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单元

万物之灵

中国古人对人的认识

◎人最为天下贵

◎天地人相为手足

◎与天地合其德

◎天行健

你必须知道的

中国古代的历法

一年四季有寒暑变化,人们需要在特定的时节播种、收割、打猎、建造房屋,所以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十分重视历法。人们根据天文现象确定历法,以便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们对历法的研究起源非常早。最早的历法应该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因为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历法了。夏代的历法已经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年当中,用几个特定的星座来标志季节,用甲乙丙丁等十天干记录年月日的计时方法也已经出现了。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星象物候历。成文的历法是周末到汉初的《古四分历》,这个历法已经非常精确了。西汉时期又出现了《太初历》,这是第一部流传下来的成文历法。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精密测算的基础上创制了《大明历》,成为当时最精确的历法。此后,唐朝一行和尚创制了《大衍历》,南宋杨忠辅制定了《统天历》。《统天历》测算的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这一精确数值领先世界三百多年。元朝还出现了郭守敬的《授时历》。

现在我们使用的阴历,又称夏历、农历,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颁布的《时宪历》,它和以前的历书是一脉相承的。阴历是俗称,实际应称作阴阳合历,也就是综合考虑太阳和月亮的情况来确定月份。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每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业耕作。纪年采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

元代观星台

人最为天下贵

水火有气①而无生②,草木有生而无知③,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注解

①气: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气当作原始物质,认为万物都由气构成。

②生:生命。

③知:知觉。

《荀子》书影

听老师讲

人是万物之灵

这段话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说的,大意是:水火是物质的,但是没有生命;草木虽有生命,但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懂得道义;人不但有物质,有生命,有知觉,更有道义,所以是天底下最宝贵的。

是物质的,有生命,有知觉,这是一个人活着的基本要求,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称得上是完整的人,义才是将人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的东西。

义是道义,或者说是基本的人性。孟子说,看到一个小孩子快要掉进井里去了,人们都会为他担心,因为人都有基本的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没有恻隐之心、辨别美丑的羞恶之心、判断对错的是非之心、谦逊有礼的辞让之心,那就称不上是一个人了。

人争取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上古时期,人们传颂爱戴的是这样几个人:第一个时期是教人们种植五谷的神农氏,建造房屋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第二个时期是发明了衣服、舟车、冶炼术的黄帝,发明了文字的仓颉;第三个时期就是制定礼仪制度的周公,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文化典籍的孔子。上古时期的传说当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人们认为,正是这些人创造的这些事物:食物、房屋、火种、衣服、舟车、文字、礼仪、书籍……使人们摆脱了蒙昧的状态,先是不再为生存担心,然后不再为生活烦忧,最后不再为无知困扰,一步步与低等生物告别,向文明进化。现在人们有先进的生产工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可以读书识字,社会和谐有序,这些都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表现。

古人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与天地大道相提并论,而不是匍匐在它们脚下,这是多么平等、伟岸、自豪的博大胸怀!

天地人相为手足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①之。天生之以孝悌②,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

注解

①成:这里是使完备、使整齐的意思。

②孝悌(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董仲舒

听老师讲

天地如画,人点睛

这句话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大意是说:人与天地同为万物之本,天产生万物,地养育万物,人使万物完备规范。万物,是天用孝悌之道来创造的,是地用衣食来养育的,是人用礼乐制度来完备的。天地人三者互为补充,合成一个整体,哪个都不能缺少。

天地人古代合称“三才”,“才”就是“材”,意思是构成世界的三种基本材料,各有各的作用。

《诗经·周颂·天作》是周朝人祭祀本族发祥地岐山时唱的歌,内容是歌颂周朝的祖先在岐山创业的事情,诗的大意是:天生岐山冈啊,巍峨又雄壮。太王来经营啊,土地宽更广。上天生万物啊,文王定周邦。……这首诗既歌颂了造就山川的上天,养育万物的土地,也歌颂了辛劳创业的先王。三才齐备,周朝就兴盛了。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又叫蜀地,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在先秦时期却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境内的岷江还经常发大水,闹得老百姓活不下去。第一个来治理蜀地的是秦国派来的郡守李冰。李冰一来,就在成都附近修了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于是岷江被治理得服服帖帖,成都平原变成了千里良田。

农业虽然发展起来了,可蜀地当时位于边疆,文化十分落后,老百姓希望孩子能多读书,多学文化。汉景帝时,文翁做了蜀郡太守,他从手下中选派比较聪明的人到京城拜师学习,回来就让他们做官。文翁还在成都修建学宫,招收青少年入学读书,这就是著名的“文翁石室”。从此蜀地文化振兴起来,很多人都来成都求学,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文翁建起了学校。后来蜀地出了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许多大文豪,不能不说是文翁开的好头。

