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对汉语和汉语语法要有这样的认识

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6700种左右。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悠久而基本上没有被分化的语言。目前在世界上,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是最多的,大约有将近15亿,主要分布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由于华人遍布世界各地,所以汉语也可以说遍及全世界。

二、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汉民族的共同语,这种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古人所说的“雅言”“通语”“官话”可能就是当时的汉民族共同语。如今的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大陆叫“普通话”,在港澳台叫“国语”,在新加坡等海外地区称为“华语”,也称“中文”。民族共同语是超方言的,同时又一定以某一种方言为基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是有它的历史发展的客观基础的。大家都知道,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特别是20世纪随着“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和后来掀起的“国语运动”的“双潮合璧”,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三、汉语有复杂的方言。目前一般将汉语分为以下七大方言区:(一)北方方言,又叫“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二)吴方言,也叫“吴语”,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三)湘方言,也叫“湘语”,又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以湖南省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以湖南省双峰话为代表;(四)赣方言,也叫“赣语”,以江西省南昌话为代表;(五)客家方言,也叫“客家话”,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六)闽方言,也叫“闽语”,以福建省厦门话和福州话为代表;(七)粤方言,也叫“粤语”,以广东省广州话为代表。汉语各方言语音分歧最大,其次是词汇,语法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方言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的共同交际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中国必须大力推广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但是,方言又有它重要的存在价值:

价值之一,汉语方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汉语方言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就是由方言创造、保留和传承的,而且具有汉语方言区浓郁的乡土色彩和丰富独特的文化魅力。

价值之二,“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汉语纷繁的方言对研究、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极有用处。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与认识,汉语从南到北的方言差异,大致反映了汉语从古至今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变化。可以这样说,现代汉语南方方言正是古代汉语的历史投影;随着地理推移,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显示了古代汉语历史演变的结果。也可以这样说,古汉语向现代汉语“纵”的演变和类型上南方话向北方话“横”的推移,正好相对,互为验证。

四、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是由称为“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提( )”“捺(乀)”“钩(亅)”的8种基本笔画及其变体采用不同组合法而构成的一个个方块汉字。这种方块汉字,一个汉字一个形体,一个汉字一个音节,又几乎每个汉字都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以说是“形、音、义融为一体”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上面说了,汉语方言复杂,但是在书面上基本是统一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使用了这种直接表意的语素音节文字来记录汉语,而不是采用音素文字。这种汉字可以超越方言、超越古今,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与属于“非形态语言”的汉语形成极为和谐的关系,从而确保了汉语在书面上一直保持统一,使汉语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着稳定的延续。

五、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言”,因此关于现代汉语语法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朱德熙,1985):

第一,汉语的词类主要依据它们在句法组合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加以分类。汉语词类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无形态标志,进入句子也不发生词形上的变化。因此,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具体图示如下(虚线表示有少数词也具备那句法功能):

⑦在汉语里除了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能作状语外,普通名词也能作状语。在古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我们所熟知的“蚕食”“鲸吞”“席卷”“蛇行”就是,再如“船载以入”“老人儿哭”“吾得兄事之”里的“船”“儿”“兄”都是状语成分。明清以后逐渐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又逐渐增多,如“我明天会电话告诉你”“他会电邮通知你”“我们是腿儿去还是车去?”等。但毕竟有限,估计不足2%。所以名词与状语之间用虚线连接。

这就是说,汉语里的一个词往往可以出现在多种不同的句法位置上,而在词形上完全一样。试以“研究”为例:

(1)a.这个问题,他 研究 ,我不 研究 。【作谓语】

b.她 研究 语法。【作谓语中心,带宾语】

c.这个问题得 研究 清楚。【作谓语中心,带补语】

d.这个问题我打算 研究 。【作“打算”的宾语】

e.这就是我的 研究 课题。【作名词“课题”的定语】

f.语法 研究 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主语中心,直接受名词“语法”修饰】

第二,在“形态语言”(如英语)里,句子一定是主谓关系,词组一定不会是主谓关系。汉语情况则不同。由于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言”,汉语里的动词就没有所谓定式动词(finite verb)与不定式动词(infinitive verb)的不同表现形式,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是“主语-谓语”的模式。再有,在汉语里,句子和词组在句法构造上不形成对立,彼此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谓结构跟其他句法结构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汉语里,一个句法结构如果处于被包含状态,它就是词组;如果处于单说地位(附有一定的句调),它就实现为句子。请对照“弟弟扫地”(主谓结构)和“参观科技博物馆”(述宾结构):

(2)a.“弟弟干什么呢?”“弟弟扫地。”【句子】

b. 弟弟扫地 的时候总带着口罩。【词组】

(3)a.“明天干什么?”“参观科技博物馆。”【句子】

b. 参观科技博物馆 的人可多了。【词组】

再如“木头桌子”(“定-中”偏正结构):

(4)a.“你想买什么桌子?”“木头桌子。”【句子】

b. 木头桌子 现在很贵呀!【词组】

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在“形态语言”(如英语)里,词、词组、句子之间是层层组成关系(composition),即由词构成词组,由词组构成句子;而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realization),词或词组加上一定的句调就成为句子。

第三,由于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同一种句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试以“动词+名词”这个述宾关系为例:

