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端粒和端粒酶

DNA“包装”的问题解决了,真核细胞又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DNA的末端。真核生物染色体里面的DNA不像原核生物的细胞里那样是环形的,而是有两端。就如没有鞋带扣的鞋带那样,里面的“线”(DNA链)容易松开,而且细胞也分不清这样的末端是染色体正常的末端,还是DNA双股断裂所产生的末端,会试图去“修复”,把这些断端连起来。这就会造成不同染色体之间的连接,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染色体的两端必须有一个保护自己的办法。

研究发现,染色体的末端由许多短的DNA重复序列单位组成,叫做端粒(telomere,这个英文名称来自希腊文 telos,意思为“末端”,和meros,意思为“部分”)。这些重复序列单位一般6~8个碱基对长,富含鸟嘌呤(G)。例如酵母的重复序列单位为TCTGGGTG,四膜虫(纤毛虫的一种)的序列为TTGGGG,植物为TTTAGGG,脊椎动物(包括人)为TTAGGG。在酵母中,这样的重复序列有几百个碱基对长,而人的端粒有1500多个碱基对长。不仅如此,DNA双链中的一根还会比另一根长出一段,成为单链DNA。这根单链DNA又像回形针那样弯回来,在双链部分形成一个“三链结构”,好像鞋带中的一根弯回来打一个结。这样的三链-回形针结构又与若干蛋白质分子结合,好像鞋带的结外面再包上胶布。这样形成的结构很稳定,就像鞋带两端的金属鞋带扣,把DNA的两端结结实实地包裹起来(图3-7)。

图3-7 端粒的结构。

即使这样,染色体末端的麻烦还没有完。染色体的两端不是包裹起来就完了,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里面的DNA还要被复制,而麻烦就出在这里。细菌的环状DNA被复制时,两条链各自从3′到5′的方向开始,完成整圈复制。但是线性的双链DNA复制就不好办了,因为DNA无法走一个圈。染色体的复制是从中间开始,向两端分别进行的。在DNA复制的起始点,双螺旋的两条链分开,再由一种叫做引发酶(primase)的蛋白质以两条DNA链为模板,各合成一小段(大约10个核苷酸长)的RNA引物(primer),新的DNA链则从引物的3′端继续延长。由于DNA双螺旋中的两条DNA链的方向是相反的(见第二章第五节),新的DNA链又只能从5′端开始,向3′端方向合成,其中前导链(leading strand)是从3′到5′的方向被复制的,复制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直至这条链的末尾,也就是这条链里面的序列可以完全被复制。新链延长的方向,就是DNA双链不断被打开的方向。但是另一条链(叫“后随链”)就麻烦了,因为这条模板链的打开是从5′到3′方向,而新DNA链的合成也是从5′到3′方向,这就要求新链合成的方向与DNA双链打开的方向相反。

这有点像把上衣的拉链从领口往下拉开。拉链的两根链就像是DNA双螺旋的两条DNA单链,没有被拉开的部分就像是DNA的双螺旋。拉链从领口向下拉开时,假设左边那条链是前导链,方向是从3′(领口处)到5′(衣服下摆处)。引发酶在前导链的3′端合成一小段RNA,接着DNA聚合酶就从RNA引物上延长,沿着这条链从上到下合成新的DNA链,新DNA链合成的方向和拉链拉开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直至下摆。而右边那条拉链是后随链,方向是从5′(领口处)到3′(衣服下摆处)。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从新链的5′端向3′端合成(对于模板链就是从3′向5′方向被转录),相当于新DNA链的合成方向是从衣服下摆到领口的方向,和拉链拉开的方向相反。这个难题如何解决呢?

真核生物真是很“聪明”的,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就是“跳着走”。在后随链的前方(3′端方向)先合成一段RNA引物,再从引物延伸,合成一段DNA,所以新DNA链合成的方向和双螺旋打开的方向相反。这段新合成的核酸就由两部分组成,DNA和它前面的引物,叫做岗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是日本科学家岗崎(Okazaki)发现的。由于在合成这段冈崎片段DNA时,拉链又向下拉开了,在这段冈崎片段前方又有一段还没有被转录的DNA。这时引发酶又“跳”到这个冈崎片段的前面,在拉链刚拉开的地方合成另一个RNA引物,再从新引物合成一段DNA。当这段新DNA延长到之前合成的冈崎片段时,它上面的RNA被水解掉,代之以DNA。连接酶(lygase)再把两段DNA连起来,就成为连续的DNA链了。所以后随链DNA的复制是一步一步“跳着走”的。问题就出在这条DNA链的末端,在那里必须有一段DNA作为模板来合成RNA引物。但是在最后一段新的DNA链合成后,由于其RNA引物的前方不再有新合成的DNA,这段RNA引物就不能被DNA序列取代,最后被细胞降解。无论为RNA引物当模板的DNA是在后随链的最末端(3′端),还是离3′端还有一段距离,这段模板DNA和它到3′端之间的DNA序列都无法被复制。也就是说,后随链不能被完全复制,而是要损失一段。由于DNA双螺旋中的两根DNA链是互补的,以前导链为模板合成的是新的后随链,以后随链为模板合成的是新前导链,因此新的前导链在5′端要短一截,而新的后随链在3′端要长一截(图3-8)。

