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礼仪概述

1.2.1 礼仪的古义

“礼”字源于“禮”,《说文解字》中对于“礼”的解释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乃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其中,“示”从今天的“礻”偏旁。在古代,它通常与“预卜”和“占卜”有关。“豆”是古代礼器(图1.2)的一种,是古人祭祀行礼时所用的器物,礼的起源确实与祭祀、宗法密切相关。华夏文明信奉天理、公道和良知,也就是德行和道义,因其较为抽象,所以彭林教授说:“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将它们转化为一整套可以操作的规范,总称为‘礼’。”《左传》中有云“礼者,理也”,就是说礼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规范。中华古“礼”传递出古人仁德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尊卑有序的价值观。“仪”在古代含义丰富,与“礼”较为相近。《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这里的“仪”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法律、规则。《诗经·大雅·烝民》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晋书·温峤传》云:“风仪秀整,美于谈论。”这里的“仪”是容貌、举止之意。《儒林外史》第三回:“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里的“仪”则是礼物的意思。

“礼”和“仪”连用始于先秦的《诗经·小雅》云:“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意思是宾客间相互敬酒、劝酒,礼节要合乎规范,这里的“礼仪”可以解释为礼节仪式。《周礼·春官·肆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这里的“礼仪”指的是典章制度和法则规范。《辞源》中道:“礼仪,乃行礼之仪式也。”礼仪在古代所涵盖的内容较现代复杂、宽泛,特别是“礼”字本身极具深意,《荀子·修身》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可见,礼仪在古代中国是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约束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严格的价值体系。

图1.2 古代礼器“豊”和“鬲”

1.2.2 礼仪的今义

今日社会,人们提到礼仪,自然会想到“礼节”“礼貌”等相关的词汇,或者会联想起一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现代汉语词典》对礼仪的解释很简单,就是“礼节和仪式”的意思。今日之礼仪确实也远离了古意中的“治国之道”和“等级秩序”,似乎更侧重于字面意思的解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有了突飞猛进的改观,衣食住行品质的提升唤醒了人文精神,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随之而来的是对曾经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怀恋。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人们对“古礼”的怀想和眷念,因为人们并不真的了解何为“古礼”。多数人的思绪仅仅停留在宽袍大袖、叩首、作揖、跪拜等刻板、庸腐的画面中,但是潜意识中又似乎留存着宽仁、诚信、平和、关爱等德行理念,这些若即若离的美好隐念正是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至今的见证。20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伯特兰·罗素(图1.3)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过:“中华民族宽和、慈善的态度,追求符合人道的目标,深沉平和的心灵令人震撼,如果这些能够被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现代礼仪就其外在形式比古礼简化了许多,但是内容却因为经济、信息的全球化而变得更为丰富多元。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礼仪所承载和传递的“仁德”理念,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说过:“文化求异,但是文明趋同。”社会任何一个层面的进步都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为幸福,礼仪存在的本意不是为了展示刻板教条的规矩,而是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今日之礼仪仍是重在“礼”,礼的首要含义是“仁德之心”,其次的含义才是具象的礼节;“仪”是外在的表现。现代礼仪即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承载与表达仁德尊重之心的礼节和仪式,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关系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图1.3 伯特兰·罗素(1872—1970)

1.2.3 现代礼仪的核心德目

内在修为决定外在言行的执行效率和效益,外在言行是内在修为的表现和承载。个人内在礼仪形象是指一个人人生观及价值观所决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而人生观及价值观又是由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养、学识及所接触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教养是个人内在修为的核心。

提到教养,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到一句老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似乎不难做到,但这只是教养之表象。何谓教养?《辞海》中说教养是教育培养的意思,亦指一般文化品德方面的修养。三国时期思想家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说文解字》及《汉语大辞典》中说教养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二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我们这里所提及的教养很显然当取第二种解释。每个人的教养主要源于家庭教育,更具体地说是源于父母及家庭中其他长辈的教育,其次源于学校教育,再次源于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社会环境教育。

“教养”是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庭、学校、社会互动磨合中形成的合乎社会规范的基本优良品格和生活文化修养。教养与涵养和修养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涵养是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对待外界的人和事宽容大度。比如,有人试图和你无理取闹或是无中生有,你依旧可以平静地对他说“祝你好心情”,然后离开。生活工作中不随便显露自己的情绪,不逢人就诉说自己的困难和遭遇,不一有机会就唠叨自己的不满。有教养的人都有一定的涵养,但是有涵养的人不一定具备全面的教养,因为教养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修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第一层意义是需要在专业知识方面进一步地学习提升,第二层意义与教养相近,也就是说一个理论修养很高的人不一定有教养,但是待人处世态度正确的人通常是有教养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有以下美德。

