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单元

民惟邦本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

◎民惟邦本

◎民贵君轻

◎载舟覆舟

◎富之教之

◎以人为本

◎与民休息

你必须知道的

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休养”就是指休息调养,“生息”指人口繁衍。每当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减少,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古代的统治者便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经济。

以农为本、鼓励耕种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生活的保证,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相当重视农业生产。

古代盛行的“籍田”与“祀先农”之礼就体现了君王躬耕亲民的思想。“籍田”礼仪包括行籍礼和天子亲耕两方面。籍礼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一般在春天举行。

历代帝王都遵循籍田礼,仪式也很隆重。南北朝时,在都城的先农坛北面建立了御耕坛,供皇帝观看农夫耕种的场面,宋代以后称为观耕台。明清时期的先农坛在北京的正阳门外,东南方有观耕台,附近又有神仓等建筑。

历史上很多皇帝,如明太祖、康熙、乾隆等,都亲自耕作,举行籍田之礼。雍正皇帝还将籍田之礼推行到州、县,这一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末年。

我国古代的“籍田”与“祀先农”之礼历史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无与伦比。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这是历代帝王借重农神的感召力,亲劝农耕、兴农固本的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

先农坛

民惟邦本

民惟邦本①,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注解

①本:根本。

《尚书》书影

听老师讲

晏子为民造福

“民惟邦本”是华夏的一条古训,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在一个国家里,人民是最基本的,只有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才会有安定团结的局面。

这句名言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相传大禹传位给启,启传位给太康。太康自从登上帝位之后,只顾饮酒打猎,不理朝政。有一次,太康带着亲信浩浩荡荡去洛水北岸打猎,一去就是三个多月。这时,有穷国诸侯后羿看到老百姓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就乘机起兵,废了太康,历史上称之为“太康失国”。太康的母亲和太康的五个弟弟聚在一起,做了一首歌来追忆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这首歌就是著名的《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治国思想。春秋时代齐国的名相晏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有句名言:“以民为本也。”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对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心,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

有一次,晏婴陪同齐景公出去巡游,在路边看见一些冻死饿死之人的尸体。齐景公见了居然无动于衷,毫不关心。晏子十分气愤,严肃地说道:“从前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分给他们粮食,看到生病的人就分给他们钱财,老百姓听说他要来巡游,都十分高兴。而如今大王您巡游,看到百姓冻死饿死居然不闻不问,这哪像个国君的样子!我真害怕这样下去,国家将不再是您的国家,您的王位也要被异姓的人夺去。”齐景公听了这话有所触动,于是就派人收殓了尸体,给当地人发放救济粮,并免除了他们一年的徭役。

有一次,齐景公提出要为晏子增加俸禄。晏子辞谢道:“大王喜欢修造宫室,把百姓的力气都用尽了;喜欢游玩,购买奇珍异宝装饰身边的女子,把百姓的财富都花光了;喜欢出兵打仗,老百姓都死得差不多了。我怎么还敢接受增加的俸禄?”齐景公明知这些话都是在说自己,却仍然厚着脸皮说:“人人都喜欢荣华富贵,难道丞相您就不喜欢?您还是说说看,我怎么样给您增加俸禄吧。”晏子叹了口气说:“好吧,我提三条要求:第一,请不要再向做生意的人征收重税;第二,把农民的租税减少到十分之一;第三,减轻刑罚,所有被判刑的人都减罪一等。如果大王您能满足这三条要求,就算是给我增加俸禄了。”晏子提出三条要求,都是为了老百姓,没有一条是为他自己。晏子就是这样,怀着爱国爱民的情怀,为老百姓谋福利。

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经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国家的根基在于人民。如果把国家比作一座大厦,那么民众就好比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只有基石稳固了,大厦才能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据说景公想重用孔子,晏婴反对,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注解

①社稷:指国家。

孟子

听老师讲

刘备以民为贵

这是孟子所说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就重要性而言,人民最为宝贵,其次是国家,最后是君主。