(5)a.吃苹果【动作-受事】

b.(这锅饭可以)吃五个人【动作-施事】

c.吃大碗【动作-工具】

d.吃食堂【动作-方式。也有人分析为“动作-处所”】

e.吃父母【动作-凭借(靠父母生活)】

f.排电影票【动作-目的(为取得电影票而排队)】

g.养病【动作-原因(因病而养)】

h.扔框里【动作-处所】

第四,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动词+动词”可以形成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

(6)研究讨论【联合关系】

打算回家【述宾关系】

挖掘出来【述补关系】

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访问回来【连动关系】

请他坐下【递系关系,也称“兼语关系”】

讽刺说【“状语-中心语”偏正关系】

养殖研究【“定语-中心语”偏正关系】

第五,汉语词序灵活,语序固定。同一个事件,由于说话人的角度不同、认识不同、情感态度不同、所需要表达的信息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这就靠词序的改变加之虚词的运用。例如:

(7)a.弟弟打破了我的杯子。

b.我的杯子弟弟打破了。【词序改变】

c.我的杯子被弟弟打破了。【词序改变,外加虚词“被”】

d.弟弟把我的杯子打破了。【词序改变,外加虚词“把”】

e.我的杯子是弟弟打破的。【词序改变,外加“是”和“的”】

例(7)各句所说事件相同——“我的杯子破了,打破杯子的是我弟弟”。但通过改变词序、增删某些词语,各个句子意思就不尽相同。

但是,汉语的语序是固定的。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述语动词之后,修饰语(定语和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述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整个结构的意思将随之而变。例如:

(8)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 ≠ 大大的眼睛【“定-中”偏正关系】

吃饭了 【述宾关系】 ≠ 饭吃了 【主谓关系】

客人来了 【主谓关系】 ≠ 来客人了 【述宾关系】

来早了 【述补关系】 ≠ 早来了 【“状-中”偏正关系】

六、虚词在汉语语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体见下文第十三节。

七、汉语是语用强势语言。这在语法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由于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如赵元任先生所指出的,汉语句子的主语就是话题(赵元任,1968)。吕叔湘先生(1979)、朱德熙先生(1982,1985)都同意。而Li&Thompson(1981)则进一步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径直确认汉语为话题型语言。现在普遍都承认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动词的任何一个论元或者说格范畴,几乎都能放在句首作话题。下面例(9)是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1985)里所举的例子:

(9)a.李大夫 [施事] 去年用中草药给一位病人治好了关节炎。

b.这位病人的关节炎 [受事] ,李大夫去年用中草药给他治好了。

c.这位病人 [与事] ,李大夫去年用中草药给他治好了关节炎。

d.这种中草药 [工具] ,李大夫去年用它给一位病人治好了关节炎。

e.去年 [时间] 李大夫用中草药给一位病人治好了关节炎。

这个例子很说明问题。朱先生指出,话题可以变化,“可是不管话题怎么变,句子里各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却始终维持不变”。

第二,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可随意省略的。请看:

(10)Do you eat one egg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鸡蛋吗?)

——Yes,I eat one egg every day.(是,我每天吃一个鸡蛋。)

——*Yes,I one egg every day.(是,我每天一个鸡蛋。)

——*Yes,eat one egg every day.(是,每天吃一个鸡蛋。)

——*Yes,eat every day.(是,每天吃。)

(11)What do you eat every day?(你们每天吃些什么?)

——We eat bread and butter every day.(我们每天吃面包和黄

油。)

——*Eat bread and butter every day.(每天吃面包和黄油。)

——Bread and butter.(面包和黄油。)

(12)Who is Jiajun Wang?(谁是王家俊?)

——I am Jiajun Wang.(我是王家俊。)

——Jiajun Wang is me.(王家俊是我。)

——*I.(我。)

——*Is me.(是我。)

——It’s me.(我是。)

例(10)—(12)右边翻译成汉语的句子都是可以说的。汉语里还能见到、听到很不合逻辑的句子,但大家都能理解,都能接受。例如:

(13)赵元任先生是菲律宾女佣。【赵元任先生是男士。这句话的意思是“赵元任先生家雇佣/使用的是菲律宾女佣”】

(14)那炸酱面怎么没付钱就走了!【意即“那吃炸酱面的顾客怎么没付钱就走了”】

(15)卧铺不能延长。【意即“卧铺票使用期不能延长”】

(16)上一周我赶论文呢!【意即“上一周我赶时间写论文呢”】

有时,句中只有一连串的名词。 例如:

(17)今天下午全校大会。

上面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你可以分别理解为:

a.今天下午有全校大会。

b.今天下午是全校大会。

c.今天下午开全校大会。

d.今天下午召开全校大会。

e.今天下午举行全校大会。

例(17)实际是省略了谓语动词的句子。

因此,沈家煊(2011)指出,“汉语的语法和用法分不大开,讲汉语语法离开用法就没有多少语法可讲”。 这符合汉语事实。

八、汉语是节律性很强的语言。任何语言都有韵律问题。由于汉语每个音节都有意义,在词的层面,以单音节、双音节词为主,所以汉语的节律性特别强,而且词语的音节数会影响语法(具体见下文0.4小节)。正是这种汉语的节律性,在现代汉语里句子合格不合格不能单看是否符合句法规则、是否符合语义规则,还得看是否符合汉语韵律规则。 AxytwydoUvKadQhi4sn7/IN/LD55u8fSxyjCQQ+7fJO4rO+0Dauhyq6wizJMto8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