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大为何拒绝“索奖状元”?

近来,关于北大拒绝索要巨额奖金“状元”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各方评论不断。舆论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赞同者有之,质疑之声不少,当然也不乏持中之论。应当说,这些争论体现了我们对于当下的招生考试制度、教育乃至时代的思考和认识。若干年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一事件,当可以读出更多的意味。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发生在2013年夏季的一件或许可以被称为“新闻”的事件而已,但实际上,从中我们必须回答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考试也好,招生也好,都只是教育的环节、阶段和手段,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每个人都愿意上大学,希望上好的大学,但升学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意义。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应当是教育工作者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发掘孩子自身的潜力与智慧,增加他(她)们对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知,使他(她)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将一块块璞玉雕琢成器。知识的传授只是其中一个非常有限的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她)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事实上,一个人日后成就的大小,主要不取决于知识——知识可以随时获得,而且在不断变化——而取决于爱、梦想、信念、勇气等等更为基本的观念,取决于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失败、委屈甚至是诱惑时的立场和态度,取决于一个人的视野、胸襟、格局和底线。这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揭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把“道”的传授放在首位的根本原因——得不了“道”,即使得到了再多的“器”也没有意义。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正在悄悄丧失这些宝贵的东西。知识知识,学校教育教给学生的只有“知”,却既没有远见,也没有卓“识”。当其他民族正在殚精竭虑研究未来的时候,我们却往往连脚下的路都看不清楚。

我们无意对招生过程中的任何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我们只是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良知、责任和诚信。这是北大精神和北大文化带给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作为大学,应当也有义务向社会和公众传递。有评论认为,这未免有些“小题大做”。在市场经济时代,学生和大学是平等的“契约关系”。世界各国大学都向学生提供了价值不菲的奖学金,学生也可以向大学申请奖学金,平等交易,你情我愿,又有何不妥呢?这个观点在逻辑上没有错,但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却可能产生似是而非的误读。

这个问题的要害在于,中国具有和世界各国完全不同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统一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和单纯依赖高考分数集中录取。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行如此大规模的考试和录取,牵动千家万户的神经和利益。在美国,虽然也有民间机构组织SAT和ACT一类的考试,但成绩并不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甚至在决定大学录取与否的诸多因素中影响因子并不高。每一所大学都会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以及校园文化特点等制定独具特色、各自不同的人才选拔标准。符合哈佛要求的,不一定适合耶鲁,也不一定满足斯坦福的需求。也就是说,每一所大学对学生的认同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虽然大学设立了吸引优秀学生的奖学金,但并不会导致学生用分数来和金钱进行交易。世界上没有哪所世界一流大学通过设立巨额奖学金去吸引所谓的“状元”,他们吸引的是适合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即使是“状元”,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招生录取标准,一样会遭到拒绝。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曾拒绝了不止一个SAT满分的学生。2010年,北京市理科“状元”申请11所美国大学被拒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实际上,美国大学设立奖学金的目的千差万别,许多世界一流大学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生源的多样化,用来帮助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奖学金的数额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为限,单纯依赖高额奖学金吸引学生的情况极为罕见。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哈佛大学,它提供全额奖学金的依据是家庭年收入在6.5万美元以下,家境富裕的学生则被排斥在奖学金之外,因此也被称为“劫富济贫”式奖学金。美国是一个视交易为当然的社会,但在教育的问题上,也不屑于单纯依赖金钱进行交换。

