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历程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特殊教育要想做到“以生为本、育残成才”,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特殊教育信息化就是针对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教育的各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康复水平,加快特殊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步伐,最终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一、国际发展

(一)国际组织

1999年,欧盟启动了“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①总结目前各国特殊教育中涉及的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关信息;②确定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关键主题;③确定一些对其他国家的教师和专业人士有用的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实践的参考资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一直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设在俄罗斯莫斯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IITE)通过开展研究、组织会议与进行培训等方式积极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IITE在各国专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的基础上,于2001年详细制定并出版了分析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该报告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当前状态、主要趋势和信息通信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在组织多次国际专家会议和国际培训研讨会之后,IITE又于2006年出版了培训教材《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介绍了该领域最好的国际经验,有助于特殊教育工作者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方面获得知识和发展实用技能。

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的一些组织都开发了本国关于辅助技术的信息数据库,并于2003年9月2日在都柏林联合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成立了“辅助技术信息服务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roviders),旨在促进经验交流、改进和协调信息的访问、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球化的信息访问以及提升服务标准。目前该国际联盟有11个成员,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国家康复信息中心的ABLEDATA残疾人辅助技术信息库。

国际电信联盟将2008年5月17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确定为“让信息通信技术惠及残疾人”。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能够惠及并且应该惠及所有人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目标与愿景。

(二)美国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为核心的。如果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领域的革命的话,那么这场革命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以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1969年美国因特网创建成功。这项技术不久便为科研和教育部门所用。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问世又使得计算机在各部门和千家万户的广泛使用成为可能,大大加快了人类迈入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网络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订了推进本国信息化的计划。

1996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要在2000年前把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教室和图书馆)都连接到因特网上。同年,美国教育部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报告——《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面向技术素养的挑战》,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①全国所有的教师(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都要接受信息技术培训;②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特殊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③每间教室(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教室)都要被连接上信息高速公路;④将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包括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

1998年8月7日,由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签署并付诸实施的《美国残疾人康复法案》第508节(Section 508)开创了全球信息无障碍立法的先河。Section 508相关条款的立法主要源于对1973年颁布实施的《劳工复健法案》的修订。Section 508要求所有联邦政府所开发或者购买的电子和信息技术产品必须保证对残疾人群的无障碍,必须保证残疾的联邦雇员与正常的联邦雇员所接触的产品基本相同。 Section 508的整体目标是解决信息科技所带来的障碍问题,促进残疾人群获得平等的机会,并鼓励无障碍信息技术(计算机设备无障碍技术和网络资源无障碍技术)的发展。

2000年美国发表一份重要报告——《电子化学习:将世界级的教育置于儿童的指尖》,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新的目标:①包括特殊学生和特殊教育教师在内的所有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在课堂、学校、社会和家里运用信息技术;②所有的教师(包括特殊教育教师)都应当能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学业高标准;③所有的学生(包括特殊学生)都必须具备技术和信息素养方面的技能;④以数字化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来改造教学和学习。

美国教育部2002年3月正式颁布的《2002—2007战略计划》中,其战略目标中又明确提出“鼓励在联邦教育中广泛运用科技手段更新教育方法”,表明国家对实行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截止到2008年秋季,美国所有公立学校(包括特殊教育学校)都已经接入宽带。

2012年,由于缺乏专业的语言病理学专家,美国偏远地区需要特殊教育语言治疗的学生无法得到所需服务,部分学区开始通过在线语言治疗服务为这些学生提供方便。在线学习(Presence Learning)创办人之一怀特海德(Clay whitehead)在一份声明中称:该公司将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具互动性的工具。该公司目前每月为全美各个学区提供约5000门远程训练课程,不仅降低了学区的投入,而且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英国

英国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003年,英国中小学计算机与学生的比例,在小学已经达到7.9%,在中学达到5.04%,在特殊教育学校达到3.0%。同时大部分普通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可以连入因特网。在经费投入方面,1998-2002年,英国平均投入每所学校的信息技术经费一直在增长,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平均每位学生的信息技术经费高于普通中小学。到2010年英国的小学生机比为6.9∶1,中学生机比为3.4∶1,而特殊教育学校生机比为3∶1。同时,家庭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比例也不断增加,2009年有94%的中学生和91%的小学生家庭接入,到2010年则上升为97%的中学生、94%的小学生和97%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接入因特网。

2004年,英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孩子和学习者的五年战略规划》,指出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信息技术改革涵盖了早期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多个层面。同时英国政府主要致力于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学科、所有学龄段、课程内和课程外,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教育,尤其对那些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和特殊学生。

2005年3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颁布了《利用技术:改变学习及儿童服务》信息化策略,针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提出了通过特殊需要支持、更多学习激励方式、更多关于如何以及在哪里学习的选择,来帮助学习有困难者。同时提出了为特殊需要学习者及儿童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帮助行动策略。

