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古希腊文学

一、人本立场的众神想象与祖先崇拜:古希腊神话

古希腊神话并不是一个固定且独立的文本,它只是一个口头流传的故事体系。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氏族部落开始,希腊人开始讲述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以口头的方式代代流传、补充和发展,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支派脉系,故事细节甚至神的名称、职责、事迹,以及各种神际和人际关系都并不统一。这是集体口头创作所不可避免的特点。这个庞杂的故事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口口相传,被后来的《荷马史诗》《神谱》、诗歌、戏剧和哲学著作使用和记录,从而保留下来。目前通行的希腊神话故事合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著作中零散的记录整理出来的。

古希腊神话故事体系虽然庞杂散乱,但相比于很多民族的原始神话,它依然具有高度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可从三个方面考察:

(一)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形成了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

古希腊神话是一个关于神的家族的故事体系,这种家族血脉关系成为庞大的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基础。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古希腊神话的故事主体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前者讲述拥有纯正血统的群神故事,后者讲述的是神与人类所生的、拥有半神血统的人类故事。从神话起源而言,前者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后者起源于人类对于祖先的崇拜。

神的故事大多跟自然现象有关,是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或是对于自然力量的人格化处理。比如,混沌神卡俄斯和大地母亲盖亚的系列传说,是对于天地起源的解释;盖亚所生的十二提坦神的系列传说,是对于自然万物起源的解释,包括对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起源的解释,提坦神的下一代普罗米修斯被认为是造人神;同样是提坦神下一代的宙斯所代表的奥林匹斯主神体系,也是对自然现象起源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希腊人对于人类自身生活的高度关注和兴趣,他们对于自然的猜想和关注更多地集中在那些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上。他们所传说的众神,也往往是对于那些不可预知的自然或偶然因素的人格化处理。比如,农业女神得墨忒尔、商业之神赫尔墨斯、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地狱之神哈德斯、爱神阿佛洛狄忒、战神阿瑞斯、智慧女神雅典娜、文艺之神阿波罗等。对于这些神的崇拜,寄托着人类对于耕种、贸易、狩猎、工艺制作等劳动生活之中那些不可预知的自然因素的恐惧和祈福,也寄托着人类对于死亡、生命、爱情、智慧、才华等不可预知的偶然和天然因素的恐惧和祈福。因此,这些神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对于自然界的掌控上,也表现在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掌控上。

至于英雄传说,则寄托着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想象和崇拜。希腊人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理解是比较全面的,既包括天生的肉体力量,也包括智慧和意志力,甚至后天学习的技艺。在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系列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十二大功”,即十二件普通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手撕巨狮、驯服疯牛、制服冥王的三首犬,靠的是惊人的肉体力量;杀死九头蛇、一天打扫完三千头牛的牛棚,靠的是智慧;追赶牝鹿,靠的是耐力和意志力;而射杀怪鸟、夺取女人国国王的腰带,靠的则是射击和搏杀技艺。在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传说所承载的大部分是对于人类力量的这种全方位的理解、想象和向往。

(二)以社会发展脉络为背景的叙事线索,呈现为旧神谱和新神谱两个部分

古希腊神话以宙斯成为统治者这一事件为界,可分为旧神谱和新神谱两个部分。

旧神谱讲述宙斯祖辈的故事,比如混沌神卡俄斯、地母盖亚、十二提坦神。旧神谱有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盖亚支持自己的儿子克洛诺斯与他的父亲乌拉诺斯争斗,最终取胜;下一代的瑞亚也支持自己的儿子宙斯与他的父亲克洛诺斯争斗,最终取胜。在权力传递的过程中,母亲的支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迹象。但是,母亲们所选择的权力承接者都是男性,这又体现出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过程。

新神谱讲述的是宙斯时代奥林匹斯十二主神的故事,是由宙斯和他的妻儿手足构成的血亲大家庭,这是比较明显的“父权制”社会的体现。但是,在这个大家庭中,“父权”并没有被绝对权威化。一方面,众神各司其职,遇到需要决策的问题,常需召开会议进行商议和表决,宙斯在很多情况下都没有独自决策的权力。另一方面,女神的地位相当高,无论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或是爱神阿佛洛狄忒,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赫拉,她的嫉妒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对于宙斯的牵制和抗衡表现。有意思的是,这种嫉妒并没有降低她的声望。作为母亲,赫拉甚至比宙斯得到子女们更多的拥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古希腊的现实社会状况。

