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单元

仰观俯察

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思考

◎宇和宙

◎天地之大德曰生

◎变通之道

◎天地之化莫不有常

◎仰观俯察

你必须知道的

中国古代的天文台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天象观测,每个朝代都要设立观测天象的机构,并且建造相应的设施,这就是观象台。

早在夏朝,统治者就开始修建观象台了,那时候叫“清台”,商代叫“神台”,周代叫“灵台”。历代的帝王都认为自己是“天子”,是秉承上天的意志的,只有他们才有权知道天象昭示的吉凶。所以他们禁止地方官员和私人设置观象台。

位于北京的古观象台

现存最早的观象台遗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建于东汉中元元年(56)。最兴盛的时候,全台共有四十二名工作人员,负责星象、日月、风雨等各种天文气候现象的观测,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制度。汉代以后,观象台规模和人员编制更为庞大,管理和组织制度更加完备,成为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的重要场所。

唐代在长安、杭州、开封等地都设有观象台,仅长安就有三座观象台同时工作,宋代在开封有四座观象台。这段时期,天文仪器的制造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水运仪象台、可以活动的浑仪在这个时期纷纷出现。

元朝统治者在全国建了二十多座观星台,其中河南登封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这座观星台高十余米,构造精巧,气魄宏伟,观测到的数据非常精确,是当时西方的天文台所无法比拟的。

明朝正统年间在今北京朝阳区建造的观象台,是现存规模最大、仪器最完备的古代天文台。台上八件大型天文仪器,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天文知识和欧洲近代天文学理论建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宇和宙

天地四方曰宇①,往古来今曰宙②。

《尸子》

注解

①宇:原义是屋檐,后来引申为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

②宙:原义是房屋的正梁,后来引申为久远的时间。

宇宙中的天体

听老师讲

天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尸子》。《尸子》传说是战国时期的学者尸佼所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称,上下四方广阔的空间叫作宇,古往今来辽远的时间叫作宙。现代科学的宇宙概念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学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了不起的。

几千年来,我国无数的学者都努力探究宇宙的奥妙。早在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就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天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多个关于天道的问题。屈原在《天问》中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请问最远古的时候,是谁将它传述下来?天地混沌尚未分开,根据什么办法去考察它?昼夜不分昏暗迷蒙,谁能清楚地认识它?高高的天宇有九重之多,是谁把它建造得如此神奇?……

最初,古人认为天地就是一个上面有盖、下面有底的大空间。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意思是,天像斗笠一样盖在上面,中间高,四周低;地像翻过来的盘子一样,也是中间高,四周低。还有人把天比作伞盖、帐篷顶,这种说法叫“盖天说”,是人们对宇宙最古老的认识。

“盖天说”的提法,人们相信了很多年,可是后来人们经过细致观察,发现很多天文现象用“盖天说”都解释不了,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一种说法,叫“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天地都是球形的,天像蛋壳一样包在外面,地像蛋黄一样悬在里面,日月星辰都镶嵌在天球上,天球不停地旋转,所以站在地球上就可以看到日月星辰的各种变化。

“浑天说”可以解释日出日落、月缺月圆,以及日食月食、行星运行等现象,所以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人们一直对“浑天说”深信不疑。直到西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开创的近代天文学传入中国,“浑天说”才开始瓦解。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之大德①曰生。”“天地絪缊②,万物化醇③。”“生之谓性④。”万物之生意⑤最可观,此元⑥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

程颢《明道先生语一》

注解

①德:这里特指天地化育万物的能力。

②絪缊:同“氤氲”(yīn yūn),古代指天地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状态。

③化醇:变化而精醇。

④生之谓性:这是战国时期学者告子的话,意思是天生的就叫天性。

⑤生意:生机,生命力。

⑥元:初始,本源。“元者善之长也”是《周易》里的话。

听老师讲

天地怎样生育万物

这是宋朝学者程颢的话,意思是:“天地最大的功能就是生育。”“阴阳交融,万物变化。”“天生的就叫天性。”万物的生命力是最可观的,这就是《周易》所说“万物化生的本源就是最大的善”的意思,同时,这也就是所谓的仁。人和天地本来是同一的,可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看轻自己呢?