英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满足每一位具有特殊需求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即使只有极少数特殊儿童,家庭、学校、社会也应该完善最适合其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特殊便利条件系统。在英国,信息技术通常从以下两方面支持特殊儿童,帮助其解决学习困难。

1. 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克服特殊儿童的障碍

特殊儿童由于残障的器官不同,学习困难也是纷繁复杂。体现人文关怀的重点在于满足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例如:对于阅读和拼写有困难的学习者,可以采用生动的形象和可以感知的图形文字;对于身体和记忆有障碍的学习者,通过录音笔做笔记,还可利用发音打字机和文字处理机来阅读和写作;而便携式发音电子词典能够更方便地辅助学习;利用日程计划软件来筹划和安排每天的工作;利用认知地图软件来组织思想和准备测验——大多数学习者习惯于形象思维,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可以简化学习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2. 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得学习者处于良好的学习情境当中,提高学习质量。使用个别化学习模拟情境软件,能够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内容、时间、地点,这为不方便出门的特殊儿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开发界面化、窗口化和用户化的学习工作表格和其他学习工具能够使得特殊学生消除日常学习中的焦虑,按照自身意愿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服务。

(四)日本

日本是当今世界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信息和传播技术的革新,日本不断改革自身教育,逐步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本的特殊教育已历时百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日本特殊教育也加快了信息化进程。

1990年,日本文部省提出了一项九年行动计划,拟为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在内的全部学校配备多媒体和软件,培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支持先进技术的教育应用。1991年,文部省制定了公立学校因特网连接计划规定,到2001年所有的中小学(包括特殊教育学校)都连接上因特网。在学校因特网连接服务中,通信业者和专业商家积极参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商社伊塔斯通信机构。该机构从2004年4月开始,为东京都的11个市区町村的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学校无偿提供1年高速因特网服务。

文部省于1994年又出台了为期五年的“教育用计算机新整备计划”,将计算机的设置目标重新设定为公立小学校平均设置台数为22台(学生2人/台),初中和高中平均设置台数为42台(学生1人/台),特殊教育学校平均设置台数为8台(学生1人/台)。

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在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政策和投入上有一定的倾斜,因此日本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先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发展。截至2005年9月30日,日本中小学平均每台教育用计算机对应的学生人数(生机比)为7.6人/台,其中小学为9.6人/台,初中为6.9人/台,高中为5.5人/台,特殊教育学校(含视障、听障学校,养护学校等)为3.4人/台。普通教室局域网的接续率平均达到48.8%,其中小学为41.9%、初中为45.8%、高中为74.3%,特殊教育学校(含视障、听障学校,养护学校等)为59.8%。

2000年,日本实施了《信息技术基本法》(114号文件),同时成立了信息技术战略设置本部,由内阁总理大臣亲自任本部部长。《信息技术基本法》制定了国家教育信息化第二阶段战略规划,在第二阶段里,于2006年1月制定了《信息技术改革新战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①在2010年度达到公立小中高(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教师每人一台计算机;②学校教室全部配备与校园网连通的计算机,进而实现宽带网的接入。

2003年3月,日本21世纪特殊教育调查研究协会发表了《关于今后特别支援教育》的会议报告。在该报告的方针指导下,日本的特殊教育开始全面转向特别支援教育。其改革目的在于准确把握特殊儿童的教育要求,以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为他们的自立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养成提供特别教育支援。在该形势之下,教育技术也须进一步完善以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对此,日本特殊教育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首先,开发尖端技术,创造无障碍学习环境。由于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因此在特殊教育中传统的教学媒体、计算机以及其他专用设备等普及程度较高。因而开发尖端技术并研究新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特殊需要者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即成为其教育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其次,大力开发软件资源。在日本特殊教育中,除了直接应用普通教育中可以应用的软件之外,还开发出许多适合各种特殊儿童需要的不同专用软件。而该类软件资源的外延是极其丰富的,既包括支持学习的工具性软件,又包括媒体化的学习材料。

二、国内发展

自2001年我国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五年发展纲要》以及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软硬件平台、应用推进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特殊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特殊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起源于计算机教育,其进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开始进行运用互联网的尝试,各级各类特殊教育管理、研究与康复机构,相继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网站,发布有关特殊教育信息与数据,以宣传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委托和支持下,时任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的陈云英博士创办了中国特殊教育在线网站。以“中国特殊需要在线”创办为标志,我国特殊教育相关网站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网络资源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特殊教育学校网站建设步伐加快。