(三)“神人同形同性”的形象模式,体现出对于人性的探索和对于命运的关注

古希腊神话在对神的塑造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神人同形同性”。与很多民族突出神的形体的动物化不同,古希腊神话的神不但具有跟人类一样的肉体形状,而且具有跟人类一样的七情六欲。这种高度的“类人化”处理,体现出的是古希腊文化中对于人性、人欲的关注和认可,奠定了古希腊原欲文化和生命狂欢精神的基础。

(1)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大多不完美,并不具备道德范本的意义。例如,宙斯好色,赫拉善妒,雅典娜孤僻,阿佛洛狄忒滥情……一方面,他们大多任性、自负,跟人类一样呈现出种种天性局限,是有“神力”却无“神性”的神。另一方面,他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鲜明个性。比如,同为宙斯的子女,女神们各不相同,雅典娜孤傲,阿佛洛狄忒妩媚,阿尔忒弥斯清高;男神们也各具特点,阿波罗阳光,阿瑞斯嗜血,赫淮斯托斯忠厚,赫尔墨斯顽皮。这种以人性为范本对神的塑造,折射出古希腊人直面真实人性的精神,以及对于个性差异的认可和尊重,也体现出古希腊人对于人性复杂性的认知和探索的兴趣。

(2)古希腊神话探索人类的精神苦难。例如,坦塔罗斯因为得罪宙斯和众神而被严惩:水在他颌下却喝不到,果近在手边却够不着,巨石悬于头顶,时时刻刻忍受无形的威胁。这种面对所欲却难以企及、面对所惧却无所逃避的痛苦,是人类所遭受的精神煎熬的体现。又如,受到宙斯惩罚的西绪福斯每日推巨石上山,夜晚巨石会自行滚下,这种徒劳的绝望也是人类精神苦难的普遍感受。

(3)有些神话也表达成长的艰难和选择的困惑。在立下十二大功的赫拉克勒斯的成长中,充斥着莽撞、迷惑,他需要在不断的犯错、沮丧、挫败甚至精神崩溃中逐渐成长。他的悲剧的根源,大多在于内心的迷茫和不知如何选择的痛苦。这也正是人类生存的真实体验。

(4)有些神话折射出人类社会中的矛盾。例如,创造人类的第二代提坦神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火,遭到宙斯惩罚,被绑在高加索山上忍受无穷无尽的肉体折磨;伊娥被赫拉嫉妒,宙斯无奈将其变身为牛,使得她口不能言,流离失所。这些神话都折射出强权控制之下的生存痛苦。

(5)在一些神话中,我们还看到面对宿命和磨难坚韧生存的精神。例如,俄狄浦斯为了不让“杀父娶母”的宿命发生,一再逃避和反抗,但最终难逃宿命。这既是古希腊人宿命观点的表现,也体现了古希腊人面对既定结果仍要持续抗争的生存态度。又如,潘多拉因为好奇打开了放着众神诅咒的魔盒,瘟疫、疾病等众多灾难成为人类难逃的宿命。但是,神话中又说,无论灾难有多少,在魔盒的最底层都有雅典娜安放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希望”。

在世界各地的远古神话中,很少有神话能够像古希腊神话这样,蕴含如此丰富的社会和人生命题,表现出如此旺盛的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探索欲望。这不但使得古希腊神话拥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也奠定了欧美文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原则,并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叙事原型和思维母题。古希腊神话的确是远古神话中最为令人惊诧的叙事现象之一。

二、个人意识的萌发与痛苦:《荷马史诗》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在小亚细亚一带发生了特洛伊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关于这场战争的传说以民间短歌的方式口头流传。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据说有一位小亚细亚的盲眼游吟诗人整理了这些短歌,并继续以口头吟唱的方式在民间流传,这就是《荷马史诗》。可见,《荷马史诗》并非书面作品,也非个人创作,而与古希腊神话一样,是集体创作的文学奇迹。

《荷马史诗》一直以口头文学的方式流传。公元前6世纪左右,雅典城邦组织学者对《荷马史诗》进行文字记录和整理;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经过亚历山大时期的学者编撰和修订,形成了目前可见的文字版本。

《荷马史诗》上部为《伊利亚特》,叙述在特洛伊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的战场经历是主要线索;下部为《奥德赛》,叙述战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寻找归家之路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均以人神共存的神话维度作为叙事空间,以“希腊人”“特洛伊人”“众神”三大群体为描写对象,讲述他们在面对荣辱冲突、战事纠纷、生离死别等处境时所表现出的情绪、行为和抉择,从中透露出古希腊时期的荣誉观念、价值理解、情感方式、生命态度以及命运思索。