宋朝还有个大学者叫周敦颐,他的窗前长满了绿草,家人要除掉,周敦颐不让,说:“草也有生命,草的生命和我自己的生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除掉呢?而且从绿草上我可以看到天地间的生命力啊。”生生不息,就是天地最大的特点。

周敦颐

天地是怎样生育万物的呢?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阴阳两种气,阴阳交合,万物就从中化生了。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这里记录了一个古老的民俗。原来,冬天阴气最盛,过了冬至,阳气开始兴盛,万物开始生长,春天就要来临。古人拿一根律管,里面填上草灰,据说到了冬至的这一时刻,天地间产生的阳气就会“砰”的一声,将草灰吹得四处飞散,人们就高兴地互相转告:春天就要来了。

《礼记·乐记》详细描述了生命的产生过程:“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意思是说,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二气相互摩擦,又受到雷霆的激荡,风雨的吹拂润泽,春夏秋冬不同时令的滋养,日月的温暖,于是万物就诞生了。

神奇的是,这段话和现代科学探究到的生命起源的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勒做了一个试验,在玻璃容器里装入甲烷、氨等气体(阴阳之气),然后模拟闪电、雷击、降雨、温度变化等过程(雷霆、风雨、四时、日月),过了七天,构成生命的基本原料——氨基酸产生了。米勒认为,他模拟的是地球的原始环境,最初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世人的公认。

我们不能不叹服我国古人的智慧,他们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和精密的研究方法,但他们通过认真观察和细心体悟,得出的结论竟和现代科学相仿。这恰恰说明,我国古代的学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用心灵去贴近天地的“生生之德”,把人类和自然融洽地结合到一起。

变通之道

易①穷②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注解

①易:变化,这里指变化的道理。

②穷:和“通”相对,阻塞不通。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

听老师讲

万物生生不息

这是《周易》里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易”的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就会畅通,畅通之后变化才能经久不息。

这深刻的道理是古人认真观察大自然之后得出的结论。宇宙中最普遍的事情就是变化,“易穷则变”的“易”,就是变化的意思。关于“易”的学问,古人写成了一部书,名字就叫“易”,或者叫“周易”,也叫“易经”。《周易》告诉人们:阴至阳生,阳至阴生,盛极则衰,否极泰来,穷则思变。《周易》讲述的是最普遍、最简洁的哲理,古人收藏图书,都把《周易》和与《周易》有关的著作放在第一位,因此《周易》号称群经之首。

古人经常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意思是说,太阳到了正当顶的时候就要下降,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就要亏缺,然后再升起,复圆,周而复始。严寒的冬天,冰封地冻,可是嫩草却悄悄从土缝里发出新叶,昭示着春天即将到来。同样,夏天到了最热的时候,植物茂盛到了极点,却昭示着寒秋就要来临,草木即将凋零。只有春去秋来这样不断地变化,万物才能顺利生长。

那么,怎样才能通晓变化之道呢?《周易·系辞》告诉了我们具体的方法:“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意思是说,自然界中,一切现象没有比天地更宏伟的了,一切变化没有比四季的更替更巨大的了。古人善于通过观察自然领悟人生的道理,所以,中国人一方面强调在逆境中不放弃,而是以乐观的心态迎接转机;另一方面,在一切顺利的大好形势下,不忘记潜在的危险。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朝廷里受到排挤,一生被贬无数次,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被贬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岛还是蛮荒之地,苏东坡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他并不气馁,而是恬淡地对待每一天的生活。他在海南岛自己种地,自己制墨,还和当地的黎族同胞交了朋友,开开心心地活着。后来,新君即位,那些当权者死的死,走的走,苏东坡又被重新起用,调回中原。临走的时候,苏东坡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达了他对这段艰难经历的从容淡定。苏东坡的人生智慧是变通之道应用的最佳范例之一。