(二)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开始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全国都在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建设,许多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关于特殊教育信息技术的会议多次举办,为特殊教育教师交流、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003年12月23日至25日,教育部在吉林长春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这是第一次全国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题会议,是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一次重要会议。本次会议后,教育部从200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差距,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弥补特殊学生的生理缺陷,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 会议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应分为四个层面: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开发研制各类残疾学生专用的电脑等各种硬件和软件以及科技含量高的康复设施和设备。 此外,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育事业也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04年2月1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学院本部设在深圳。学院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开放教育方式,使残疾人通过互联网接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高等学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

与此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且把信息化作为特殊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指出: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提供语言、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事业。通过信息科技与无障碍资源来满足特殊学生“使用机会”和“对能力的扩展”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6年10月,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河北省秦皇岛市特殊教育中心、山东省淄博市盲校和青岛市中心聋校承办的首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在山东省青岛市中心聋校举行。此次大赛设智障教育、视障教育、听障教育三个竞赛组,分预赛、决赛两阶段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特殊学校的500多名教师参加了比赛。

2007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为期10年的“科技助残行动计划”,帮助解决残疾人在康复、教育、文化、辅助器具等领域的迫切需求。

2008年,科技部又与中国残联共同启动“中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建设联合行动计划”;同年,信息产业部颁布实施有关技术标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规定无障碍上网的网页设计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内容的可感知性、内容接口组件的可操作性、内容与控制的可理解性、兼容性要求等;适用于无障碍上网的网页设计和无障碍环境的构建。该标准对规范信息无障碍服务和推动信息无障碍标准研制及相关产品研发产生重要影响,该系列标准的完成将为我国的信息无障碍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9〕41号)提出: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特殊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特殊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深化阶段

此阶段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特殊教育学校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不断开发、创新信息技术的利用。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特殊教育学校通过信息技术共享教育、教学成果,这对于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9〕41号)中提出的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精神,同时也为了克服各地或一些部门教育信息资源五花八门,避免资源重复建设,使特殊教育领域的师生共享优质资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开发了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分为视障版、听障版和智障版。2004年年初,特殊教育资源库开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按照教育部教育资源要“走进教室、面向学生、应用教学”的原则,依据新课标理念,立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历时两年半的开发制作, 现在特殊教育资源库形成容量多达500G的资源,分为DVD光盘、VCD光盘和教学资源网站(中国特殊教育资源网http://www.tjzy.net.cn/)三种呈现形式,以适应不同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教学需要。 该资源库经90所特殊教育学校试用,已通过教育部审核,并免费向全国发放。特殊教育资源库的建成对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大家可以共享数字化的优质资源,为实施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

2008年,第二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在哈尔滨、上海、重庆举行,本次大赛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提高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本次大赛转战全国多个赛区,集结了全国上千名视障、听障、智障三类特教学校和部分设立特殊教育辅读班的普通学校的教师,成功展示了特教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及其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水平。大赛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同时影响已经超出大赛本身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教育开始走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道路。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为顺利实现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纲要》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被纳入其中,要求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迈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在国民教育序列中,特殊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教育信息化帮助特殊人群开发潜能、弥补缺陷、发挥优势、立足社会,促进教育和谐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2011年10月下旬,第三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视障、听障、智障教育组在南京、济南、桂林举行决赛,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766位教师参加本次大赛。对我国整个特教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2011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信部、中国残联共同指导,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网站设计无障碍标准”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项目旨在更加便捷有效地为残疾人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从而进一步帮助残疾人融入信息社会,推进中国信息无障碍工作发展。

2012年9月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本次会议是我国第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召开后,各地教育部门对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部署,或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本次会议不仅积极推动了我国普通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同时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会后各地依据会议精神积极增加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所需硬件、软件设备,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师配备,促进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发展。

2013年1月,为确保医教结合工作的有效推进,上海市教委、市卫生局、市残联联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原本分属于教育、卫生、残联等不同部门里的特殊儿童发生、干预、教育、康复等信息,形成较为完整、准确、可靠、全市统一的特殊儿童、青少年信息档案数据管理系统。特殊儿童一旦进入信息通报系统,即为其建立个人档案,记录特殊儿童接受各种服务的过程,教育、卫生、残联系统可全面掌握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和服务需求,根据部门的工作职责,为其提供随访、康复、教育等跟踪服务,还可以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013年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特殊教育数字化学校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来自全国12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40多名校长、教师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深化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学习的研究,引领全国特殊教育信息化之路。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城乡,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研发和标准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得到及时应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宽带网络无缝覆盖;到21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三、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是为深圳市特殊儿童、青少年提供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现有84个教学班,有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脑瘫5类特殊学生共928多人,教职工404人。多年来,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进了学校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学校特殊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起步阶段

在起步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上。由于此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大规模使用,所以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不是很紧密。在硬件方面,学校购入电脑,建立网络教室,开通学校网站。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逐步在视障、听障、智障、脑瘫教育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开展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各科教师也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将有限的信息技术设备应用到教学中。