(一)《伊利亚特》

在故事开始时,特洛伊战争已经进行了九年多。希腊联军俘获了一位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并把她作为战利品分给了首领阿伽门农。老祭司带着赎礼索要女儿,被阿伽门农无情拒绝,于是到神庙中向阿波罗一番抱怨。阿波罗闻言大怒,给希腊阵营下了九天箭雨。年轻的希腊将领阿基里斯逼迫阿伽门农归还祭司之女以平息神怒。阿伽门农认为阿基里斯冒犯了自己的权威,于是夺走了他的女伴以示惩罚。阿基里斯盛怒之下退出战场,导致希腊联军节节败退。虽然阿伽门农带着悔意屡次求和,希腊联军也陷于可能全军覆没的境地,盛怒不息的阿基里斯依然拒绝出战。

无奈之下,阿基里斯的挚友帕特洛克勒斯假扮阿基里斯出战,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杀死。陷入巨大悲痛的阿基里斯这才放弃报复阿伽门农,决意为帕特洛克勒斯复仇。他杀死了赫克托耳,并羞辱赫克托耳的遗体,却依然深陷痛苦和愤怒之中,无法自拔。赫克托耳的父亲、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为了要回儿子的遗体,深夜潜入希腊阵营面见阿基里斯。经过交谈,二人达成谅解。老国王带回赫克托耳的遗体,给赫克托耳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的故事也到此为止。

《伊利亚特》的叙事结构是按照“阿基里斯的愤怒”来安排的,理解“阿基里斯的愤怒”是理解这部作品的关键。阿基里斯的盛怒来自与阿伽门农发生的激烈争执,他们的争执并非因女人而起的情感纷争(女人不过是战利品的一种),而是因被夺去战利品导致个人荣誉受损。在古希腊人的概念里,一个男人不能保护自己的战利品,就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也无法得到神的庇护。为了维护自己的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阿基里斯才会不惜一切惩罚阿伽门农,甚至让整个希腊联军付出代价。“阿基里斯的愤怒”透露出的是古希腊人对于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的高度看重。

在《伊利亚特》中,不但人类高度看重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众神也是如此。雅典娜和赫拉阻止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火并,反对宙斯提出的希腊和特洛伊议和的建议,目的就是要置特洛伊于死地。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把写着“献给最美女神”的金苹果给了爱神阿佛洛狄忒,让雅典娜和赫拉蒙羞。两位蒙羞的女神在战争中的立场,正是为了维护她们自己的个人荣誉。

“阿基里斯的愤怒”体现的是其对于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的高度维护。因此,虽然阿基里斯的行为伤害了集体的利益,他却并未因此失去他人的尊重。作为《伊利亚特》的核心人物,阿基里斯是一个带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他的个体本位的思维方式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后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能可贵的是,《伊利亚特》还蕴含着对于这种个人意识的反思。过于膨胀的个人意识对于族群和集体会造成损害,更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无视。阿基里斯最大的缺点就是目中无人,缺乏悲悯心和同情力。他对自身的不幸十分敏感,但对他人的不幸缺少感知。这让他在个人荣誉受损之后,陷入自我愤怒而不可自拔,以致目睹部族战友的死亡而无动于衷,面对赫克托耳临终前的哀求显得冷酷无情。最重要的是,这也导致他郁郁不平,就算杀了赫克托耳,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的处境。

相比之下,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拥有旺盛的他人意识、超强的悲悯能力和同情能力。也正是在特洛伊老国王把赫克托耳的精神传递给阿基里斯之后,阿基里斯才获得了他人角度,看到了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懂得了理解和尊重对手。这样的阿基里斯才有可能与特洛伊老国王化敌为友,拥有了怜悯和同情的能力,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二)《奥德赛》

攻破特洛伊城以后,希腊联军的头领们把战利品装满战船,各自踏上返家的路程。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带领他的部下,在海上遭遇连绵不绝的阻碍和磨难,返家之路走了整整十年。《奥德赛》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奥德修斯这十年海上漂泊和历险的经历。

