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单元

爱人如己

博大的仁爱之心

◎推己及人

◎互敬互爱

◎仁慈博爱

◎好恶分明

你必须知道的

儒和儒家

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虽由孔子创立于春秋末叶,但“儒”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刘向《七略》、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都记载说:“儒”最初与沟通人神的巫祝活动有关。

中国人历来重视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商时代就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也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俗,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这种职业的人地位低微,仰人鼻息,性格柔弱,因此“儒”本来是指柔弱的术士。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从孔子开始,儒便与巫、史、祝、卜分化开来,成为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他们非常注重道德的修养。《论语·雍也》中记载了孔子对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子夏的告诫:要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和其他各派互相批评、互相争鸣。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玄学、佛学的挑战,到了民国以后,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是儒学有非常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可以及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因此仍然有很强的活力。儒家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

推己及人

己①所不欲②,勿③施④于人。

《论语·颜渊》

己欲立⑤而立人,己欲达⑥而达人。

《论语·雍也》

注解

①己:自己。

②不欲:不喜欢,不希望发生。

③勿:不要。

④施:施加。

⑤⑥立、达:都是指使事有所成,可以理解为成为有德行有成就的人。

孔子弟子仲弓

听老师讲

爱人如己

这两句话都出自《论语》,是孔子在谈论“仁”的时候提出的主张。“仁”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其含义非常深广,表达的时候却很简约,境界非常高,又能密切联系实际。

那么,“仁”是什么?这里的两句选文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希望发生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不要让它在别人那里发生。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想成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那就帮助别人也成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合起来看,“仁”就是推己及人、爱人如己。

我们如果对这两句话的背景有所了解,就会对孔子所说的“仁”有更深的理解。第一句话的语言环境是这样的。孔子的弟子仲弓向自己的老师请教“仁”的问题。孔子举例子说:出门的时候要像去会见最重要的客人一样重视自己的言行;如果自己是执政者,役使百姓要像举行重大祭祀仪式一样慎重小心;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希望发生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不要让它在别人那里发生。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孔子回答说,那大概就是“恕”了。“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紧接着解释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人同此心,将心比心,就可以理解别人的处境。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发生战争,那就不要对别的国家发动战争。

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第二句话的语言环境是这样的。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如果有人能对广大的老百姓进行救济和帮助,这算是“仁”吧。孔子说:这岂止是“仁”,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就算尧舜这样的人也未必能做到;如果自己想成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那就帮助别人也成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我们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这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同样,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如果我想让自己的居住环境舒适优美些,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居住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保护环境,那么这也是在实践“仁”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不要伤害别人,至少不要故意伤害别人。第二层意思是,如果可能,要尽量帮助别人。如果做不了大事,那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是可以的。如果能做到这些,就算是“仁”了。

互敬互爱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①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注解

①恒:经常,始终。

亚圣孟子

听老师讲

爱是相互的

这句话反映了孟子的“仁爱”观点。意思是说,关心爱护别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尊敬别人的人也会受到别人的尊敬。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敬”都是相互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互爱互敬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王室公子,也是齐国重要的大臣。他喜好结交人才,招揽了很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做他的门客。所谓门客,指的就是古代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所供养的有学问和技能的人才。孟尝君的门客最多的时候有三千人。有一天,来了一个名叫冯谖(xuān)的人,他穷困得没办法维持生活了,想投靠孟尝君。孟尝君就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冯谖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孟尝君又问:“客人有什么本领?”冯谖回答说:“没有什么本领。”孟尝君笑着说:“好吧,留下来吧。”

孟尝君手下的人认为冯谖没有什么本事,就只给冯谖吃粗劣的食物。不久后的一天,冯谖靠着柱子,敲着他的剑,唱起歌来:“长剑呀长剑,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手下的人报告给了孟尝君,孟尝君说:“你们要像对待其他门客一样对待他,要给他鱼吃。”又过了一阵,冯谖又敲着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长剑,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手下的人都笑了,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备车吧,像对待重要的客人一样对待他。”没过多久,冯谖又敲打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呀长剑,咱们回去吧,没有钱养家呀。”人们开始讨厌冯谖了,认为他贪心,不知足。孟尝君听说了,忙问:“冯公家里还有亲人吗?”手下的人回答:“他家里还有个老母亲。”孟尝君赶快派人给冯谖的母亲送吃的和用的,让她安享晚年。从此以后,冯谖就不再敲着剑唱不满的歌了。

在冯谖最困难的时候,孟尝君没有看不起他,也不在乎他没有特长,同样尊重他,给他丰厚的待遇,关心他的家人。他这样真心诚意地敬重和善待冯谖,让冯谖深受感动,于是冯谖决定一心一意跟从孟尝君,把他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