苏轼

天地之化莫不有常

天地之化,虽廓然①无穷,然而阴阳之度②、日月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③,此道之所以为中庸④。

程颐《伊川先生语一》

注解

①廓然:广大的样子。

②度:法度,规范。

③常:规律,通例。

④中庸:中是不偏不倚,庸是永恒不变。

程颐

听老师讲

天地变化有规律

这句话是宋朝的大学者程颐说的,意思是说:天地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是阴阳的法度,日月、寒暑、昼夜的变化,都有固定的规律,这就是天道保持正确而永恒的原因。

据说古代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有个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空气积聚在一起罢了,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杞人听了,又问:“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呢?”那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的,无处不有,你整天在它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塌陷呢?”杞人听了这才开心起来,不再整日忧心忡忡。

天不会无缘无故崩塌,地也不会无缘无故陷落,因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开始想办法认识它们了。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曾经发生了一次日食。这下可了不得了,日食的时候人们敲锣打鼓,大喊大叫,老百姓乱奔乱跑,以为大灾难就要降临了。可是到了汉朝,天文学家对日食和月食的预测就已经相当精确了,唐朝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通过推算日食检验历法精准与否,发生日食和月食早已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了。

古代每个朝代的帝王都要任命专职官员观测天象。帝王希望从天象变化中看出国家兴衰的征兆,可是学者们希望从中了解世界上最永恒的哲理,这就是所谓中庸之道。中庸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平庸或者庸俗的意思。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用“中不偏,庸不易”解释中庸。意思是说,不偏不斜,正道而行,就是所谓的“中”;永远按照规律运行不变,就是所谓的“庸”。中庸是贯穿于宇宙之中最根本的规律,不管万事万物怎样变化,中庸之道是永远不变的。

仰观俯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①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②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注解

①惠风:和风。

②品类:指万物。

王羲之书法

听老师讲

栖居在美丽的天地之间

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一段话。原来,按古代的风俗,到了每年三月的上巳(sì)日(三月三日前后),人们要出门到水边洗浴、游玩,据说这样可以去除不祥,一年都会交好运。这种活动叫“修禊”(xì)。永和九年(353)三月,王羲之和许多朋友到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大家面对着好山好水,喝酒作诗,玩得很开心。王羲之当场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件事情,这就是著名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天,天空明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令人舒畅,仰头观察宇宙的宏伟壮丽,低头审视万物的丰富多样。

天地万物在不同学者心目中有不同的地位。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精于天文地理,但是他研究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王羲之仰观宇宙,俯察万物,却是从生命的角度去体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的美好。

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性情。李白说:“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登高壮观天地间”,看到“大江茫茫去不还”,心中豪情万丈。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他看到了广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地广阔,日月光辉,山川雄壮,花木芬芳,这些都让人心旷神怡,打心底里热爱这个自然世界。而我国传统思想又认为,天地与人是一体的。热爱自然,就会热爱自己,从而热爱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

仰观和俯察,光局限在一个地方是不行的。古代的很多年轻人往往一面读书学习,一面到全国各地去游历,在游览中增长学问和见识。李白二十四岁的时候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徐霞客二十二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他缝了一顶“远游冠”,鼓励他走遍全国各地。

由于有了这种仰观俯察的欣赏意识,中国古代的很多学者,不管家庭是贫是富,官位是高是低,内心深处都保持着安静、舒缓的状态,栖居在美丽的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验自然之美,感受造化之奇。

游山观水,感受自然之美。 tR2YaB/3iry4Vwfh6K9mt68DVTANumnmKH/Ezi4uDCY6E+orWSrTYo2fEUB6hm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