与《伊利亚特》一脉贯通的,是《奥德赛》对于个人意识的讲述和赞颂。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遭遇各种巨大的挫折和艰难,也遭遇各种沉沦和诱惑,甚至还有对于家中妻子的怀疑和恐惧,但他从未动摇过回家的意志。支撑他不惜一切返回故土的,正是维护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的强烈愿望。与《伊利亚特》中传达的理念一样,一个有能力维护个人荣誉和私有财产的男人,才是有价值的男人,才是能够得到众人尊敬和众神庇护的男人。这是奥德修斯经历千辛万苦也要返回故土收回王国和王位的内在动力。“回家”能够作为一种英雄业绩来传颂,是因为这其中不仅事关一个男人的个人利益和私有财产,更关乎一个男人和一个国王的个人荣誉。在这种理念传达上,《奥德赛》与《伊利亚特》并无不同。当然,《奥德赛》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伊利亚特》的背景是战场,以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主,《奥德赛》的背景主要是茫茫无际的大海,以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为主,传达的是人类对抗自然的理想。在《奥德赛》中,自然界的威力主要通过“神”与“怪”的形象来表现,比如独眼巨人、女妖、女巫、仙女、海怪,以及波塞冬、阿波罗等众神的形象。这些来自自然界的威力有些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比如吃掉奥德修斯诸多同伴的独眼巨人;有些迷乱人的理性,比如让人精神混乱的塞壬女妖的歌声;有些则激发人的惰性,毁灭人的意志,比如令人不思前行的忘忧果、令人沉溺于温柔乡的仙女卡吕普索;有些则用暴力制造前进的阻力,比如击沉船只的阿波罗、打碎海船的波塞冬。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表达了对于大自然力量的复杂感受,既有恐惧和卑微感,也有与之抗衡的野心和欲望。

其次,《奥德赛》对于“人的力量”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在《伊利亚特》中,“人的力量”主要体现为阿基里斯所代表的、以“战斗力”为核心的肉体搏杀力量。在《奥德赛》中,虽然肉体搏杀力量依然重要,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奥德修斯使用的却是智慧和意志的力量。比如,奥德修斯战胜独眼巨人,依靠的就是智慧而非肉体搏杀。他用灌醉巨人的方法,刺瞎巨人的双眼;又用把同伴们藏在羊肚子底下的计策,帮助大家逃出巨人的洞穴。对付塞壬女妖迷惑心性的歌声,他同样使用的是智慧而非厮杀的蛮力。他用蜡堵住同伴的耳朵,又让同伴把自己捆在桅杆上。这样,同伴们听不到歌声,自己就算发疯也没有行动的自由。于是,听见的和听不见的都顺利地躲过了塞壬女妖的歌声陷阱。

奥德修斯所体现的人类自身的意志力也格外引人注目。虽然他智勇双全,但依然有些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难以承受。比如,他带领同伴历尽千难万险,却遭遇瑟西女巫,把他的同伴全部变成了猪;在风神的帮助下,他曾一度接近希腊海岸,但因为同伴们的愚蠢和贪婪,瞬间又被逆风吹回了遥远的风神岛;更大的打击是,当他在雅典娜的帮助下第二次接近希腊海岸时,却被波塞冬砸碎海船……这些都是毁灭性的精神打击,而且都来自他无法抗衡的因素。奥德修斯能够承受这些打击,没有就此崩溃,凭借的正是人类特有的坚韧的意志力。

不只是奥德修斯,《奥德赛》中其他值得尊敬的人物,也大多靠智慧和意志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赢得人们的尊重。比如,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珀,在丈夫离家的二十年在深宫孤立无援,身边围绕着大群入侵王宫的所谓求婚者,唯一的儿子却怀疑她对于奥德修斯的忠诚。帕涅罗珀依靠智慧与求婚者周旋,依靠意志力等待了漫长的二十年。再如,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同样靠血缘亲情赋予他的意志力,孤身一人踏上寻找父亲的征程。在《奥德赛》的人物系列中,对于人类意志力的表现比对于家庭亲情的表现要更为动人。这种对于“人的力量”的理解和展示,也让《奥德赛》拥有了令人敬服的思想厚度。

对于古希腊社会家庭关系和社会性质的呈现,也是《奥德赛》的重要价值之一。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是维系整个家庭关系和王国关系的核心因素。当奥德修斯用维护个人利益和个人财产的方式来获得荣誉时,他的家人和仆从则需要用对他的忠诚度来获得荣誉。他的妻子帕涅罗珀、他的儿子忒勒玛科斯、他的仆人佣妇,皆是如此。而不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们,则会失去他人的尊重,甚至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与求婚者们鬼混的宫女们最终被冷酷地成排绞死。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出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三、对命运的兴趣与对社会的反思:古希腊戏剧

