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身体素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概述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在工作中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人的一切动作都是通过肌肉活动实现的,这就要求各部分肌肉具有相应的力量,以克服各种阻力。因此,力量素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体育锻炼所必需的素质。

在各种身体素质中,力量素质是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的基础,发展力量素质对增强基础身体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并能促进运动器官的发展,使肌肉纤维增粗、力量增大,同时可改善和健美体形。

力量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按人体表现出的力量与本人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按力量的表现形式,可分为速度力量和耐力力量;按肌肉的工作方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二、发展力量素质的原则

(一)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进入青年期(17—18岁)后,是学生进行力量练习的良好时机。这时,学生的身高增长趋缓,肌肉的横断面开始逐渐增大,可以承受较大重量的力量练习。练习时,学生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和运动能力,科学地安排负荷重量和重复次数。女生一般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为主,采用的负荷重量应小些。

(二)力量练习要全面

发展力量练习,既要使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下肢大肌肉和腰、腹、背部的肌肉)得到锻炼,也要发展那些薄弱的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力量。大力量练习和小力量练习、缓慢力量练习和速度力量练习、局部力量练习和整体力量练习等配合练习,各种动作交替进行,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防止片面、畸形发展。

(三)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

各种力量练习,都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姿势和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每次练习时,肌肉都应预先伸展,之后动作幅度要大,身体各部位、各种不同动作均应交替、穿插练习,使肌肉张弛结合。力量练习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以静力性练习为辅。另外,由于肌肉活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因此练习时全神贯注,意念活动与练习动作紧密配合、保持一致,将有助于使肌肉力量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合理安排练习的顺序和间隔时间

合理安排练习的顺序,可以防止疲劳的产生。一般应先安排大肌肉群的练习,再安排小肌肉群的练习,因小肌群比大肌群较早产生疲劳。典型的力量练习顺序模式为:(1)大腿、腰部肌肉;(2)腿部(股四头肌、大腿后部肌群、小腿三头肌);(3)躯干部(背、肩、胸部肌肉);(4)上臂(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前臂肌肉);(5)腹部;(6)颈部。

力量练习间隔时间的安排,包括每次锻炼的时间间隔和每组动作的时间间隔,对锻炼的效果有很大影响。由于力量练习对人体的影响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因此开始阶段以间隔三四天练习为好,每组的间隔时间也可相应长些。随着锻炼水平的提高,练习的间隔时间可逐渐缩短,每组的间隔时间一般以2—3.5分钟为宜。

(五)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进行力量练习时,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充分(特别在冬季),重量由轻到重,动作速度由慢到快,注意力要集中,以防止运动损伤。在采用极限和次极限强度负重练习时,还必须注意呼吸的调节。力量练习前,可做数次深呼吸,憋气的时间不宜过长。力量练习后,肌肉常会充血,胀得很硬,这时应做些与力量练习动作相反的拉长动作,或做一些按摩、抖动,使肌肉充分放松。这样,既可加快疲劳的消除,促进肌肉恢复,又可防止关节的柔韧性因力量训练而下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肌肉的弹性,避免肌肉僵硬。

(六)注意安全和练习极限

当进行杠铃练习时,必须有同伴帮助,以便在不能完成练习的情况下做好保护。另外,在进行负重练习时,如果感到有任何尖锐的刺痛,应立即停止练习。练习时,还应调整好呼吸,尽量避免憋气。举起时呼气,放下时吸气,可采用口和鼻呼吸。

运动要安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留意所出现的警告信号。这些信号往往是运动量过大或身体某部分受伤的反映。有些人为了急于奏效而竭尽全力,反而受到伤害。力量练习的警告信号一般指:锻炼后,肌肉有酸痛僵硬感,直到下次锻炼前,这种感觉仍未消失。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为:延长锻炼间隔时间,让肌肉充分恢复。另外,要充分做好练习前的准备活动和练习后的放松活动。

三、发展力量素质的方法和手段

(一)静力性力量锻炼

静力性力量练习一般是以最大力量完成的,每次持续时间应为5—6秒。用力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锻炼的效果。