天地人作用不同,密切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在天时地利的基础上,人把万事万物整理规范起来,规划城市,治理河道,兴办教育,使世界变得井井有条,使世界更好地为人所用,为人所享。

与天地合其德

夫大人①者,与天地合其德②,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周易·乾·文言》

注解

①大人:《周易》所认为的至高无上、通晓宇宙规律的人。

②德:这里指功能。

伏羲作八卦

听老师讲

顺应自然,成人之美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伟大的人,其为人处世,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四季变化的节律、鬼神的吉凶相契合。他首先推测自然的动向而行动,那么天就不违背他,要是预料不到,就顺应天时行事。天尚且不违背他,更何况普通人呢?

这里的“大人”,实际就是理想中人类的状态。我国的传统智慧讲究天人合一,崇尚利用天时地利等自然因素达到人的目的。

古人在生活中充分利用了天的作用。在指南针发明之前,中国的水手是靠星星来导航的,他们使用一种叫“牵星板”的简单仪器,确定星座的位置,判定自己的方向。早在汉代,人们就发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风有规律地到来和结束,这种按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叫作“信风”。唐代的义净和尚要到室利佛逝国(今苏门答腊)游学,他就先到广州,等待十一月吹向南方的信风一起,立刻乘船,只用了二十天就到了目的地。等他回来的时候,又等夏秋之交,利用从西南吹来的信风回归。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我们的祖先从来不愿一味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是力求行动与大自然的趋势相一致,利用大自然,这就是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水车

讲了利用天的故事,我们再讲一个利用地的故事。宋朝大中祥符年间,皇宫被一场大火烧掉了。宋真宗叫丁谓负责重建宫殿,可是建宫殿需要用很多土,出城去运太远了。丁谓看到不远处的汴河,就想出了个好办法。他先叫人把当街的大道挖开取土,然后把汴河的水引到挖开的深沟里,于是各种建筑材料就能用船运到皇宫了。等皇宫修好了,剩下很多砖瓦土石,丁谓又叫人把这些垃圾填在深沟里,于是深沟又变成平坦的大道了。这一算下来,一举三得,给朝廷省了好几个亿的工钱。

中国人的智慧远不止这些。我们古代的建筑,要和环境相协调,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中国的饮食,要和季节配合,既可口又保证了健康;传统中医,向来讲究防病于未然,在生病之前预防保养。古人最忌讳逆天而动,也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事。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天行健

天行健①,君子以自强不息②。

《周易·乾·象》

注解

①天行健:天道运行,昼夜不停,无时亏退。

②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自强勉力,没有止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听老师讲

司马光自强不息

这是《周易》里的话,大意是说:天道的特性是运转不停,君子也要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这句话是《周易》中第一卦乾卦的释辞。天是不断运转的,从来没有停止的时候,这是一种强健的表现。所以《周易》借天的特性激励人们永不停息,奋发有为。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司马光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天资聪明就放弃学习,相反,他少年时代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是一般人比不了的。他小时候读书,为了使自己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特地做了一个“警枕”。这个“警枕”是一段圆柱形的木头,头枕在上面的时候,一打瞌睡,就会不知不觉地滚下来,于是人也清醒了。司马光就是这样日夜用功,怀着一种不息不止的毅力,博览群书,最终成为一代大学者。

如果说一个人在贫困时期和青年时代有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足为奇,那么在获得了功名富贵之后,或者到了老年,还保持这种品德,就非常可贵了。司马光六十多岁时,还在孜孜不辍地编著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手稿足足堆了两大间屋子。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强不息,成就大业。贪图享受会使人丧失斗志,一事无成。司马光终身以此砥砺自己,即使当了宰相,仍然艰苦朴素,不过奢华的生活。今天国家图书馆藏有司马光的亲笔稿件,是用废纸书写的,纸上原有字迹,司马光用淡墨涂掉,再用浓墨写上去。司马光也教育他的儿子勇于吃苦,磨炼自己。其他达官显贵家的孩子穿得珠光宝气,在街上格外引人注目。可是司马光的儿子上了街,衣着朴素,人们根本想不到这就是当朝宰相的儿子。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史上曾历经磨难,然而从不屈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这种精神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危难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自强不息的关键是“健”,大自然无穷无尽的运行告诉我们,只有保持一颗强健的心,才能在多变的外界环境中把握好自己,奋发自强,做人生的强者。

司马温公祠(司马光死后被追封为温国公) SEwfaPN1+Khwjbue5VjJxcPrH2UItQ+wAKpZsRNRDIxABVRFN6yMysIaoPCVLJ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