后来,冯谖一直跟随孟尝君,办了一些深得民心的好事,为孟尝君赢得了人民真心的拥戴。后来孟尝君受到齐王的猜忌而被革职,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这时候,许多门客都纷纷离去,只有冯谖毫不犹豫地留在孟尝君身边,全心全意帮他出主意,为他四处奔走游说,使孟尝君最终渡过了难关。

礼贤下士的孟尝君

孟尝君和冯谖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爱是相互的,你付出了“爱”和“敬”,收获到的也会是“爱”和“敬”。只要人人都能够竭诚地献出一份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之心,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

《史记·孟尝君列传》书影

仁慈博爱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幼③吾幼④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

①老:赡养,敬爱。

②老:长辈,老人。

③幼:抚育,爱护。

④幼:子女。

《孟子集注》书影

听老师讲

敬爱之心

这句名言出自《孟子》,大意是:赡养敬爱自己的长辈,推广到赡养敬爱别人的长辈;抚育爱护自己的子女,推广到抚育爱护别人的子女。

这种仁慈博爱的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儒家经典《礼记》中描绘的理想社会就是如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终享天年,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得到供养。

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就是一位有着仁慈博爱之心的人,他不仅敬爱自己的母亲,而且善待普天之下的老人,在社会上树立起了仁慈博爱的风尚。

汉文帝是著名的“二十四孝子”之一,他侍奉母亲薄太后非常精心周到。有一次,薄太后生病了,一病就是三年,汉文帝尽心在床前照顾,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汤药煎好了,在给母亲喝之前,他都要自己先尝一尝,体味药的火候是不是适中,会不会太苦或者太烫,觉得合适了才给母亲服用。薄太后心里很感动,也很心疼自己的儿子,就说:“宫里这么多人,都可以照顾我,你不要这么辛苦操劳了。我的病又不是三两天就能好的,以后叫宫女们服侍我就可以了。”汉文帝跪下来对母亲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您有生之年,亲自替您做点事,那要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

更难能可贵的是,汉文帝也把天下的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来供养。他说:“年老的人,没有布帛就穿不暖,没有肉就吃不饱。如果不按时派人慰问年老的长者,又不送布帛酒肉给他们的话,怎么能帮助天下的儿孙赡养他们的老人呢?”紧接着,他下达了一条法令:年纪八十岁以上的,由政府每月送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纪九十岁以上的,每人另加送帛二匹,絮三斤。所送的物品由县令亲自查看、发送。送给九十岁以上老人的物品,要由县里最高的几位长官亲自奉送;不满九十岁的老人的礼物,要由乡里的长官或县政府里的官员奉送。

汉文帝

汉文帝的仁爱精神感化了所有的官员、百姓,社会上传扬着仁慈博爱、敬老爱幼的风气。这种广博的爱心,就像春天的细雨,滋润万物,又好似冬日的阳光,洒落人间,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好恶分明

子曰:“唯①仁者能好人,能恶②人。”

《论语·里仁》

注解

①唯:只有。

②恶(wù):厌恶,讨厌。

孔子像

听老师讲

明辨是非才是仁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他为后代人定下的道德目标就是成为“仁人”,即有仁德的人。成为仁人,首先要真诚,要有真性情,这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前提,否则学到的知识、礼仪就只会成为一种徒有其表的掩饰,让人更加虚伪。因此,一个真正的仁人不会隐藏他的真实感受,对于自己厌恶的人和事,他不会强迫自己表现出喜爱之情,而是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一层意思。

这句话还有另一层含义。仁人必定是能够明辨是非的,他为人处世绝不是不加选择地一团和气,而是对应该亲近喜爱的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对应该厌恶疏远的人由衷地厌恶。什么样的人应该喜爱,什么样的人应该厌恶呢?相信大家心里都有各自的标准。你喜欢真诚正直的人,说明你本人也是真诚正直的人。如果一个人跟虚伪奸诈的人也能打成一片,那么他不是虚伪至极,就多半是个没有道德准则、无法明辨是非的人,这样的人孔子称为“乡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圆滑世故的老好人。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路问老师:“如果一个人得到了乡里所有人的喜爱,或者受到乡里所有人的厌恶,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相信你已经猜到孔子的回答了。孔子说:“都不好。只有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这样才可以。”

的确如此,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同样的意思。做一个真诚善良且有判断力的人,和那些真诚善良且有判断力的人交朋友,才可以称为仁人。

孔庙 lfWU4cMhkj532npQtfZdBnNzk9663zp49eBJ203/HHPrzq++elFkS5pV2uy0rf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