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古罗马帝国逐日衰落,帝国内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沉重的军事负担、激烈的权力斗争、经济发展的衰微等都在逐渐掏空这个一直在寻求扩张之路的帝国。同时,北方的蛮族部落也一直未曾停止对于古罗马帝国的攻击和骚扰。内忧外患之下,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彻底灭亡,曾经的古罗马帝国最终土崩瓦解,在历史上正式降下了帷幕。
攻击古罗马的蛮族部落以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为主,他们在古罗马留下的废墟上启动了自身文化和历史的发展之路。他们散乱而原始的蛮族部落经过不断融合、分裂和重组,逐步形成了领主制的小王国,这些小王国又不断整合,最终形成了现代欧洲的最初版图。欧洲在社会性质上也从原始部落时期发展到封建领主时期,最后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用了将近1200年,史称“中世纪”。
由于这一时期基督教教会逐渐占据社会高位,对社会成员存在严重的思想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中世纪也常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但是,这种评价并不公允。中世纪不是完全的“黑暗”,更不是毫无成就。从欧洲社会发展的角度说,中世纪打破了古希腊和古罗马较为单一的社会格局,促成了多民族社会格局的现代欧洲版图。从世界文化的角度说,中世纪更是形成了大规模的多元文化的整合。
首先是不同蛮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以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为主的蛮族部落,本是不同的文化族群,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习俗和族群制度,但在漫长的重组整合中,彼此的语言、文化和习俗都发生了大面积的互相融合。这种融合为欧洲现代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基督教文化与蛮族文化的融合。在蛮族入侵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主流文化的敌视,而对于古罗马后期崛起的基督教则表现出很大的接受度,并由此逐渐走向信仰统一。在中世纪,从古老的英雄史诗到流行的骑士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宗教色彩,这就是基督教文化渗透到蛮族文化中的结果。
再次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与蛮族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融合。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在中世纪被彻底摧毁且湮没了,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在中世纪不但没有湮没,反而得到了传承。蛮族入侵以后,的确损毁了许多古代文化,但是由于蛮族部落特别是日耳曼人长期与罗马人比邻而居,古罗马的历代皇帝都无法控制日耳曼人,只能把他们视为同盟。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二者在文化上的融合在古罗马灭亡之前就已经发生,很多日耳曼部落早已经相当罗马化了。这就是我们在很多蛮族的英雄史诗和谣曲中能够看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英雄史诗的影子的重要原因。至于基督教会,虽然一度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视为“禁区”,但幸存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典籍大多保留在基督教会的修道院之中。僧侣们在编撰宗教故事和圣诗圣歌时,采用了大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资源。古希腊哲学更是一开始就被吸纳到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之中。比如,柏拉图的灵肉二元论、斯多葛哲学对于内心力量和内心价值的强调,都成为基督教的理论支撑。
最后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说,基督教本身就是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来自西亚的希伯来文化与古罗马思想观念融合的结果。由于基督教被分割成了东西罗马教廷,位于君士坦丁堡的东方基督教中心拜占庭教廷处在东西方交汇之处,其宗教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内容,而宗教上的来往让拜占庭的东方内容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欧洲本土文化的形成。罗马教廷发动的十字军东征,更是加深了这种东西文化的交融,把很多东方文化传播到欧洲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