发展静力性力量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抗性静力练习

根据发展某一部分肌肉力量的需要,确定一定的姿势,即身体姿势保持固定不变,用极限力量对抗固定的物体。

方法:两肩顶住固定重物,如横杠等,做半蹲向上对抗用力,坚持8—12秒,做2—3组。

(2)负重静力练习

根据发展某一部分肌肉力量的需要,确定一定的姿势,负一定重量,身体姿势保持固定不变。

方法:肩负一定重量的杠铃半蹲,固定不动,坚持6—12秒,做2—3组。

(3)慢速静力练习

动作速度很慢,不能借用反弹和惯性力,仅靠肌肉的紧张收缩完成动作。由于速度很慢,从某一角度看,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起到了静力练习的作用,可发展绝对力量。

方法:肩负自己最大重量的80%—85%深蹲,慢慢起立,坚持2—3次,做4—6组。

(4)动静结合练习

根据发展某一部分肌肉力量的需要,开始做动力练习,然后身体保持一定的姿势,固定不变,用极限力量对抗不动的物体。

方法:拉杠铃至膝盖以上(动力练习),膝关节微屈做对抗,固定不动(静力练习),坚持5—6秒,做2—3组。

(二)动力性力量锻炼

发展动力性力量通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跑、跳、引体、支撑等练习。

(2)克服外界阻力的举重、举哑铃、拉拉力器等练习。

(三)绝对力量锻炼

发展绝对力量的方法主要是克服阻力,阻力大、重复次数少的练习有利于绝对力量的增长。通常采用负加重量(增减重量)锻炼法,即以较少的次数,举接近自己最大重量(次极限重量)或最大重量(极限重量)的重物。这种练习的负荷重量与练习重复次数是成反比的,即负荷重量增大,练习重复次数应减少。

方法:用负加重量锻炼法,对提高绝对力量效果较好,应循序渐进,由轻到重,一般从自己最大重量的60%左右开始,随后不断增加,直到最大重量。开始时每组做3次左右,随着重量的增加,每组的次数逐渐减少,当接近最大重量时,只做1次,共做4—5组。然后,将重量减到80%—85%,再做3—4组,每组做3次左右。整个练习共做8组左右。

(四)速度力量锻炼方法

超等长力量练习是发展速度力量很有效的手段。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工作之前先被拉长,而后又紧接着缩短,即肌肉先离心收缩,随后又向心收缩。例如,跳跃中的踏跳和投掷中的最后发力动作等。

方法:以中等或中、小重量(即自己最大负荷量的60%—80%)练习,重复次数较少,以最快速度完成为宜。

(五)力量耐力锻炼

力量耐力锻炼要求有一定的重复次数和时间,甚至达到极限。一般采用本人所举最大重量的50%作为练习重量,每组20—30次,组数随训练水平逐步增加,每组间休息1分钟,每次练习到出现疲劳感为止。采用这种练习方法,肌肉力量和肌肉体积都不会增长,只会消耗能量,减少脂肪,发展肌肉和增强耐久力。

方法: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练习是发展力量耐力的有效手段。

四、发展力量素质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根据不同的体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而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锻炼项目、锻炼方法和运动负荷。力量练习的运动处方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始阶段

在此阶段,应避免举最大重量,因过大的重量会增加肌肉和关节损伤的危险性。采用较轻的重量(最高重复次数为12—15次的负荷),不会使肌肉产生过度疲劳。此阶段的练习一般为每周2次,持续时间可根据练习者最初的力量水平确定,一般持续1—3周。

(二)慢速增长阶段

经过开始阶段的力量练习,如果肌肉已经适应练习动作,就可以增加重量(能重复举起6—8次的负荷)。当肌肉力量进一步增强时,可再增加重量,直至达到练习者预定的目标为止。此阶段的练习一般为每周3次。

(三)保持阶段

此阶段力量练习的强度可小些,负荷采用能重复举起6—8次的重量,每周1—2次。

运动处方示例一:

(1)准备活动。

(2)单杠引体向上8—10次×4组(普通握2组、宽握1组、颈后拉1组),女生为斜身引体。

(3)负重仰卧起坐10次×3组。

(4)双脚跳上平台8次×3组。

(5)双杠臂屈伸8—10次×4组,女生为俯卧撑。

(6)负重俯卧背屈8次×3组。

(7)十级蛙跳×3组。

(8)实心球投掷30次。

运动处方示例二:

(1)准备活动。

(2)哑铃弯举10次×4组。

(3)负重下蹲起立8次×3组。

(4)杠铃推举8次×4组。

(5)单杠悬垂举腿10次×3组(其中直角静力练习1组)。

(6)快速挺举20次×2组。

另外,可根据自身的锻炼目的,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

发展上肢、肩带肌群力量的练习:

(1)引体向上(正握、反握、窄握、宽握,拉至颈前或颈后)。

(2)俯卧撑(全掌、手指或抬高脚位)。

(3)双杠支撑摆动、双臂屈伸、直臂支撑移动前进。

(4)单杠屈臂静止悬垂。

(5)提拉杠铃耸肩推举、仰卧推举。

(6)两手持哑铃,上体前倾,两臂侧平举,做臂屈伸、臂内旋、臂外旋等动作。

(7)拉力器练习。

发展躯干肌群力量的练习:

(1)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俯卧背屈。

(2)仰卧举腿,肋木举腿。

(3)两手持哑铃,两臂伸直做上体回环动作。

(4)负杠铃体前屈、体侧屈或转体(慢速度)。

发展下肢肌群力量的练习:

(1)立定跳远、原地纵跳、跨步跳、单足跳、多级蛙跳、深蹲跳等跳跃练习。

(2)侧踢腿,横劈腿,纵劈腿,左右压腿。

(3)负重半蹲,负重深蹲,负重纵跳,负重弓箭步走或跳。

(4)后蹬跑,高抬腿跑。

(5)负重腿屈伸。

(6)足尖行走,原地提踵,负重提踵。

发展各部分肌肉力量的练习:

可采取投掷实心球、推铅球、举重、立卧撑等练习。

五、力量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一)静力性力量的测定

1.握力计测量

目的:主要是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

方法: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成直立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一手持握力计,全力紧握(此时握力计不能接触衣服和身体),记下握力计指针的刻度(或握力计所显示的数字)。用有力手握两次,取最大值,以公斤为单位,测试时保留一位小数。

评价:握力与体重的大小有关,因此采用握力体重指数进行评分。

握力体重指数=握力(公斤)÷体重(公斤)×100

2.引体向上

目的:测定肩臂的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

方法:受试者双手正握单杠呈直臂悬垂姿势,然后屈臂上拉至下颌过杠算一次,不过下颌,不计次数。

3.立定跳远

目的:测试下肢肌肉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

方法: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站在起跳线后,脚尖不得踩线。两脚原地同时起跳,不得有垫步或连跳动作。丈量起跳线后缘至最近着地点后缘的垂直距离。每人试跳3次,记录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次,以厘米为单位,不记小数。

4.掷实心球

目的:测试躯干、上肢、下肢肌肉的综合力量。

方法:用2公斤重的实心球,两脚前后或左右站立,面对投掷方向,双手举球至头上稍后方,原地用力把球投向前方。球出手前,两脚不得离地,不得有垫步。丈量起掷线后沿至球着地点后沿之间的垂直距离。

5.举重物

目的:测试上肢、躯干肌肉群的力量。

方法:男生用20公斤杠铃,女生用12.5公斤杠铃,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握杠,上拉重物,翻腕上推至两臂伸直为一次,然后下放重物至触地后再开始做第二次上举,各次之间不可有间隔,上举时不得屈腿借力,计连续上举次数。如重物未触地或两臂上举未伸直,则该次不计。

6.纵跳摸高

目的:测试双腿垂直上跳的爆发力。

方法:把皮尺钉在墙上,受测者的手指沾上白粉,侧对墙,站在离墙20厘米处,上举近墙一侧手臂,用中指尖在墙上点一指印,然后屈膝跳起至最高点,以中指尖再在墙上点一指印。丈量上下两个指印间的垂直距离,即为纵跳高度。 XdJcQU/lC7A3UYo2CwuVpGFndBFW0MP4TTD5DOP2IdzI3BpQ4uQf9uWnFYwck+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