指之间通过的物体的连续不断的感觉,使他得到方向的概念。如果他把手指顺着一根绷得很紧的线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直线的观念;如果他顺着一根松弛的线的弧度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曲线的概念。说得更一般一点,他是凭着那些反复取得的触觉经验,得到对于那些在不同的点上感受到的感觉的记忆的。他善于组合这些感觉或点,并从而形成图形。” 他认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不能凭视觉判别一个球形和一个立方体的。最后,他指出盲人也有超出正常人的优势,“天生盲人是以一种比我们更抽象的方式察知事物的;在那些纯粹思辨的问题中,也许比较不容易犯错误”

法国教育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在《爱弥尔》中直接讲到了盲人的触觉和聋人的触觉,讲明了通过训练会形成某种优势的可能性。关于盲人的触觉,他说:“我们知道盲人的触觉比我们的触觉正确而精致,因为他们缺少一种感觉,不得不应用触觉来补偿视觉的功用……我们在白昼虽强于盲人,但在黑夜时盲人倒可以做我们的向导了。如此说来,我们在一半时间之中也是盲人,所不同者在于真正的盲人永远知道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们却不敢在黑暗中去动作……我宁愿爱弥尔的眼生在他的手指头上,而不是生长在烛商的店铺里。” 关于聋人的触觉,他说:“受有训练的触觉既可代替视觉,为何不可在某种限度内代替听觉呢?因为发音体的震动也可以为触觉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经看或听,只由琴木的颤动和震动,便可知声音为尖锐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触觉曾受到分辨这些差别的训练。我们无疑能由手指而知琴所发的全部音调了。”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redrich Froebel, 1782—1852)从身心关系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身体的虚弱必然产生并决定心理上的娇嫩和脆弱”

美国教育家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 1874—1946)认为,智力的成熟与意志的成熟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异性,但更倾向于前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人接受外界刺激的多少。“毫无疑问,一个人在智力上不成熟,意志上也不会成熟,正如智力低下者也是意志低下者一样。较强的特征总是伴随着较强的意志,软弱的特征总是伴随着软弱的意志。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一个人智力有很大潜力,可能由于懒惰而无所作为,而一个迟钝的人,则可能成为坚强的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样板,这两方面的例子说明一个重要观点:低能者的某些部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外部刺激造成的。” “在正常条件下,很难认为人类意志方面的成熟同智力方面的成熟是一致的,意志方面的成熟涉及的是人类具有抵制原始快感的诱惑和抗拒原始痛苦与恐惧的能力。” 巴格莱认为存在两种毫无希望的不可避免的缺陷儿童。“有两种类型缺陷,即那些心理上永远不会成熟的人和那些意志上永远不会坚强的人。后者是假定的一组——也就是说,来自分类级别之下的‘没有希望者’。它可能属于意志力低下者,因为一直缺少恰如其分的刺激。在任何事件中,这组儿童都必须给予特殊对待。就像对待心理上有缺陷的孩子,目前在比较完善的学校体系中得到的那种特殊对待一样。”

从历史上来看,西方特殊儿童心理研究涉及盲、聋这类感官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身心关系以及感官缺陷与智力的关系,为后来特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苏联的特殊儿童心理研究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自彼得大帝在18世纪初提出对畸形动植物的研究以来,在近两个世纪里,俄国已经建立了具有本土特征的“缺陷学”理论。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谢切诺夫(Ivan Mikhaillovich Sechenov, 1829—1905)和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1849—1936)的反射学说、信息系统学说、神经过程可塑性学说、动力定型学说以及鲁利亚(Aleksandr Romanovich Luriya, 1902—1977)的神经心理学说等为苏联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这里,我们着重回顾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 1896—1934)对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

维果茨基尽管英年早逝,但对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留下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苏联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从1924—1935年的十多年间,维果茨基发表了56篇涉及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论文,涉及:① 儿童缺陷心理学和教育学;② 障碍儿教育原理;③ 重度残疾儿的教育;④ 自卑和超越;⑤ 智能缺陷;⑥ 教育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日本学者大井清吉、管田洋一郎,在1982年出版的《维果茨基障碍儿发展论集》一书中认为,维果茨基的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① 在社会关系中研究障碍儿童;② 提出了一次性障碍(生物器质性)和二次性障碍(社会性)原理;③ 强调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合;④ 主张尊重障碍儿童;⑤ 运用条件反射原理;⑥ 重视障碍儿童的科学鉴定与评估。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缺陷儿童异常发展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可变性。首先,他认为某一疾病后的缺陷不是孤立的,有可能导致智力缺陷和其他方面发展的偏常。其次,在缺陷的复杂结构中可划分出两种缺陷,如耳聋这种直接影响身心的第一性缺陷和由此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的语言缺陷。第一性缺陷要由医学来解决,第二性缺陷要由教育来施加影响,但当第二性缺陷离第一性缺陷越近时就越难于矫正和克服。再者,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儿童发展的生物过程和文化过程的分离,而正常儿童发展的典型特征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用衡量正常人的发展标准来衡量盲人、聋人和弱智人群的发展,但又应该认识到他们是人群中的特殊群体。换言之,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特殊的残疾人。一切身体上的缺陷不仅使他们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改变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社会教育,针对发展缺陷进行社会补偿,这是唯一有科学依据的途径。 维果茨基信心十足地认为,人类或早或晚将要战胜人类自身的盲、聋、弱智等发展障碍问题。

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续扶持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加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俄罗斯教育科学院设立的学术机构包括矫正教育学研究所,其中就涉及特殊儿童心理研究。

二、国内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历史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研究是伴随着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更多的是围绕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心理研究。最早撰文阐述特殊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1892—1982)先生,他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陈鹤琴曾指出,耳聋儿童的心理发展一般都落后于正常儿童,而且聋发生的时间和聋教育的方法对于聋儿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陈鹤琴最早对低能儿童的概念作出了科学的界定,他认为,低能儿童是一个由遗传或生命早期的不同原因而引起的心理缺陷的儿童,其智商在70以下,心理年龄不能超过12岁,其对自身及周围的事务无法以寻常的审慎来处理,因此,他只能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之中,且不能跟常态的友伴在同等的条件之下竞争,通常所说的白痴、无能、下愚都归属于低能之中。陈鹤琴认为低能儿童具有许多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特殊心理,因此在诊断一个儿童是不是低能时,必须对儿童作全面深入的了解。 陈鹤琴先生关于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启动了我国特殊儿童心理与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指导了当时特殊教育的实践。但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某些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主张也有一些不妥之处。比如说他认为特殊儿童绝对应当与普通儿童隔离开来,让各类特殊儿童寄宿在封闭的特殊教育机构中接受特殊教育,这一观点当然不符合现代融合教育的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一度处于停顿状态。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才逐渐得到了重视。朴永馨先生1983年翻译出版鲁宾什坦的《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 将苏联有关的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介绍到国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的相关研究。近30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陆续出版有关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研究的教材,如《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特别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曾于1999年至2000年组织编写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三本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课教科书(试用):《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 《聋童心理学》 《盲童心理学》 ,为后来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是在心理学系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华东师范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内首先在心理学系创设特殊教育专业,主要聚焦于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三是一种由相关学科人员组成的特殊儿童心理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他们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聚焦于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 9wRLGrF2TszpWpckqEIt9xY9s6W0s7IJ5w+nltw1x8F0Tsl8575/OMpJqtqrlg/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