1. 仁爱

仁爱是人性之大美,即善良慈爱,是教养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爱是一种朴实、自然、无任何修饰的本性流露,是人们心底最为纯粹的良知,是一切美德的本源。人类的仁爱之心是在后天的教育中逐渐形成,在社会生活的待人接物中得以强化和彰显。仁爱之心是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等所有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亲密情感和良好关系的必要前提。内心仁爱者才能传递正向价值观,才会有道德底线的自我约束,才会以宽和的思想看待世界。

“爱”这种情怀是有层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最为初级的表现,尽管父母常常会为此付出很多,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但是因为它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属于人性的根本。再进一步的爱存在于其他直系家庭成员之间,比如祖孙之间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这是源于血缘和养育亲情的依赖。除此之外,兄弟姐妹之间、旁系血亲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社交场中、公共场所中等各种人与人之间爱的情怀都更加凸显“仁”,也就是良善。这是每个个体在后天的教育中所养成的一种质朴的纯真温厚情怀。只有“仁爱”合体才能上升为一种深层次的大爱,自然会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融入思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内心缺乏仁爱者,很容易失去本心和定力,在自私和贪欲的驱使下极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丧失基本的人格。内心缺乏仁爱者,头脑更容易被空虚所占据,很难了解自身情绪而形成自我激励。仁爱之心是无法伪装和矫饰的,否则言谈举止间会透出虚伪和造作。

2. 尊重

有教养的人懂得尊重他人,更懂得自尊,只有自尊的人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所谓自尊就是要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做到自律、自爱、自立、自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人前人后表里如一。自尊很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摒弃虚荣心。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非自尊的很多表现都是贪慕虚荣的结果。高情商的人一定有涵养,有涵养的人一定深谙尊重自己的道理。

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综合修为的外在表现,它反映着个人的文化底蕴,它意味着超越世俗偏见、客观公正地对他人的评判。首先要尊重他人人格,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为人处世不可以貌取人、厚此薄彼,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其次要尊重他人的抉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在理解的前提下尊重对方的习俗和习惯。

案例1.1

陈丹青说教养

2009年,画家和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先生在一次关于“人文与教养”的讲演中提到:“我也没教养。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可是我到现在遇到有些小关节,还是止不住地没礼貌。我喜欢逛古董店。最近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我说:‘为什么不卖呢?’他就说实话了,他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我很少脸红的,当时脸红到脖子,非常非常难为情,这位老人把我点醒了。”

3. 诚信

诚信有诚实、守信两层含义,它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彰显。诚实意味着真诚,守信反映一个人的信誉度。以诚信示人不仅是自重的体现,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诚信可以降低交往双方的生活、工作成本,并向社会传递正向影响力。与人为善是真诚的根本,它不等同于愚懦,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有时需要委婉和含蓄的处理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虚伪或欺骗,对事不对人的坦诚相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守信就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有言道:“君子一诺值千金,小人千诺耳边风。”守信可以作为个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最难的是洞察他人内心世界,守信的品行可以在短时间内拉近彼此距离,为建立良性人际交往打下坚实基础。孩子说谎就是因为其身边的父母长辈说谎,长大后则难以诚信立人立事。社会大众诚信度的高低是衡量社会文明层次的必要指标。

诚信实则为情商的核心,一个习惯说谎和欺骗的人实际上缺乏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勇气,更无法主宰自己的情感与内心,久而久之,自然会失去本我,最终欺骗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缺乏诚信的人也会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与人相处中谨小慎微、步步为营,造成人际关系愈加复杂纷乱。夫妻猜忌、家庭不睦,同事结怨、公司内耗,人人自危、社会冷漠,以至文明倒退,缺乏诚信的人类社会将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付出沉重的代价。