孟子积极倡导以民为贵的思想,他还说:“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可见,在他的心目中,人民是国家的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君王可谓是以民为贵的典范。他一生都爱民保民,在万分危急的关头,他冒着生命危险也坚持保护百姓。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备宽容仁厚,爱民如己,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其中最感人的要数“刘玄德携民渡江”这个故事了。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忽然听说曹操率领大军前来,气势汹汹。刘备军队兵力不足,加上樊城的城墙不够高,护城河不够深,诸葛亮估计抵挡不住曹操的大军,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水,往襄阳撤退。刘备不忍心抛弃跟随他的百姓,就派人在城里到处发布通告:“曹操的军队快要打过来了,樊城将要守不住了,百姓们谁愿意追随刘备的,可以一起过江。”通告一出,城里的百姓明知跟随刘备会有危险,却仍然齐声高呼:“我们宁愿死,也要追随使君!”襄阳城中的百姓,也有很多乘乱逃出城来,跟随刘备一起撤退。

刘备命令关羽在江边整顿船只,百姓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哭着向刘备的军队跑过来,两岸哭声不绝于耳。刘备在船上看到了这样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悲痛,大声哭着说:“为了我一个人,让城中的百姓受到这样的痛苦,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完,就要投江自尽。手下的人急忙抱住他,苦苦哀劝。随从们见到此情此景,一个个都痛哭起来。

刘备到了南岸,回望江北,看到还有不少百姓没有渡江,他们都朝着南面招手呼号。刘备急忙命令关羽派出船只去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快渡完了,刘备方才上马离去。

后来,曹操的军队就快追上来了,很多人都劝刘备说:“暂时把百姓留下,您先走最重要。”他却哭着说:“做大事的人一定要以人为本,现在人们都归顺我,我怎能弃之不顾呢!”祸在眉睫,随从简雍又劝他:“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主公您应该在今夜迅速离开这里,不能再管百姓了。”刘备还是说:“百姓一路跟随我到这里,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就这样,刘备带着数万民众,缓缓而行,每天只能行军十几里。在大难临头的危急时刻,他始终没有抛弃百姓。

正因为刘备有一颗仁慈爱民之心,为了百姓而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才在战乱中赢得了百姓的真心归附。

载舟覆舟

君者,舟也;庶人①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注解

①庶(shù)人:老百姓。

隋文帝

听老师讲

民心不可违

“载舟覆舟”这个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早在战国末期就由荀子提出来了。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从这句名言演化出了成语“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民心的向背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

翻开中国的历史,“载舟覆舟”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隋文帝和他的儿子隋炀帝的故事就能充分印证《荀子》中的这句话。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吸取了北周亡国的教训,所以很注意安抚民心。他经常说:“普天之下,都是我的臣民,我要抚育他们,用仁孝来对待他们。”可见他有一颗爱民之心。

隋文帝留意民间疾苦。有一年,关中闹饥荒,隋文帝亲自去察看灾情。看见百姓吃的都是豆粉拌糠,他就拿来给大臣们看,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都是我没有能力,没有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受苦。”于是他下令,在整个饥荒期间,取消精美的膳食,自己和大臣们都不许吃肉喝酒。他又带着灾民到洛阳去吃饭,下令卫士不得驱赶百姓。当他遇见扶老携幼的人们,就自己把马车拉开,给百姓让路,悉心安慰他们。每当走到崎岖难行的地方,隋文帝还命令左右的侍卫扶助、照顾挑担的人们。

