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语用

由于语言最本质的功用是传递信息,又由于语法是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整套规则,还由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在同一个语言系统之中,所以语音、语义、语用必然会分别对语法有所影响。具体说,语音、语义、语用会分别对语法有某种制约作用。

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

(一)音节数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

汉语是音节性很强的语言,以音节为基本的表意单位,所以音节数有时会对语法有所影响。在汉语用词造句中,常常需要注意音节问题,这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譬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说到花卉,如果花儿的名字是双音节的,那么可以带“花”字,也可以不带“花”字。例如:

(1)我送她一枝玫瑰花。 我送她一枝玫瑰。

她很喜欢牡丹花。 她很喜欢牡丹。

那丁香花真醉人。 那丁香真醉人。

但是,如果花儿的名字是单音节的,那么一定得带“花”字。下面左边的说法成立,右边的说法都不成立:

(2)她采了一大把菊花。 *她采了一大把菊。

我喜欢桂花。 *我喜欢桂。

她摘了一枝荷花。 *她摘了一枝荷。

地名、人名也存在类似的单双音节对立的现象。如全国各地的县名,有双音节的,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县”字可以不说出来。例如:

(3)她出生在原北京昌平县。 她出生在原北京昌平。

我明天去山西万荣县。 我明天去山西万荣。

我老家在江苏海门县。 我老家在江苏海门。

但如果是单音节的,那“县”字非说出来不可(右边的说法都不成立)。请看:

(4)她出生在原北京通县。 *她出生在原北京通。

我明天去山西祁县。 *我明天去山西祁。

我老家在江苏吴县。 *我老家在江苏吴。

人有单姓的,有复姓的。单姓的,可以有“老王”“小王”这样的称呼;复姓的,就没有这样的称呼,譬如一个人姓欧阳,一般我们不会叫他“老欧阳”或“小欧阳”。复姓,我们可以以姓相称,例如:

(5)欧阳,你来一下。

(6)司马,王老师叫你去。

单姓就不能这样称呼,我们不说:

(7)*张,你来一下。

*秦,王老师叫你去。

欧美人单称姓氏,对中国人也如此。如果听到“张,请你把词典给我”这类话,说话人准是外国人。

在现代汉语里,像“进行”“加以”“予以”一类动词事实上不表示实在的意思,只起某种韵律或语用的作用,譬如“住房问题明天我们还要进行讨论”,从意义上说,跟“住房问题明天我们还要讨论”没有多大差别,句中的“进行”不表示实在的意义,所以这种动词一般称之为“形式动词”。这种动词在使用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求后面有一个动词来作它的宾语,二是这个作宾语的动词只能是双音节的,不能是单音节的。例如:

(8)金融问题你还需进行学习。

(9)这些情况需进一步加以调查。

例(8)、(9)里的双音节动词“学习”“调查”就不能用同义的单音节动词“学”“查”来替换,我们不说:

(10)*金融问题你还需进行学。

(11)*这些情况需进一步加以查。

(二)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

轻重音也对语法有一定影响。像“学习文件”“进口设备”“出租汽车”等,都既可以分析为述宾结构,也可以分析为“定-中”偏正结构,而区别就表现在轻重音上——如果分析为述宾结构,重音在后面的名词上;如果分析为“定-中”偏正结构,重音在前面的动词上(重音用“̍”表示,下同)。请比较:

述宾结构  “定-中”偏正结构

学习‘文件  ‘学习文件

进口‘设备  ‘进口设备

出租‘汽车  ‘出租汽车

再拿“洗得干净”来说,这个结构是有歧义的,它既可以理解为带情态补语的述补结构,意思大致相当于“洗得很干净”;也可以理解为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意思大致相当于“能洗干净”。而二者的区别也会在轻重音上表现出来——带情态补语的述补结构,重音在“干净”上;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重音在“洗”上,即:

(12)洗得’干净【带情态补语的述补结构】

‘洗得干净【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

(三)语音停顿对语法的影响

停顿对语法也有影响。在汉语语法学界,说到由构造层次不同而造成的歧义时,常常会以“咬死了猎人的狗”作为实例:

其实,“咬死了猎人的狗”这个结构只是从书面上看有歧义,就口语来说,并不会让人觉得有歧义,因为表示不同意思时,语音停顿是不同的——表示a义时,停顿在“咬死了”之后;表示b义时,停顿在“的”字之后。即(语音停顿用 表示):

(14)a.咬死了 猎人的狗

b.咬死了猎人的

再如“张三个儿很高”,可以有两种构造层次:

a和b不同的构造层次在语音停顿上有明显的表现。请看:

(16)a.张三个儿 很高。

b.张三 个儿很高。

它们所属的句子类型也不同,a句是普通的主谓句,b句则是主谓谓语句。在意思表达上也有细微的差异。

上述语音对语法的制约中,音节数对语法的制约是汉语的特别之处,至于轻重音、停顿对语法的制约,其他语言都有。

二、语义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

大家都知道,许多词具有褒贬义的色彩,而词具有褒义还是贬义,这对语法有时会产生影响。下面试以形容词为例来加以说明。

现代汉语的述补结构中,要表示含过分义的“结果的偏离”时,可以有两种说法:

A.“动词+得+太/过于+形容词+了”,例如:

(17)(头发)剪得太/过于长了

B.“动词+形容词+了”,例如:

(18)(头发)剪长了

采用哪一种说法,就跟形容词是否具有褒贬义色彩有关。具有明显褒贬义色彩的形容词,只能采用A的说法,即“动词+得+太/过于+形容词+了”的说法;而具有中性义的形容词(即不含褒贬义色彩的形容词),则两种说法都可以采用。请看实例:

“摆整齐了”“过舒服了”都可以说,但都不含有“过分”的意思。

“洗脏了”“说乱了”也可以说,但也都不含有“过分”的意思。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实例。我们知道,副词“还”作为程度副词可以表示两种语法意义:一是表示程度深,大致相当于“更”;一是表示程度浅,含有勉强过得去的意思。为区别起见,我们将表示程度深的“还”记作“还 1 ”,将表示程度浅的“还”记作“还 2 ”。“还 1 ”所修饰的形容词可以是褒义,可以是贬义,可以是中性义;而“还 2 ”则只能修饰褒义或中性义的形容词,不能修饰贬义形容词。 请看:

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不限于词的褒贬义。下面我们将会比较详细地讲到词语的语义特征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参看下文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三、语用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

所谓“语用”,说白了,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实际的言谈交际。而言谈交际的过程也就是言谈双方彼此不断传递、交换信息的过程。由于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所以汉语是语用性很强的语言,是更多地受信息传递规则制约的语言。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绪论”0.2小节已谈到一些,而在后面第十二节“关于语言信息结构分析”会有更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语用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还有另一方面的反映,那就是社会心理对语法的影响。马真(1986)《“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试探》在谈论制约“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时就说到了“社会心理”这一制约因素。 请先看两个例子:

(19)我的爷爷比你的爷爷硬朗。

我的爷爷比你的硬朗。

(20)你的女儿比我的女儿能干。

你的女儿比我的能干。

例(19)里的“爷爷”是指长辈,“你的爷爷”不能用“你的”来替换;例(20)里的“女儿”指晚辈,“我的女儿”就能用“我的”来替换了。那是因为在汉语里用“的”字结构来称说人是不够礼貌的。下面的例子更有意思:

(21)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大方。

(22)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小气。

(23)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更小气。

例(21)因为是说“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大方”,言下之意是“你的朋友小气”。这在说话者的心目中,暗含着对“你的朋友”有意见,甚至看不起。所以例(21)可以有如下替换:

(24)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大方。

他的朋友比你的大方。

而例(22)是说“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小气”,言下之意“你的朋友”是比较大方的,所以不会去采用不很礼貌的替换;例(23)在说话人心目中不管是“他的朋友”还是“你的朋友”,都是小气的,就又可以采用不礼貌的说法了:

(25)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小气。

他的朋友比你的小气。

(26)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更小气。

他的朋友比你的更小气。 JRnNNks/UcWH7s3vKAPIv1sc6wwXIKMRpS+Vxp0WjYA8dpkJ/IZgVsy7o+QJeF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