1992年9月,学校购买了4台80286电脑,是全国较早开设听障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之一,标志着学校信息技术起步。1994年9月,学校建成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在除一年级外的所有听障班开设电脑课程;1995年2月,在智障学生班级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提高智障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同年11月,学校建成第二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为师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1996年9月,学校为智障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999年,又在刚开办的视障教育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至此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覆盖到全校各类特殊学生;1999年9月学校网站正式开通,为学校与学生、家长、兄弟学校及社会的沟通、交流提供桥梁。学校成为当时国内最早拥有自己网站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服务了更多的特殊学生。

(二)发展阶段

在硬件、软件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此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开始大规模结合,教师在教学中逐渐使用信息化设备,如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室,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完善硬件建设,2002年9月,学校校园网一期建设工程完工,遍布全校的500多个信息点通过光纤或双绞线与网管中心连接后,直接连入因特网。2004年9月,学校建成学生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上网学习。随后于2006年8月,学校建成第三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为学生、教师更好地提供网络服务。

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走出学校积极与其他单位合作,同时积极承担国家特殊教育信息化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12月,学校承担了“十五”国家级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工作,并于2006年12月完成结题工作;2004年5月,与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听障教育大专学历教育网上课程,同年9月,受教育部委托,学校承担全国智障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建设工作。2005年10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的“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与运用培训会议”在江苏省铜山聋校召开,学校作为智障资源库的开发单位向参会的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介绍了资源库建设的经验,并发放了40套《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智障版)》第二版(每套资源库由10张DVD光盘组成)。

(三)一体化阶段

在一体化阶段,信息技术设备进一步进行整合,不再仅仅满足于某个设备在单一环境中的使用,而是将信息设备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综合的系统,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学校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此阶段学校在完善软硬件设施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将全校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全校资源的网络化、一体化。2006年9月,学校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了一套结合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校园安全信息监控的综合监控系统(一期工程)。这一系统在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和校领导可以通过校园网内的电脑终端使用这套综合监控系统,方便、实时地对学校教学活动场所进行查看和监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促进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7年11月,该系统二期工程全面完成。至此,学校在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安全办等部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信息查询点,可查询全校一期、二期建设工程共159个监控点的实时监控信息及最近20天左右的视频监控录像信息。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建设了一间技术先进的微格教室,配置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可以全面立体地反映动态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实录系统,供教师们反复观摩、评价、反馈教学过程,在相互评点和共同研讨中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为丰富校园文化,学校于2007年12月成立校园电视台,目前校园电视台制作完成并在学校有线电视中播出了多期节目及校歌MTV。为进一步方便学校管理,2011年9月,校园一卡通系统一期工程正式建成使用。2013年11月,学校正式接入深圳教育城域网,实现学校与深圳教育城域网1000M光纤高速互联,彻底解决了学校高速访问市教育局相关网络资源的问题,同时为接入学校提供免费互联网宽带访问服务,为视频会议、IPv6等新技术的应用提供网络带宽支持。2013年,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学校被深圳市教育局评为深圳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师范单位,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开发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结合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实际情况,整合了系统管理、信息发布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数字化图书馆、视频点播直播、校园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等应用功能,对提高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学校进一步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对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2006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特教处处长谢敬仁等领导和专家向各省教育厅发放了由学校研制开发的《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智障版)》(第三版),正式在全国的160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中推广使用。这次完成的部分学科的智障版的资源库总容量为131G(其中公共资源容量为8.38G),资源记录总数为64377条左右。在此基础之上学校于2008年6月底完成了最新版的《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智障版)》(第四版),每套共45张DVD光盘,总容量为147G,资源记录总数为72000条。目前,该资源库总客量为169G,资源记录总数为72057条。2008年6月23日至29日,为促进《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进一步推广使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长春举办了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应用培训班。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名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负责人、省级特教教研员参加了培训。在这次培训班上,学校信息中心教师顾斌、王文坚两人负责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智障版)的培训和辅导工作,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交给学校的培训任务。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向各省教育厅再一次发放最新版的《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智障版)》(第四版),并要求各省教育厅在省内广泛开展最新版的《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的二级、三级培训和推广使用工作。2011年9月,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到学校参观指导,专家们观摩学校教师的纵横码教学公开课,并与教师进行相关研讨,还和学校听障学生进行现场交流和互动。

最后,学校不再仅仅满足于购进软硬件设备,还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师资源,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以及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特点开发信息技术平台,从而使学校信息技术走在国家前列。同时,学校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希望通过这些课题作为共同研究和学习的平台,以点带面,由骨干教师带动全校的教师,使信息技术设备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分批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到目前已覆盖每个教室。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改善师生、教材、媒体的交互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uO6pgBwlOn4oWChj9o5N7V5zhBZIiErj3HtlGTzpVF3QS0+Y+/NUaQ5Rpy3SAG8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