案例1.2

妈妈骗我

著名职业经理人余世维在做管理培训讲座的时候经常会以自己家庭中发生的趣事为例,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一天晚上天已经黑了,外面还下着雨,门铃响了,应该是妈妈,也就是余先生的太太回来了。余先生的小女儿兴致勃勃地从楼上直冲到门口,原来是妈妈答应回来时给她带一盒巧克力饼干。结果妈妈忘记了,小女儿很伤心,说:“妈妈骗我。”余先生听到女儿这样说感到事情非常严重,他问清楚情况后,毅然决定陪着太太冒雨出门给女儿买饼干。余太太很不理解,说天很晚了而且下着雨,第二天再买给她是一样的。但是余先生非常坚持,因为他特别懂得为人父母在子女面前必须讲究诚信,否则女儿可能就会学会说谎,这会影响到她未来的价值观。

生活中原本没有什么大事,正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遇到的一件件不经意的小事,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小事才一点点铸就了今天的我们,又使我们成就了今天的世界。

4. 宽容

宽容是指胸怀宽广,容忍不计较之意。内心宽容者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庄子·天下》有云:“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宽容是人类所有美德中因有私心而最难达到的,也是人类在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中所追求的较高目标。人性中的自私、计较、猜妒等负面价值取向皆源于人类的贪欲,而贪欲又是人性的弱点,而宽容需要的是超越人性的这个弱点,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宽以待人,它是人格魅力的至高点。宽容需要懂得换位思考,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同时可以拓展思路,取得意外收获,更是人性的升华,宽容他人者实则为宽待自己。

宽容之心需要经过世事的艰辛历练方可获得,正所谓见多才能识广。世间百态,尽管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但是依旧人各有志,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因各自的生活背景和环境不同而自成一体,世界也正是因此既纷繁多变又多姿多彩。人类是有着复杂思维的高级动物,各种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实属正常,当我们遇见与自己正见相悖的人或事的时候,也不失为一种缘分,或许恰恰是我们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如果你通过让对方认可你的人品而自愿了解并接受你的观点,要远远好过正面敌对的交锋而失去与人相处的机会;又或者将对方的观点视同为一面镜子,深思熟虑后获得思想上的升华,这也是一种收获。宽容不是内心痛苦的忍耐,是识大体的真心包容与谅解,是内心情怀的自然表达。

每个和睦的家庭中都应至少有一颗宽容的心做支撑,以协调全体家庭成员的关系。家人之间因为有亲情的维系,所以彼此相处时更容易因“亲”而生“隙”,认为自己家人就应该无条件付出并接受和理解,这恰恰是没有把对方作为亲人的极为自私的辩白。家人间彼此有远深于对外人的爱,真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而非索取和要求,所以家人间需要更多地包容和谅解,宽容是对家人最为深厚的爱。同事之间存在很明确的利益关系,又缺乏亲情和友情的维系,易生猜忌和矛盾,彼此的宽容显得尤为重要。心胸狭隘自私者很难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工作中应当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无事生非、小题大做者很难获得发展空间和机会。

5. 负责

负责是指做人要有责任心,它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家庭中有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关爱协助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工作中有为集体利益尽心尽力的责任,社会中有为提升人类整体精神和物质文明层次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自愿承担应尽义务的责任。每个人最重要的责任首先是管理好自己,也就是自律,它是一种坚韧的意志力,要求个体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无条件地主动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履行承诺和遵纪守法。比如在公司里,员工应该自觉主动地承担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而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次是一定要有“不仅自扫门前雪,要管他人瓦上霜”的公德心。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公共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被服务和服务他人的双重身份。

负责要求人们除了自觉担负应负的责任,在做错事情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无论身为何种角色都要勇于承担后果、敢于主动认错。这非但不是对自尊的污损,反而更易获得他人的尊重,是人性中的光辉,但这也正是国人的弱点之一。国人非常看重“面子”,也就是脸面,上至国家政要,下到平民百姓,“面子”在国人的生活中无孔不入。俗语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人要“面子”则更会强化自尊和尊重他人,会追求正当的尊严和荣誉,这是“面子”的积极作用。但是“面子”也有消极的虚荣面,如果超出常态地注重“面子”,很容易变成阿谀谄媚、弄虚作假,甚至形成不惜牺牲个人或他人利益为代价的扭曲价值观和人生观。比起“面子”,责任更为重要,勇于承担责任者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父母有责任心,孩子才会知错就改;老师有责任心,学生才会努力学习;上司有责任心,员工才会用心工作。

