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性相近也”

孔子关于人性的直接论述,只有一条:“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性指的是人不得不如此的本质倾向。这一界定虽然在《论语》中得不到直接的确证,但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和《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可以得到佐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并没有说“性相同”,而只是讲“性相近”,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言说的审慎,另一方面也从侧面透露出孔子的这一哲学洞见,是经验的总结,而非哲学思辨和论证的结果。关于人的本质倾向的更明确的阐发和论证,还是要到孟子那里才得到彰显。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虽有以“礼坏乐崩”为表征的价值基础的动摇,但共同的价值基础还并没有在根本上缺失。所以,终孔子一生,并没有遇到过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的挑战。这也使得孔子的论说只是直陈所见,并没有证明和辩护的意识。

人的本质倾向相近,现实中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是环境影响所致。“性”和“习”这一结构,是一个绝大的发明。它既揭示出了人的相近的本质倾向,从而为根源于普遍的人性基础上的根本价值找到了确实的基础,又通过指出环境对人的影响,为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差距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后世儒家哲学在人性论上虽有种种歧异,但总体说来并没有超越这一基本的结构。

虽然孔子指明了人的本质倾向的相近,但却并没有对这一本质倾向的内涵给出具体的阐发。那么,在孔子的思想里,人的本质倾向的具体体现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只能在《论语》里记载的孔子的言说中寻找答案。 JPDWLwacsteGnaiYxRh52E4UTnkuovftZYmhDCrv2HMEbX6kqwebU0Q/vE3FXc0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