图3-8 线性DNA被复制的过程。后随链DNA不能被完全复制,所以新合成的前导链要损失一段

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的DNA会损失30~200个碱基对。如果没有修复端粒的机制,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经过几十次分裂,端粒就会短到不再能够保护染色体的完整。细胞也会“感知”到这种情况,停止分裂,最后死亡。例如人的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分裂50次左右,就停止分裂,进入衰老状态。这个现象被美国科学家海弗里克(Leonard Hayflick,1928—)于1961年发现,叫做“海弗里克现象”。由于这个原因,端粒的长度被认为是细胞寿命的一个指标,相当于是细胞的“分裂钟”。人的体细胞一般都不能防止端粒的缩短,所以它们的寿命都有限。

而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必须有办法来防止端粒的缩短,否则这些生物在分裂若干代后就会死亡。真核细胞的办法,是把新合成的后随链进一步延长,这样在延长的后随链上又可以生成新的岗崎片段,把短一截的新前导链延长。进一步延长新后随链的工作是由端粒酶(telomerase)来完成的。端粒酶是一种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即可以用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酶。不仅如此,它自己就带有一个模板RNA分子,这个RNA分子含有端粒重复序列的互补序列(例如CCCAAUCCC),可以和新后随链末端的部分重复序列结合,例如用RNA分子上的CCC部分与新后随链上TTAGGG中的GGG部分结合,再用酶的反转录酶活性,用RNA分子的其余部分为模板,合成新的DNA。由于端粒DNA的序列是重复的,端粒酶上的RNA分子又可以“移位”,结合到新的DNA末端上,再次把DNA延长。这样重复很多次,就可以在新后随链上增加许多新的重复序列。新后随链上的这些新的重复序列就可以作为模板,生成新的岗崎片段,将新的前导链延长,将DNA复制时新前导链损失的端粒DNA序列补回来(图3-9)。

图3-9 端粒酶的作用。端粒酶能够以自身携带的RNA为模板,将新合成的后随链延长。后随链延长后,可以在上面形成新的岗崎片段,将缩短的新前导链延长,以防止端粒缩短

所以端粒酶的作用就是防止真核生物DNA复制时端粒的缩短,让这些细胞能够一直分裂下去。所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都有端粒酶的活性,所以它们能够无限制地分裂繁殖。从真核生物出现到现在的约20亿年中,真核生物的细胞能够一直不间断地繁殖,端粒酶功不可没。生殖细胞、干细胞、癌细胞都有端粒酶的活性,所以它们都能够无限制地繁殖。而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叫做“体细胞”)一般不再表达端粒酶(虽然为端粒酶编码的基因还在那里),就是为了不让这些体细胞无限繁殖,变成癌细胞,它们只要能够满足这个生物体一生的需要就够了。

染色体复制的问题解决了,真核细胞还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把多个复制后的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菌只有一个环状染色体,复制后也只有两个,细菌用ParABS系统“拉”的方式就可以把两份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见第二章第十三节,原核细胞的骨骼系统)。而真核细胞有多达几十个染色体,如何保证每个染色体复制后都能够准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而且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不仅其中的DNA分子比细菌的大得多,还含有大量蛋白质,是巨型的DNA-蛋白质复合物,光靠ParA丝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完成分离染色体的任务了。为了“搬动”染色体,真核细胞需要更强有力的运输系统,这就是真核细胞的“肌肉”和“骨骼”系统。在介绍它们如何帮助真核细胞分裂之前,我们先介绍真核细胞的这些“骨骼”和“肌肉”分子。 aKMBRXEcackKY3Hk/0gWLuwD2fyh6GPmkFkgWHgbN8QjM5IgZegqKs5odtSExZ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