祭奠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初民的重要活动,这些活动逐渐发展为以合唱和对话为主的歌舞表演。公元前6世纪之后,这些表演常常以比赛的方式进行,参赛的诗人通过申请得到分配的歌队,由歌队表演诗人创作的故事。虽然古希腊戏剧的形式十分简单,但是其思想价值却不容忽视。古希腊戏剧聚焦于人的生存问题,对人的命运有着旺盛的探索和思考兴趣,它们不但思索人类命运的秘密,也思考人类生存的态度。这种对于人自身的高度关注,使得古希腊戏剧拥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哲学深度。

(一)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戏剧的格局一般包括:开场、进场歌和诸场次。戏剧表演中,扮演角色的演员只有1—3个,通过换戴面具,串演所有角色。相比之下,歌队的分量很重,通过合唱讲述故事,对剧中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并与扮演角色的演员展开互动。这些特点都与今天的戏剧颇为不同。古希腊悲剧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中世纪时佚失了,现存的悲剧主要有 埃斯库罗斯 (前525—前456)、 索福克勒斯 (约前496—前406)和 欧里庇得斯 (前480—前406)创作的作品,共三十多部。

埃斯库罗斯是第一个使用三联剧(又称“三部曲”)的悲剧诗人。在他之前,古希腊悲剧中只有一个演员和歌队共同演出,他打破传统,增加了第二个演员。据称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多达八九十部,多次在悲剧竞赛中获胜,被尊称为“悲剧之父”。他流传至今的悲剧作品有七部,包括《波斯人》《七将攻忒拜》《祈援人》《俄瑞斯忒亚》(《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神》)以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由《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神》三部作品构成的《俄瑞斯忒亚》是唯一流传至今的古希腊悲剧三部曲。《阿伽门农》中,在远征特洛伊之前,阿伽门农把自己的女儿伊菲格涅亚当作祭品奉献给了神祇,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悲愤万分。十年后,当阿伽门农战后归家,她伙同情夫埃吉斯托斯杀掉了阿伽门农。《奠酒人》中,阿伽门农与克吕泰墨斯特拉所生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了给父亲报仇,杀死了母亲以及埃吉斯托斯。《复仇神》中,复仇女神受克吕泰墨斯特拉的亡魂所托,追逐杀母的俄瑞斯忒斯,俄瑞斯忒斯跑到雅典娜神庙,祈求雅典娜的帮助。雅典娜与12个雅典公民组成陪审团审理此案。复仇女神代表克吕泰墨斯特拉控诉俄瑞斯忒斯的杀母罪行,而阿波罗则替俄瑞斯忒斯辩护,指责克吕泰墨斯特拉的杀夫罪行。双方就两种罪行“哪个更不可饶恕”展开激烈辩论。陪审团投票的结果是6∶6。最终,雅典娜作出裁决,判定俄瑞斯忒斯无罪。

《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哲学意蕴。在社会层面,它折射出当时社会正由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转变,雅典娜的裁决正是对于父权合理性的确定。从哲学层面而言,这部剧也传达了思维认知局限给人带来痛苦,以及人与人之间巨大的隔膜。剧中的每个人在采取杀人行为时,都认为自己拥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都是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是,每个人认为高度合理的行为在别人那里都是一场难以承受的灾难。即便雅典娜作出了最终裁决,她的裁决也不能够代表最终的正确和合理。一个只知其父不知其母的女神所作出的倾向于父权的判决,其合理性和公正性依然可疑。这部剧中所呈现的认知局限带来的矛盾,增加了文本的哲学深度。

《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的另一部著名的三联剧,但流传下来的只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一部。造人神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火,宙斯派遣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把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并派遣信使赫尔墨斯去劝降,逼迫他说出有关自己未来如何会被推翻的秘密。普罗米修斯拒绝屈服于宙斯,还对河神俄刻阿诺斯和赫尔墨斯的懦弱和卑微进行了讽刺。他对同样受到驱逐、遭受苦难的伊娥断言,暴虐的宙斯终究会被推翻。这部剧表达了强权之下个体生存的悲苦和灾难,指出特权阶层是不可能代表并保护民众利益的,就像宙斯的火种不可能给予人类一样。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能寄希望于这个阶层的庇护,而是需要民众阶层抵制这个阶层手中特权的生成和扩张。这部剧产生于雅典民主制建设时期,当时雅典“新贵”阶层日益扩大,上演这样的剧目对于培养城邦民众的民主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索福克勒斯继埃斯库罗斯之后,为戏剧增加了第三个演员,使舞台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他结束了三联剧形式的使用,用一部作品来讲完整的故事,这是巨大的进步。据说索福克勒斯27岁时第一次参加悲剧竞赛,就战胜了前辈埃斯库罗斯,此后获奖多达24次。据传索福克勒斯一生创作剧作多达百部,流传下来的只有七部:《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特拉基斯妇女》《厄勒克特拉》《菲洛克忒忒斯》《俄狄浦斯在克洛诺斯》。其中,以《俄狄浦斯王》最为著名。

