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音乐鉴赏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高维鸿

【摘要】 音乐思维作为教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从感性聆听上升为理性鉴赏,引导学生分析创作规则与创作手法,寻找音乐音响结构的特征,使学生从听觉上对这些音乐文化成果有深刻的体验和领悟,这些丰富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认识音乐,获得审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将这种音乐思维运用到自己的演唱、演奏及创作的艺术实践中,使其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的修养层面的品格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 音乐鉴赏 联觉 创作意图 理性鉴赏

“新课标”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定位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三个方面概括了学生在音乐修养层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音乐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其中,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形式元素、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和强有力的手段。

如何更有效地上好欣赏课?《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既然要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以及作品的内涵”、领悟到“音乐作品中的精神真谛”,就应该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音乐背后的创作规则——音乐思维。把音乐思维作为教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从感性聆听上升为理性鉴赏,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一、认识音乐思维

何为思维?“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可见,思维渗透了判断、抉择和引导的功能,此外还有想象、直觉、领悟等要素。“音乐思维既带有音乐自身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特殊表象,又带有理性思维规则的普遍表现。”音乐思维不仅有感官的体验,还有理性的认知。

音乐思维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中产生,“作曲家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不仅是沉浸在声音的幻想中,而且也在进行思维,将表象同整个客体想象通过语言连接起来。作曲家不仅用涉及作品结构的技术术语来思维,而且思考和陈述着作品的特定内容。”因此,音乐思维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基调、主题以及音乐结构框架。我们应该在音乐思维的基础上展开音乐鉴赏教学。

二、音乐鉴赏思维的实效化

如何理解音乐作品,音乐作品表现的内涵是什么?由于音乐不是一种具象的艺术形式,因此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十有八九是凭着自己的审美直觉。这种朴素的音乐直觉是不够的,单靠这种审美直觉来感受音乐,会失去对音乐表现总体脉络的准确把握。所以除了直觉外,仍需要理论方面的、逻辑方面的、历史发展方面的知识来充实。理论方面是指音乐语言(音乐要素);逻辑方面是指结构和风格上的对比和统一;历史发展方面是指乐曲在音乐史上的位置和背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从感性思维的直觉、判断、想象,逐步形成理性思考,不断地碰撞、生成、发展,在“感性”中注入“理性”,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表现意图,从而强化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形成规范化的音乐思维。

1. 理解与顿悟

聆听作品,要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音乐流派、体裁形式的表现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对音乐形象的感知,是在理性认识指引下对音响及其组合形式的欣赏体验和想象。音乐家所处的文化、政治、历史传统以及个人的气质、经历、价值观、世界观等,又均会影响到个人风格的形成。音乐艺术作品深层次的无穷意蕴,大多蕴含在一定的形式之中,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要把握这种“弦外之音”需要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态度去欣赏音乐,理解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获得顿悟,使审美感受得以理性升华。

2. 分析音乐要素,理解作品表现意图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种声音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音乐元素,经过作曲家的严密组织和加工后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音响运动形式。在音乐的构成中,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和影响,要想认识音乐的表现规律,就必须首先从认识声音的表现要素入手,跌宕起伏的音高、张弛变化的节奏、强弱不同的力度、丰富多彩的音色,这种音乐音响的信息手段类比感情的心理活动的物理属性:快、慢、强、弱、升、降,产生共鸣,激起情绪情感反应,对人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音乐的表现对象和审美基础就潜藏在音乐的各个要素中,当联觉对应关系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解析,就能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具有感性特征的内容。“什么是联觉?联觉描述了一种由感觉模式中的刺激同步所引发的另一种模式中自动体验的感觉(诸如视觉、触觉、听觉、味觉或嗅觉)。联觉的基本特征在于,由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时是不由自主的。”在欣赏教学中,有联系地思考音乐要素,有区别地认识它们,通过听辨、对比、选择和图解等方式方法,对音乐要素有一个完整的体验,使音乐鉴赏思维实效化。