隋文帝对百姓还十分宽容。一次,齐州有个叫王伽的小官押送七十多个罪犯去京城长安。走到荥阳的时候,王伽见这些罪犯头顶烈日,脖子上套着枷锁,流露出痛苦的神色,便对他们说:“你们犯了国法,受到处分,这是罪有应得。可是,你们给押送你们的人添了很多麻烦,让他们陪着你们风吹日晒,你们忍心吗?你们自己戴着枷锁,走这么长的路,也不容易,我想把你们的枷锁去掉。咱们约定时间,到长安城门前集合,你们能做到吗?”罪犯们都很感动,一齐跪在王伽面前说:“大人的慈悲,我们终生难报。”王伽便把罪犯们放了,自己带着随从向长安进发。约定的日期到了,罪犯们都按时来到城门前,一个也不缺。隋文帝听说这件事以后,不但没有责备王伽,反而马上召见他,对他大加赞赏。隋文帝还把罪犯们召进宫里,设宴招待他们,赦免了他们的罪行。随后,他又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各级官吏学习王伽,要感化百姓、宽容百姓。

开明君主无不希望百姓安居乐业。

正是因为宽仁爱民,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安定,政府的粮仓存得满满的,百姓们生活很富足。

可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情况就大大不同了。他喜欢奢侈享乐,整天驱赶着百姓给他建造宫殿,很多百姓都被活活累死了。他三次下扬州游玩,每一次都浩浩荡荡,逼着百姓给他奉上山珍海味,他和后妃大臣们就在大龙船上饮酒作乐。后来,人们再也不堪忍受了,全国各地都燃起了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不久,隋朝就被推翻,隋炀帝也被人勒死了。

回想隋朝的故事,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的,民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既可以把船浮起,也可以把船打翻。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那么君王的尊崇地位就会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国家这座大厦也会失去根基,走向动荡、衰败甚至崩溃。

富之教之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注解

①仆:驾车。

②庶:众多。

古代马车

听老师讲

富民兴邦,文教兴国

这是《论语》中一段十分著名的问答,可以说是千古经典。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驾车。孔子说:“这里人口很多啊!”冉有说:“人口繁洐众多以后,再进一步做什么呢?”孔子说:“要使人们富裕起来。”冉有说:“人们富裕起来以后,再进一步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人们接受(礼义的)教育。”

孔子在这里强调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要协调发展。第一步,统治者要努力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第二步,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后,就要用礼乐来教化人民,使人民明白事理,懂得礼义。这就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治国方案。

冉有

汉朝初期的“文景之治”是历来被人们称道的太平盛世,其间汉景帝的治国策略与孔子的思想可谓不谋而合。首先,汉景帝鼓励农业生产,他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还把土地租给那些没有土地或土地很少的农民。景帝还实行轻徭薄赋(减轻税收和兵役、徭役)的政策,把税收减少到原来的一半。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社会经济很快恢复了,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时,从景帝到地方官员都十分重视教育。其中,文翁办学的故事传为美谈。文翁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比如,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他是第一任“校长”,培训了中国第一批“专任教师”,还是第一个推行助学优惠政策的人。

文翁名党,字仲翁,是西汉庐江郡人。他少年时好学不倦,曾经到京城长安读过书,精通《春秋》,景帝末年出任蜀郡(今四川)太守。

文翁看到当地人民还保留着蛮夷的风俗,没有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就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的问题,他从自身做起,过着艰苦的生活,把节省下来的每一笔钱都用在教育上,终于凑齐了培训第一批教师的费用。

办学校还需要校舍。文翁想到了一个好方法,他在成都的集市中用当地最多最常见的石头垒起石屋,这样花费就比较少。后人将这座校舍称作“文翁石室”。简陋的石室中书声琅琅,学习风气异常浓厚。汉武帝时的大文豪司马相如就是石室的学生,后来还在石室任教呢。

以人为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贞观政要·务农》

汉文帝

听老师讲

文景之治

这句名言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贞观二年,唐太宗和大臣们在一起讨论国家的根本问题,对大臣们说了这样一席话。这句话的大意是:国家要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

历代贤明的君主都对民生非常重视,把重民生、重农耕作为治国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当一个王朝开国的时候,社会刚刚安定,民生比较艰难,君王们大都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西汉建立时,由于刚刚经过了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的楚汉之争,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不久,就连续下了两道诏书,表达了自己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心老人的意愿。他要求各县管理民政的政府机关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丝帛二匹、棉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的物品,必须由县丞(职权次于县令)或者县尉(次于县丞)送达;其他的由乡里的官吏来送达。汉文帝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为母亲亲尝汤药的故事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更可贵的是,他也把爱心奉献给了天下的老人。

