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李 浩

王伟博士的《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一书即将梓行,问序于我,因为本书是他博士论文的修改稿,我曾忝为他论文的指导老师,与作者和论文都有些“连带”关系,故乐于作些绍介。

上世纪90年代,我随霍松林先生读书,当时苦于学位论文选题无新意,于是避熟就生,从“地域—家族”的视角入手,选取《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为题,后来又南下沪上随王水照先生做博士后研究,提交了《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的报告,一眨眼十多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我当时剑走偏锋,有关“地域—家族”的研究也未成风气,更没有后来这样持续的热闹。没料到歪打正着,竟然撞上了这一20世纪学术的大潮流。回想起来,感慨良多。故后来自己指导学生时,也有意识引导更年轻的学人朝这个领域走。其中随我读书且受到我“忽悠”者,王伟选京兆韦氏,邰三亲选河东裴氏,高淑君选江南陆氏,和谈选辽金时期的耶律氏,还有一位硕士选了东平吕氏。他们分别就相关家族个案进行了较细致的爬梳,也有自己的新开拓。

我一直以为,进行中国古代家族或士族研究,选择隋唐时期有很多先天不足,衡之以标准,隋唐士族没有魏晋南北朝士族典型,又缺乏明清及近代家族丰富的谱录资料。前人之所以措笔较少是有具体原因的。至于家族与文学的因缘关系,更让人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文学史研究毕竟首先是一种史学研究,胡适先生讲:“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应该成为我们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守则。在学术研究上,后学者亦如拓荒者,肥美膏腴之地已被先一轮圈地者圈走,他们只能在贫瘠不毛的边疆垦荒。好在他们踏实肯干,又富春秋,假以时日,经之营之,也一定能将学术的南泥湾变成塞上好江南的。

王伟此书共11章,文后还有4个附录。全篇以唐代京兆韦氏为中心,梳理其家族文学发展的脉络,探讨社会、历史、地域、学术思潮对家族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后在家族文学本位的基础上,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重新审视唐代文学史,作者还提出“层累式”的家族文化建构说,强调具有整合色彩的家族文化观。通过韦氏家族文学个案的具体解剖,来推助中古文学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古代地域文学研究也具有场景复原和文化再现的作用。

另有一事也很有意思,时下媒体热议家教与家风,跟进者甚多。殊不知这是家族研究的基本套路,古人的高见就不必说了,我在《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一书中已立专章讨论关中士族教育,还特意用一节篇幅谈家教,引用钱穆先生的名文和陈寅恪先生的名言,并进行引申发挥。王伟书中也辟出一章研究韦氏的家学与家风。于当代社会祭出家教家风来挽救世道人心,不禁让人感慨系之。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欠缺,如对韦氏家族个案叙述较详,但如何突破固有的家族文学言说模式,创新家族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尚需不断努力。又如研究基本停留在整个家族和个别成员,对家族房支内的文化文学活动仍有待进一步的开掘和梳理。

王伟博士正当学术研究的盛年,在本书之前已刊印了博士后出站报告《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模糊的学术面孔逐渐清晰起来。希望他能以此为契机,在学术目标上追求“第一义”,既能“照着讲”,又能“接着讲”,既有国际视野,又能本土创新。

中古以降,文运南迁,故关陕地域日渐沉寂,本土人物稀疏。但宋明以迄民国时期仍有张载、韩世忠、康海、李梦阳、冯从吾、李二曲、李因笃、刘古愚、于右任、吴宓、张际鸾等乡前贤,或以德行,或以义勇,或以忠烈,或以艺文,或以技能,彪炳史册,为这一方水土争了不少体面。“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新世纪以来,枢机重启,希望王伟这一代年青的陕籍学人,不仅与时俱进,更能抗志希古,能在故籍神皋中书写出自己的名山事业,始无愧于河岳英灵。我虽逐渐衰朽,但正如锋焘兄所谓,也愿侧身道旁为年轻的选手们做啦啦队。

2014年4月30日草成 wDhreoi1JEtqgPO6Oijy9TjIid5kNpPd2xxP3Zlr1RqG11HjLXDiSHs/SaPgzt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