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把握往往只关注旋律或速度,而忽略其他的要素等,教师应该全面拓展相关要素。如俄国作曲家莫索尔斯基创作的一首著名讽刺歌曲《跳蚤之歌》运用叙述性的旋律音调,近似口语和朗诵调的特点,但“跳蚤”的逼真形象却是由调式调性这个音乐要素来刻画达到的。歌曲用了远关系转调,即由b小调直接转入大调,由于调性的转换,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转调后,旋律长时间围绕全曲最高音进行,结合具有进行曲性质的节奏和小行板的速度,给人以明亮、新颖的感觉,第一次转调刻画出跳蚤的狂妄骄横,第二次转调表现了人民群众不畏强暴的坚强意志。同时钢琴伴奏非常形象化刻画了“跳蚤”的形象。此外,同一体裁不同乐曲情感的对比,都是音乐要素的反差对比而致,如《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让学生比较其音乐情绪、节拍、速度、调式、演奏乐曲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音乐表现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通过不同节拍音乐的对比感受到进行曲与圆舞曲的不同风格及节拍特点。在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大海》中,从细碎的旋律、朦胧的和声、不规则的曲式结构中感受到这种似真似幻、既像诗又像图画的崭新的音乐感觉,这种突破传统的、别具一格的特点,就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又比如四度音程的表现特性:弱起的上行四度具有一种冉冉升起、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与憧憬的感受;正拍的上行四度具有平和、抒情的表现力;下行的四度具有雄壮、沉着、有力的特点,表现坚定、肯定的情绪。再如,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在对比穷人和富人的主题音乐时,那个添加了弱音器小号在高音区用密集的节奏较快速地徘徊不已,伴随着断断续续的音响,一个自卑怯懦的穷人仿佛站在了我们面前。而木管和弦乐在中、低音区用重音和迟缓的速度,凸显出了富人的高贵和傲慢。这些音乐要素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传情达意的体系。其实这些音乐要素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思维息息相关,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受情绪,或是情景的感染。如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一开始就用属九和弦引出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十分突出强烈的印象,就像肖邦内心情感的突然爆发,紧接着左右手再次同步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乐曲的最后,在很强的力度下,音乐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以上举例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机械地理解某个单纯要素的作用,而必须在音乐整体环境中考察某种联觉要素在决定音乐作品表现性质时起了多大的作用。比如根据联觉规律,下行产生抑制性情态,而上行则产生兴奋性情态,但在目的音的力度不同于起音速度有所变化时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上行时上方音加强,会强化兴奋感,积极、进取、明朗、上升感,反之削弱上行时的上方音,则会削弱兴奋感、上升感,增加消极、伤感的情绪体验;下行的下方音弱,会强化抑制感、无力感与下降感,音乐中的“叹息”“叹气”式的表情就是这样产生的,反之下行时下方音强,在起音速度慢时产生更强的压抑感,而在起音速度快时则削弱抑制感,增加积极、坚定的情绪体验。但以上感觉如果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奏下,则又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在考察一首音乐作品的表现性或力图用音乐表现某种对象时,必须从整体上考察每一个影响音乐表现性质的因素,要充分注意音乐表现对象的各种要素及其不同程度结合时可能产生的复杂变化。这是音乐表现性分析的重要思维方式。以此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创作规则与创作手法,寻找音乐音响结构的特征,使学生从听觉上对这些音乐文化成果有深刻的体验和领悟,这些丰富的审美经验的积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音乐,获得审美理解。同时非常有助于学生演唱、演奏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和创作技能的学习掌握。

三、小结

学生从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从官能欣赏到理智鉴赏的过程,要按照音乐思维发展的自身规律分析其内容,并找出音乐手法上的特点。要深入理解一个具体作品,当然不能单纯地只满足于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还必须联系体裁、风格、曲式结构并涉及全部音乐表现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如此才是对音乐审美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进而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笔者非常认同这句话:“盲目的本能感官经过既定化的音乐思维,定会发展为有一定意向性的鉴赏品质,从而产生真正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傅雷.傅雷谈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4][波兰]卓菲娅·丽萨.卓菲娅·丽萨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于润洋,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i/BJUzjxA7KqteMZhswX97XGgkIeEo2m2byGzoyplgf4RK0KXXOg87lAFMMOBz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