汉文帝还多次命令地方官吏,要积极鼓励农业生产,对那些努力耕田种桑的人要给予奖励。他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理国家没有比它重要的了。他减轻了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将收成的十五分之一征收为田税)的税制,改为三十税一,有时甚至免除农民的田租。汉文帝还和皇后一起亲自下地劳动,种田养桑。

汉文帝非常孝敬自己的母亲,母亲生病时,他亲尝汤药。

汉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以节俭著称的皇帝。他要求各级地方官吏俭朴节省,防止扰民。文帝在位二十多年,一直很节俭,和百姓们同甘共苦。宫苑都是使用以前留下来的,从来不嫌简陋。他本来想造一座供宴会游玩的露台,但看到预算需要花费百金,就说道:“这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我用先帝的宫殿就觉得很奢侈了,露台就不用建了。”便取消了营造露台的计划。

汉文帝的儿子景帝刘启继承了父亲的传统,也关爱人民,以身作则。他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都比不上谷物和丝麻。他把三十税一定为正式的田租制度。

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正确决策下,经过百姓们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与民休息

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朕观前代君臣,每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虚耗元气,上下讧嚣①,民生日蹙②,深可为鉴。

《康熙政要·论君道》

注解

①讧(hòng)嚣(xiāo):争扰忙乱。

②蹙(cù):困苦。

帝舜像。孔子称赞舜能够无为而治。

听老师讲

唐太宗减轻百姓负担

这段话出自《康熙政要》,是康熙治国策略的总结,集中体现了康熙的治国精神。

康熙全名叫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个儿子,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庙号清圣祖。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兢兢业业,勤政爱民,是清代颇有作为的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最受景仰的皇帝之一。

康熙帝玄烨

这段话的大意是:自古以来,让百姓休养生息,方法就是不去扰乱他们的生活,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观察前代的君主和臣子们,大多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以致白白损耗国家的实力,上下一片忙乱,使人民生活日益艰难,这一点是要引以为鉴的。

这段话主要阐述了“与民休息”的思想。所谓“与民休息”,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统治者通过轻徭薄赋、奖励生产、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措施,来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社会获得安定,经济恢复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

一代明君唐太宗就十分重视“与民休息”。唐太宗早年辅佐他父亲李渊推翻了隋朝,他对隋朝从兴盛走向灭亡的过程记忆犹新,他即位以后,一直把“与民休息”铭记在心头。

有一次,唐太宗和左右的大臣讨论国家大事,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皇帝依赖于国家,国家依赖于人民。如果强迫百姓侍奉皇帝,就等于割下自己的肉填饱肚子,吃饱了,也死了,皇帝富裕了,国家也灭亡了。所以,皇帝的忧患不是来自于外面,而在于自身。如果皇帝欲望多,那么花费就高,开支就大,百姓的赋税就重,因此就会十分困苦,这样国家就危险了,皇帝也就当不成了。我常常这样想,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唐太宗也不忘用“与民休息”的思想来教育太子李治。一天,唐太宗在吃饭时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你知道这饭的道理吗?耕种粮食十分艰难,都是出自人民的辛勤劳动。不占用他们农业生产的时间,才能有饭吃啊。”一次骑马时,太宗又对太子说:“你知道这马的道理吗?马能载人,能使人免于走路的辛苦,我们要让马儿休息,不能把它们的力气都用完,这样就可以经常有马骑了。”

无论是和大臣们商量国家大事,还是平日里教育太子,唐太宗的一言一行都流露着爱护百姓、与民休息的思想和精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朝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唐太宗 7bM6E3NtZh/Olbule4cc7DxHdmujH4aI/B+pzezeR4tZhLnoiv1YMR1LU2yNSQ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