《俄狄浦斯王》 以忒拜国王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任国王的凶手为中心线索,讲述俄狄浦斯悲惨的命运。全剧共分四场,加上“开场”和“退场”,共六场。

“开场”,忒拜国王俄狄浦斯祈求阿波罗帮助消除瘟疫,阿波罗却预示只有找到杀死忒拜前任国王的凶手,瘟疫才会消除。“第一场”,俄狄浦斯要求先知特瑞西阿斯帮助自己找到凶手,特瑞西阿斯却说俄狄浦斯就是凶手。俄狄浦斯大怒,猜测这是妻弟为了夺权作出的安排。“第二场”,俄狄浦斯与妻弟争执,却从意欲劝和的妻子口中得知,老国王死于一个三岔路口。他记起多年前曾在一个三岔路口打死过一个老者。“第三场”,俄狄浦斯的父亲科林斯国王病故,俄狄浦斯却不敢回国接管王政。当年,他从神谕得知,自己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逃到忒拜王国。他凭借破解斯芬克斯谜语成为忒拜国新王,并娶了王后。现在虽然父亲科林斯国王亡故,但母亲还在,俄狄浦斯拒绝回去。科林斯国的报信人不得不说出真相:他并非科林斯国王夫妇亲生,而是被他们收养的。“第四场”,按照报信人提供的线索,俄狄浦斯找到当年把他交给报信人的牧羊人,震惊地得知他的亲生父亲正是前任忒拜国王拉伊俄斯,而他的生母正是他此时的王后。当年这对夫妇得到神谕,说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于是把出生不满三天的婴儿双脚钉住,交给牧羊人扔进深山。牧羊人可怜这婴儿,把他交给了科林斯国的牧羊人(也就是后来的报信人),后者把这婴儿交给了科林斯国王夫妇抚养。一切真相大白,两代人的抗争,终究是一场徒劳。俄狄浦斯终究还是在三岔路口误杀了父亲,后又娶了母亲,生下了四个子女。“退场”中,王后伊娥卡斯特无法承受“和丈夫生了丈夫,和孩子生了孩子”的可怕真相,自缢而亡。俄狄浦斯从生母的袍子上摘下金别针,扎瞎自己的眼睛,要求妻弟克瑞昂把自己放逐到喀泰戎山,远离自己的孩子们,以惩罚自己对父母犯下的深重罪孽。

《俄狄浦斯王》的结构十分精美,的确称得上是古希腊戏剧的杰出典范。

其一,全剧情节流畅,每一场都为下一场埋下伏笔,设好悬念。随着真凶之谜被抽丝剥茧地揭开,身世之谜也自然而合理地被揭开。

其二,在地点和人物的选择上,《俄狄浦斯王》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故事本身涉及的人物很多,有两对国王夫妇,有贵族和牧人,有凡人和天神;涉及的地点包括两个王国,涵盖宫内和野外山谷;故事的时间跨度更是长达三四十年,从俄狄浦斯出生不满三天,到他成为四个孩子的父亲。《俄狄浦斯王》巧妙地对人物、地点和时间进行了高度集中的处理,将时间浓缩为俄狄浦斯接到阿波罗神意后的几天内,将地点浓缩为忒拜王国的王宫,将人物浓缩为带来阿波罗旨意的克瑞昂、揭示凶手的先知特瑞西阿斯、说出老国王被杀地点的王后伊娥卡斯特、说出俄狄浦斯并非科林斯国王亲生的报信人、揭开俄狄浦斯身世谜底的忒拜王国的牧羊人。整个事件只通过一个地点的五场对话,完成了对故事的讲述和推进,可谓高度凝练。

