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创立时间虽然不到30年,但其影响遍及全国。这所学校给人的第一印象恐怕是“大”,巨大的校园,就像一所大学;校园面积5.3万平方米,就像一个社区;870名残疾学生,涉及五类以上的残疾类型,规模全国少有。其实,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大”不仅仅如此,它还有更丰富的内容。“特殊学校教育·康复·职业训练丛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该校20多年来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大”的内涵。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康复与训练》一书介绍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康复的理论体系,并结合脑瘫、自闭症、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等类学生的特点,阐述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法。《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一书系统介绍了学校在教育教学、医疗康复、职业训练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管理、体系、过程和策略,尤其是校本课程体系、康复类校本课程开发、职业训练类校本课程开发最具特色。《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模式》介绍了学校“育残成材”办学理念指导下的“立交桥”式职业教育模式,梳理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思路,明晰了立交桥式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并提出了提高智障学生职业教育质量的想法。《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一书全面介绍了学校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为师生进行信息化服务方面的情况,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总结。《特殊教育学校特奥运动项目建设》一书对智障学生特殊奥林匹克运动进行了系统介绍,尤其是详细介绍了游泳、保龄球、滚球、轮滑、篮球、乒乓球等有特色的特奥运动项目,对这些运动的开展与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模式》一书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建校20多年来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环境、办学经费、办学效能的探索与创新,全景性地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
通读整套丛书,本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触:
1.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模式是与深圳这样一个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城市相适应的。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改革创新是发展的第一要义,特殊教育当然也需要大胆创新。作为一所历史不长的深圳唯一一所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如何能够满足广大特殊需要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是摆在学校面前的无法回避的问题。经过20多年的努力,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探索出了“以生为本”“服务至上”“资源整合”“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以生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形成了“教育、康复、职业训练一体化”的元平模式。
2. 办好一所学校,人是关键。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要求很高的工作,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作为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385人,其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9%,研究生学历达35%。在教师管理方面,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比如班主任工作常规“九个一”,教师教研常规“十个一”等。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学校始终以提高教师师德修养、业务能力为抓手,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成长平台。专业化的教师造就了专业化的学校,专业化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才。
3. 专业化的服务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质量的特殊教育,除了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专业化的相关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服务是指交通以及用于帮助残疾儿童获益于特殊教育的发展性、矫正性和其他支持性服务。主要包括:言语病理学、听力学、心理学服务;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娱乐活动;早期干预和儿童期残疾的评估;咨询服务;用于诊断和评估目的的医疗服务;学校健康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父母咨询和培训。在这些方面,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他们为脑瘫儿童设立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运动功能训练、心理健康(智障)课程,为自闭症儿童开设了社会交往、感觉运动、听觉统合、音乐治疗等课程,为智力障碍儿童开设了感知训练课程,为视障儿童开设了综合康复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促进了特殊儿童身心障碍的补偿与矫正,为他们接受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和保障。
感谢以黄建行校长为首的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把你们2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奉献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感谢以雷江华教授为首的华中师范大学的师生们,你们的努力让一线教师的成果得到了理论的升华,更加有血有肉。
2016年5月于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4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