案例1.3

子不教,父之过

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及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先生在谈到家庭教育的时候曾经谈及这样一件教育女儿的趣事:一次余先生从香港回台湾,给两个女儿带了一盒巧克力,让她们分享,结果整盒巧克力都被姐姐和同学吃光了,余先生非常生气。他采用的教育方式是奖惩分明,所以提出两种处分办法让姐姐选择:一是站到门外思过到天亮;二是到离家五六公里的地方给妹妹买一盒巧克力做补偿。姐姐选择了第二种办法。在处分执行的当天,余先生陪同姐姐一起走路往返十多公里买了巧克力回来给妹妹。他说,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女儿犯错,爸爸也要一起受过,当然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女儿的安全。此事之后,两姐妹更为亲密无间。

6. 礼貌

礼貌是教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貌的具体内容包括整洁的穿着配饰,安静、得体的言谈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整洁要求整齐而洁净,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个人较高文明素养的重要体现。整洁不是单纯地打理好个人和家庭环境卫生,更诚实的表现是珍视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并能够因此严格管理好个人行为,特别是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看似简单的社会规范的遵守是尤为重要的。

安静是指能够通过控制体声和情绪以达到不影响他人的目的的行为习惯,它是一种临危不乱、成熟稳重的表现,是有涵养和自尊的反映,比如日常讲话和讲电话都不要大声,对小事不要反应过度,避免过于亢奋、激动、焦躁的情绪显露。

得体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意思,无论是言行举止、穿着配饰,还是待人处世,做到得体最是难的,因为这需要在行事之前对社会礼仪规范、社交技巧知识准备充分、运用到位,同时更需要丰富、扎实的人生阅历积累作为支撑。

真正的礼貌是一如既往地一视同仁,而非以貌取人地厚此薄彼。礼貌无关乎环境和身份,更不是一种谄媚的虚伪,它是一种友善而温暖的生活习惯,是人与人之间大方得体地传递情感的载体。

7. 感恩

《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有两层解释:一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二是指对他人帮助的回报。人从出生来到世间就该感谢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在一生的社会生活、工作中更会领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恩情,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对生活理性的认同,报恩则是为人的责任。

有感恩之心者必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习惯于从正面看待他人及社会,并愿意带给他人快乐、正向的影响。懂得感恩才能学会包容宽怀,正视自己、正视现实、远离抱怨才是真智者,抱怨是无知无能的直接体现。感恩源于爱心,是一种对生命的高尚的尊重,更是一种人类的高贵情感。家人、同学、朋友、同事甚或陌生人、植物、动物、天空、大地、江河、海洋等与我们相伴相生的一切都是我们感恩的对象。感恩不只是“谢谢”两个字,它需要用心、用行动证明,要让感恩对象感受到源于感恩者的尊敬和幸福。

感恩不是空泛的道理,不是单纯的知恩图报,更不是一对一的等价交换,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处世哲学,是对生命和万事万物的大爱与尊重,是对人性贪欲的制衡。感恩者孝顺父母只因有心,真正站在父母的角度所思所想,主动给予父母最诚挚的关爱,让他们暖在心里;感恩者待人行事不图回报,诚恳待人,用心做事,只为内心的平静,而非利益驱使;感恩者积极生活知足常乐,不为自己没有的东西斤斤计较、与人攀比,不会一味索取以饱无限膨胀的私欲,懂得活在当下,珍惜生命;感恩者热爱万物心存美好,拥有时刻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懂得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事。

上述七种美德无一不以仁爱之心为根本,在后天教育培养中初具雏形,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巩固。有人说今日社会推崇个性的彰显,教养有死板教条之嫌,个性的自由发挥并不等同于任性和随便。自由发挥的应该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与美德培养和严谨生活并不矛盾。教养是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根本,教养有利于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提升人格魅力,有利于减小生活压力和降低生活成本,从而提升生活品质。有教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中坚力量,教养是礼仪的核心。

案例1.4

医疗事故

梁启超先生死于当年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医生给他切错了一个肾而导致病情恶化,最终无力回天。可是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第一反应并非单纯考虑一己私利,而是请周围人保守秘密,没有向媒体公布。他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公众的利益,因为当时的中国百姓刚刚开始相信西医,还有很多人在观望,旧观念还没转过来,如果社会上知晓这起医疗事故,本就持怀疑态度的百姓势必会退却,再也不相信西医,所以他选择不公布。陈丹青说他是拿自己的生命为现代化作牺牲,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教养。 quCVe3e5vZYl7VoLl52TQzOHTu1DkP80kG/PE3z/AWIpFRUUJZiWX0JUeQN5jz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