其三,每一场后皆有歌队的“合唱歌”,其内容也十分恰当,或是点明问题关键,或是提出重大悬念,或是点评人物,或是情感渲染,起到了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渲染气氛和情感的作用,使得作品不仅有流畅度,更有思想和情感的厚度。

《俄狄浦斯王》的内在意蕴更是丰厚,从社会层面而言,这是对于血亲乱伦的非法性认定,巨大的罪恶感和耻辱感表达了俄狄浦斯对于乱伦现象的厌憎和恐惧。从哲学层面而言,《俄狄浦斯王》延续了古希腊神话中的价值意识,人的价值不在于最终的结局如何,而在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表现出怎样的选择和态度。俄狄浦斯有勇气对抗命运,也敢于承担责任。他更是一个正直的人,即便感到谜底有可能对自己不利,依然坚持揭开谜底,在发现了自己的罪孽后,勇敢地进行了自我严惩。因此,就算俄狄浦斯失败了,他依然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也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英雄传说,他往往把神话和传说与现实社会人生联结在一起,独辟蹊径,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具有浓厚的现实批判精神。欧里庇得斯有18部剧作流传了下来,其中不乏名作,诸如《美狄亚》《安德洛马克》《特洛伊妇女》《海伦》《俄瑞斯忒斯》等。在这18部作品中,有12部是以女性作为叙述对象的。欧里庇得斯对于女性身份和地位的理解,与原有的神话和传说立场多有不同,他能够从一种新的时代角度阐释和评价女性的价值和命运,对女性的命运和行为多有同情。这种对女性的高度关注和更为人性化的理解,是欧里庇得斯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显著特征。

《美狄亚》 是欧里庇得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伊奥尔科斯国王埃宋的王位被同母异父兄弟佩利阿斯夺取,后者许诺埃宋的儿子伊阿宋,只要他能盗来黑海东岸的科尔克斯国的金羊毛,就归还王位。伊阿宋远征异国,此国的公主美狄亚爱上了他,帮他盗取金羊毛,还把追来的亲弟弟碎尸以牵制追兵。但是,伊阿宋回到故土时,佩利阿斯已经杀了埃宋,拒绝归还王位。为了帮助伊阿宋报仇,美狄亚动用残酷巫术,诱使佩利阿斯的女儿们亲手煮死了佩利阿斯。美狄亚和伊阿宋也因此被佩利阿斯的儿子驱逐出境,只能寄住在科林斯国。在那里,伊阿宋要娶科林斯国国王克瑞翁的女儿为妻。美狄亚怀恨在心,为了惩罚伊阿宋,用浸过毒液的衣服杀死了新娘和新娘的父亲,又亲手杀了自己和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

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是一个偏于灰冷、略带恐怖色彩的巫女形象。她性情偏执,行为冷酷,不择手段且常有暴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却对此进行了新的解释:美狄亚所有的冷酷和暴行,都是出于对伊阿宋的爱,她把这份爱看得高于一切,才会不惜杀掉阻拦的亲弟,也才会动用巫术杀死佩利阿斯。这种执着让她在世上除了伊阿宋已经一无所有。伊阿宋背叛了她,让她连最终的感情依靠也失去了。美狄亚对于伊阿宋的暴怒和严惩,正是来自一个女人被抛弃、被背叛的绝望和痛苦。基于这种理解,欧里庇得斯把英雄伊阿宋塑造成一个自私、虚伪、冷漠的男性,而把美狄亚塑造成敢爱敢恨、值得被同情的女性。他借美狄亚之口说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我们女人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必须用重金购买一个丈夫,而比这更糟的是,他反而成了我们的主人。”

《美狄亚》揭示了女性被置于附属地位的不公现实,正是这种不公正的女性身份,让伊阿宋这样的男性完全不考虑美狄亚的感受,也让克瑞翁这样的权威人物随意驱逐美狄亚母子,把美狄亚逼上了绝路。如果说伊阿宋对于美狄亚的抛弃代表着家庭中丈夫对于妻子的无情,那么克瑞翁对于美狄亚的驱逐则代表着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冷漠。《美狄亚》把这场悲剧的根源直接指向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对待,呈现出非常超前的两性平等意识。