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由于所有高校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是高考分数,也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历史传统、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特色等制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选拔标准,因此,高考分数成了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仅高校这样看,社会也同样这样认为,由此,“高考状元”和录取分数线也就相应成为评价一所高校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高校招收的“状元”越多,录取分数线越高,似乎就向社会证明了你的实力越强。反之,似乎就证明了你的质量低下。为了争取到分数尽可能高的生源,高校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当然也包括提供巨额奖金——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千方百计诱导学生来报考。这和美国大学提供奖学金,学生申请奖学金的背景完全不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情况随着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而更加趋于恶化。在估分填报志愿的情况下,因为考生和高校谁都不知道盖子揭开后具体明确的分数,这个问题并不严重:高校没有用奖学金争取“状元”的动力——成本和收益不匹配,万一赌错了可能血本无归;“状元”们也没有凭借高考分数索要奖学金的资本——天知道你最后是不是“状元”,客观上抑制了这种行为。但在知分填报志愿的情况下,因为学生的分数已经明确,在分数崇拜的社会舆论驱动下,“状元”及其分数已经成为高校招生市场竞拍中明确的标的物。这时候,高校设立巨额奖金(远远超过学生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奖学金),学生申请巨额奖金,就不再只是简单的双向选择,你情我愿,而是带有强烈的用分数去交换金钱的烙印,高校招生因此被异化为市场交易行为。这一点显然为害巨大。理论上,学生可以在任何高校之间进行谈判,坐看高校为自己竞价。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学生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用高考分数去交换金钱,甚至在中考阶段就通过这种方式在各个中学之间游移。我们之所以不赞成为学生提供超过他们学习、生活之必要费用的巨额奖学金,这个问题之所以会涉及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原因也正在于此。

关于学生用高考分数交换金钱的危害,有关评论已经很多,例如,将“唯分数论”推向极致,等等,我都同意。诚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也许很多人已经把和金钱之间的交换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和金钱进行“平等契约式的交换”。比如,权力就不可以,因此法律和道德禁止行贿和受贿;身体就不可以,因此法律和道德禁止卖淫嫖娼;生命和尊严就不可以,因此法律和道德禁止奴隶买卖。如果一个社会认为权力、身体、生命和尊严也可以和金钱进行“你情我愿”的平等交换,那么,这个社会将会陷入非常危险的“笑贫不笑娼”境地。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也仍然有两个领域是不应当和金钱进行交换的: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这两个领域都要求从业者必须超越金钱,从良心出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将其作为具有使命感的事业而非仅仅是谋生的职业。我的观点很明确:教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少在招生入学这一门槛上,不能让学生与金钱、市场、交易这些东西离得太近。市场不是万能的,科学和学术更需要大批具有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人才。即使其他一切都可以与货币交换了,教育、理想、科学使命感、创新的兴趣等等,这些值得人类永久珍视的价值还是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更为重要的是,交换会形成习惯。如果在上大学的问题上,学生将交换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当他们日后面对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难免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能够进入北大的学生,日后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至少会掌握重要的社会资源。当他们面对诱惑的时候,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吗?我们希望,在学生迈入北大校门之前,就明白无误地让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交换的;教他们可以用最高价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绝不可出卖良心和灵魂;使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哪怕是人人予以否认。

在我上学的时候,虽然社会上也关注高考分数和“状元”,但远没有现在严重。应当说,现在的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我们那时候大得多。物质生活虽然极大丰富了,但在面对考试和升学这个问题上却更加可怜。当发达国家的家庭正在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孩子的天性、健康、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时候,全中国的家庭正在团结起来,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不快乐、更加不健康,也更加没有创造力。这种不正常的局面正在悄无声息地扼杀我们民族的未来。为了不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接受那么多无意义的重复性训练,北大下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既然下了决心,就会“不计利害,只问是非”,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我们的力量有限,需要得到其他高校、媒体、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在今年向媒体提供的新闻通稿中,我们列举了一些考入北大的优秀学生。其实,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区分谁是“状元”而谁不是,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谁是“状元”(完整版可参见新浪教育的全文报道)——我们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捧“状元”的时候捧上天,杀“状元”的时候提也不能提。“状元”里有我们拒绝的,也有适合我们培养的,但某个媒体的记者却非常“敏感”“细心”地把其中的“状元”一个一个地挑出来,似乎以此证明北大出尔反尔。其实,她可能不了解列举法和穷举法的区别,也大可不必这样做。这种做法并不能使我们的世界和教育变得更加美好。我们每个人都有孩子。孩子都要上学。在教育的问题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2013年7月26日深夜初稿于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
2013年9月5日定稿于北大老化学楼 KfC+y1NwT3qWNKD2Ih1gLJbudjCE8T4NaBApMLaxRsbNUGR4Yn2jftKeQDxgIq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