(二)古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出现的时间比悲剧稍晚,它起源于酒神祭祀的狂欢活动和民间滑稽戏,在公元前5世纪被雅典列入酒神节庆中的戏剧竞赛内容。与书写神话英雄的悲剧不同,喜剧塑造的多为普通人,讲述的故事也大多与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有关。由于古希腊喜剧是在雅典城邦民主制发展时期趋于成熟的,因此其内容多以讽刺性、批判性的剧作为主,讽刺对象多为现实中的当权人物。喜剧从故事情节的设置到演员的台词和动作表演,都具有闹剧的色彩,倾向于夸张、滑稽、荒诞,甚至不回避粗俗的词汇和话语,并以此追求讽刺效果。但是,在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和表演背后,往往都有极为严肃且深沉的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反思和揭示。正如阿里斯托芬在《阿卡奈人》 中的台词:“我,一个穷鬼,写喜剧,想对雅典人谈论国家大事。因为喜剧也懂得正义。我的话会骇人听闻,但却正当。”

据传,古希腊喜剧也有三大诗人: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阿里斯托芬,但只有阿里斯托芬的部分喜剧作品得到了较为完整的流传,共有11部。

阿里斯托芬的《宴会者》《巴比伦人》《骑士》《云》等作品都具有非常尖锐的现实批判性,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教育、政治、战争、文化等各个领域。甚至在欧里庇得斯去世时,他还写作了《蛙》,对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创作进行了文学评论和批评。

阿里斯托芬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阿卡奈人》,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背景,描写在雅典和斯巴达这两大联盟之间的内战中,普通农民对于战争的强烈反感、对于停战议和的渴望。雅典一方的阿提克农民狄凯奥波利斯为了避免被征召入伍的厄运,早早来到公民大会的召开地,希望公民大会可以提出和平议案,结束和斯巴达的内战。但是,在公民大会上,主席官们只会“你碰我撞,挤成一团,争坐前排位置。至于讲和的事情,他们全不放在心上”。城邦派出的使节更是只惦记着俸银,对于自己的和平职责满嘴谎言,敷衍了事。狄凯奥波利斯对公民大会完全绝望了。但是,他执着地要过上和平的生活,于是就自己派了一个送信人,单独与斯巴达缔结了三十年合约。狄凯奥波利斯因此“告别了苦难、战争”,和家人过起了安稳幸福的生活。

没想到,狄凯奥波利斯此举触怒了阿卡奈人。这些阿卡奈人虽然备受战祸的摧残,但陷在盲目的城邦仇恨中不能自拔,他们把狄凯奥波利斯视为“叛国者”,要拿石头打死他。狄凯奥波利斯不得不与这些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阿卡奈人辩论,告诉他们“我们现在所受的苦难不能全怪斯巴达人”。他指出阿卡奈农民们容易轻信和盲从的缺点:“有什么骗子夸他们和他们的城邦,他们就非常得意,不管夸得有没有道理;他们看不出自己受了骗。”他更指出战争的本质不过是一群自私的好事者挑起的,他们利用民众的城邦感情,把一小群人的利益纠纷上升为城邦间的仇恨:“就为了三个娼妇,燃遍全希腊的战火爆发了。”

狄凯奥波利斯的发言使得一半的阿卡奈人如梦初醒,意识到他的话“全是真话,其中没有一句是假的”。但是,还有一半的阿卡奈人执迷不悟,在好战者拉马克斯的带领下,执意要把战争打下去。狄凯奥波利斯向他们宣布:你们喜欢打就去打吧,“我却要向所有的伯罗奔尼撒人、墨伽拉人和波奥提亚人宣告开放市场,来和我做买卖”。最后的“退场”部分,依靠合约过着平静生活的狄凯奥波利斯丰衣足食,举行饮酒比赛并大获全胜,日子过得无比快乐;而好战的拉马克斯却在战场上被刺伤了双腿,还被斯巴达人用石头击中了脑袋,在疼痛和狼狈中被抬上了舞台。好战者和爱好和平者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剧中,阿里斯托芬对于战争的态度十分明确,他把反战的狄凯奥波利斯称为“聪明人”,把好战的拉马克斯称为“固执的人”,表达了自己的反战立场。狄凯奥波利斯看似油嘴滑舌,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角色,他从普通民众的立场出发,揭示了战争的荒诞性,也指出了战争对于普通民众的伤害。他呼吁希腊各城邦停止内战,通过商贸和运动来加强交流和沟通,推进城邦间的和平互利。他反对战争的理由是“我爱我的性命”,更表现出古希腊重视个人生命价值的可贵传统。 qBtgC0ihmXoNRNydGUWOUdv06k8HjDkvBDnQVuanqXjFyoXu//0gH9g/a3s6A9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